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康路230、232号

增加 19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武康路230、232号''',国富门公寓 ,现代派建筑
这是一幢混合结构的五层公寓。每层二间一套,共8套。底层是后加的附屋,楼上是公寓。
国富门公寓按其解放初期在武康路上的门牌号被称为“二三二公寓”。
[[武康路]]230、232号 是一处典型的小型公寓。公寓位于湖南路口,建成于1936年,名国富门公寓(Kofman Apts.),史载是以曾在云南邮局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参战,不幸死难的法侨Kauffman命名的。上海人将这个名称译得很有老上海味,讨口彩,现在则一般通译为考夫曼。 
国富门公寓在现今上海市民眼里不过是一幢普普通通的5层楼公寓,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作为一种新颖的建筑形式被刻意引入上海的。1935年3月出版的《建筑月刊》还曾刊载了一组该公寓的设计图介绍它。
 
从这些图纸上可以看到建筑为砖混结构,是由建筑师拉比诺维奇(G.Rabinovich)设计的。再查了其他工具书,得知这个拉比诺维奇是上海哈沙德洋行的签约建筑师。不过老图纸上发现公寓原来只有4层,不知是何时加建了一层,但还好,建筑的比例关系没被破坏掉了。
现底层沿街都开了商店,原来只是附属用房,包括有通道、锅炉房、服务人员房,还有三间车库供楼上住户停车,只有在转角处才设置了一间店铺。现楼上还是住宅单元,每层2套,共计8套,可原设计图上仅是在一层配置了两套;二、三层都是配置一户的大套房,可能后来入住时有改动。
   从建筑外观上看,国富门公寓属于晚期装饰艺术派,略具现代派建筑的形式。原来楼高是4层,平屋顶往往是现代派建筑师喜欢用的形式,形成的大晒台周遭设有女儿墙围护,为住户提供了一处半开放的、安全的室外活动空间(现在没有了,因加层上部已被改变)。     公寓楼占据着武康路湖南路口街角一隅,主立面朝向东北街心,两翼稍稍向后展开,形成沿街折角的三个立面,与对面的密丹公寓相互呼应。主立面三、四层有混凝土悬挑的阳台,因此住户无论在阳台还是在窗前都会获得良好的视野。横线条钢管栏杆的做法也体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楼层间饰以横向间隔排布的双线凹槽,并以此沟通三个立面,除此之外无多余装饰,大开扇钢门窗是建筑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特征,也与现代派理念合拍。东侧与北侧中部墙面逐层凸出,除可获得更多室内空间外,会使立面显得生动。<ref>[http://project.lyqiao.cn/xhwh/wap/news.php?id=297 武康路230、232号国富门公寓]</ref>     不过 从1935年3月出版的 《建筑月刊》刊载的 建筑效果 该公寓的设计 图上我们却可以看到与今天不同的外立面,建筑原本应该有很明显的横、竖向线条及色彩的对比。这正是识别晚期装饰艺术派建筑的重要表征,即形体上和现代派建筑趋于一致,外观上仍强调要有节制的装饰。所以每层楼的窗间墙上均贴有竖向纹理的硬陶面砖,顶部压檐也有饰带。不过现已无存,想来应该是在建筑加层、外墙整修时被抹去的。     在考察室内设计时,看到了更多装饰艺术风格的图案。主入口门上镶嵌有熟铁线条勾勒的南太平洋天堂鸟造型,室内镶嵌花纹的明黄色水磨石地面和同色系墙面仍旧貌可辨。水磨石工艺同样被用于楼梯踏步,只是为了便于施工,木扶手的钢支撑杆均被植于楼梯的侧面,考虑可谓周全,直到今天楼道清洁工还会感念这种设计呢!     各居室间的门玻璃上也都嵌有熟铁锻造的飞鸟造型,构图线条简洁明快,能让人过目不忘,正是装饰艺术的魅力。因建筑用地局促,单元户内空间折角较多,过道及次要房间多数形状不规则。但居住功能并未因此而简化,房间小而适度的感觉得益于因地制宜开设了采光窗,和充分利用空间设置的多个壁橱。     公寓北侧还有备用楼梯通道,空间狭小越发体现出了建筑师高超的技艺和细致、体贴的设计。未曾料想的是楼内居然还安装有壁炉和水汀双重供暖系统。我们知道,壁炉能够唤起人对传统家居生活的向往,水汀在那个时代则让你拥抱现代生活,这样的配置并非多余,是为了能让住户诗意栖居,生活在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感觉之中。     该公寓自建成后一直作为民居,现主体风貌尚存,室内保存尚好,只是原双重采暖系统多已拆除,部分单元结构有所改建。门上天堂鸟的造型应为手工锻造,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我们常说优秀历史建筑具有艺术的、科学的和历史的三种价值,看来国富门公寓一个都不少。
4,5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