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华山

增加 18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九华山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十分发育,岩浆活动也很频繁。九华山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p style="text-indent:2em;">分布九华山区的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 [[ 硅质炭质页岩 ]] 、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它们都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它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岩体接触面大多数外倾,倾角40-50°,与围岩接触发生接解变质,其宽度为数百米。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 [[ 斜长石 ]] ,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九华的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青阳岩体分布于九华山的外围,形成于 [[ 晚三叠纪 ]] 的印支运动,岩体本身为九华山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侵入围岩为下古生界,接触面外倾,接触带发生明显变质现象。根据岩石成分和结构,可分三个岩相带,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的70%以上,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它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低缓的丘陵和低山为主,与九华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中山地貌,构成鲜明的对照。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地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与皖南广大地区一样,处于稳定的滨海或浅海环境,海水深度不大,地壳稍有升降就显得海水进退频繁,但基本上没有超越海域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沉积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变。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地史上发生了印支运动,它对九华山区的影响很大,不仅发生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而且沧海也随之成为陆地。 [[ 中生代中 ]] 、晚期,九华山又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样就奠定了九华山的胚胎。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 [[ 喜马拉雅 ]] 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具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深处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新生代晚期以后,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急剧隆起,并促使外力作用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因此九华山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ref>[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一节 地质]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File:九华山3.jpg|缩略图|500px|九华山]]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原先为伏于地下坚固的岩体,后被肢解成各种的山石奇峰。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以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 [[ 深涧幽谷 ]]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 [[ 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 [[ 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 [[ 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 [[ 杜村 ]] 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河流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ref>[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二节 地貌]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位于 [[ 安徽 ]] [[ 池州 ]] [[ 青阳 ]] [[ 九华镇 ]] 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7°43′-118°80′,北纬30°24′-30°40′之间。<ref>[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九华山志--概述] ,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2 </ref>
===气候特征===
===水文情况===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 [[ 太平湖 ]] ,经青弋江入 [[ 长江 ]] 。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ref>[http://www.jiuhuashan.gov.cn/?m=News&a=show&id=16 九华山水文资源] , 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 2016-10-23 </ref>
===土壤分布===
==主要山峰==
===天柱峰===
<p style="text-indent:2em;">天柱峰位于 [[ 青峭湾 ]] 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
<p style="text-indent:2em;">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
<p style="text-indent:2em;">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一高峰,由花岗岩构成。峰上植被繁茂,有杉木林、黄山松,并有珍稀动物 [[ 猕猴 ]] [[ 穿山甲 ]] [[ 鹰嘴龟 ]] [[ 娃娃鱼 ]] 等。
===天台峰===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
<p style="text-indent:2em;"> [[ 天台禅寺 ]] ,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该峰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
===罗汉峰===
<p style="text-indent:2em;"> [[ 罗汉峰 ]] 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
<p style="text-indent:2em;">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珍稀树
<p style="text-indent:2em;">木有银杏、 [[ 香果 ]] 、青檀、红豆树、青钱柳、金钱松、珍珠黄洋木、 [[ 黑壳楠 ]] 、天女花等。风景林如黄山松、毛竹、山樱、马褂木、红枫等。花卉有兰花、 [[ 金步摇 ]] 、仙桂、木莲、玉兰、 [[ 杜鹃 ]] 、钵囊花、扇脉双叶兰等百余种。名贵药材有天麻、 [[ 贝母 ]] 、杜仲、石芝、黄莲、首乌、 [[ 茯苓 ]] 、九节菖蒲、三尖杉、金星草、凤尾草、十大功劳等。
===动物资源===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兽类动物约有48种,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划分,东洋界型36种,古北界型12种,两者比例为3:1;依种类划分,食肉目和啮齿目最多,偶蹄目居次。九华山两栖类动物有13种,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划分,属东洋界的11种,占84.6%;广布种仅黑斑蛙种、中华大蟾蜍2种。九华山爬行类动物有24种,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属东洋界的17种,占73.9%;广布种6种,即 [[ ]] [[ 北草蝌 ]] 、赤链蛇、 [[ 黑眉锦蛇 ]] 、虎斑游蛇和腹蛇。九华山鸟类有168种及3亚种,分属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为两类:东洋界型81种,有80种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种,仅37种在此繁殖。
==人文历史==
===道教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据《福地考》载,曾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仍在九华山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不少地名也都与这些道教人物和传说有关。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朝廷特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天宝年间(742-756年)建有仙坛宫,乾宁年间(894-898)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富丽堂皇。建于南唐大顺年间(890-891年)的保宁观、 [[ 崇贞 ]] 观等,都在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得朝廷赐额。自唐开元年间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众崇枣为 [[ 地藏菩萨 ]] 应化道场,佛教日渐兴盛,信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道教在九华山的地位渐渐退居其次,在两宋时期,曾兴旺发达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建为"沙弥庵",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修建的"甘贽道庄"也被改建成"龙门寺"。明清时期,九华山虽然修建了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遭观,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处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势力仍是日趋衰微,活动范围日益缩小。而佛教在九华山的地位则日益巩固,且得到帝王的敕赐和地方官府及广大信众的支持。在清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更为减少,还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如据1942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处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后只有几个道士道姑在九华山一带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九华山区又有少数道人恢复活动,但主要仅限于度亡、医卜等方面。
===佛教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佛教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它虽呈阶段性地时盛时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这种周期性兴衰交替与长程的总体上不衰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矛盾(如战乱)状况等直接相关联外,还有作为文化现象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底蕴。九华山佛教大致分为五个重要阶段:1、早期传入(东晋末至中唐之前)。虽然佛教从 [[ 西汉 ]] 末就传入 [[ 中国 ]] ,但因九华山地处僻壤,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整个九华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 [[ 《安徽通志》 ]] 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百年后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2、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3、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 [[ 《九华诗集》 ]] ;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4、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5、建国后。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开始兴起,逐步走向世界。
===名人游记===
<p style="text-indent:2em;">●'''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天宝十三年(754年)冬,他应秋浦友人高霁(字暄之,隐居秋浦石门山桃花坞)和青阳友人韦权舆的邀请,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共同谱写 [[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 。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自然想起在青阳任县令的友人韦仲堪,特赠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据历代 [[ 《九华山志》 ]] 记载,相传李白在友人韦仲堪的盛情邀请之下,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其中。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 [[ 江西 ]][[ 抚州 ]] 市)人。庆历年间进士。王安石为人刚正,有矫世变俗之志。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变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曾溯江而上,游览九华,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的另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为九华山平添了"雄奇"的一笔。
<p style="text-indent:2em;">●'''杜牧'''
<p style="text-indent:2em;">杜牧(803~852), [[ 唐代 ]] 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进士。 [[ 杜牧 ]] 任池州刺史期间,常于池州城的"九华门"、"九华楼"远眺九华山色,或登山游览,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的《郡楼望九华》,将九华的秀丽风光与李白诗句的清新风格融为一体。此外还写有《登九华楼》、 [[ 《登九华楼寄张祜》 ]] 等诗篇。
===九华诗词===
===娘娘塔井===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 [[ 金地藏 ]] 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也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 [[ 娑婆世界 ]] 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此后,一天黄昏,娘娘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又分明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感到奇怪,便不顾一切,跃身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识者皆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层铁塔于井上,以志纪念。该塔原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广场东南侧,清末被毁,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复了当年广场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山地特产==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