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九华山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分布九华山区的地层,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它们都经褶皱或断块隆起构成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九华山区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侵入岩体构成,主体部分由燕山期的九华山花岗岩体组成,它沿青阳岩体中心部位侵入,近东西向伸展。岩体接触面大多数外倾,倾角40-50°,与围岩接触发生接解变质,其宽度为数百米。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陡悬式中心峡谷区,九华的奇峰、怪石也多分布于此。青阳岩体分布于九华山的外围,形成于晚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岩体本身为九华山岩体侵入破坏而不完整,侵入围岩为下古生界,接触面外倾,接触带发生明显变质现象。根据岩石成分和结构,可分三个岩相带,中心相以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占岩体出露面的70%以上,边缘相以细粒花岗岩为主,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及角闪石等。它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低缓的丘陵和低山为主,与九华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中山地貌,构成鲜明的对照。
[[File:九华山3.jpg|缩略图|居中|1000px|九华山]]
===地形地貌===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河流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ref>[7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二节 地貌]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境内,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7°43′-118°80′,北纬30°24′-30°40′之间。<ref>[8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九华山志--概述] ,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2 </ref>
[[File:九华山2.jpg|缩略图|居中|1000px|九华山]]
===气候特征===
<p style="text-indent:2em;">●'''概况'''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九华山山区气候,既有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总体特征,又有受山区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影响而形成的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ref>[9http://www.jiuhuashan.gov.cn/?m=News&a=show&id=14 九华山气象资源], 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 2016-10-23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气温'''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从山脚到山顶全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天门15.3℃,龙池庵14.4℃,九华街13.4℃,百岁宫12.5℃,拜经台11.5℃,天台10.6℃,十王峰9.9℃。<ref>[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一节 气温] ,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降水'''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地处皖南,是安徽省多雨地区之一。九华街从1956至1987年记录统计,年平均降水量2167.8毫米,最大降水量1983年达到2715.6毫米;最小降水量1978年仅1278.6毫米。九华山降水量受下列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一是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青阳县城年平均降水量1721.3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2247.4毫米,降水量随高度增长率为48毫米/100米。二是汛期雨量集中。5至9月,青阳县城降水量1019.9毫米,九华山药材场为1401.7毫米,比山下约多400毫米。三是降水的四季分配也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随海拔高度而增加,其他三季随海拔高度而减小。四是局部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百岁宫比九华街位置高,但降水量反而少。这是因为百岁宫地处突出的山脊,风速比低凹处九华街较大,小雨滴被风吹走不易下降,故而九华街降水量比百岁宫多。<ref>[11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四节 降水],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环流'''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组成的山体,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华山区各地的风向变化比较混乱。青阳县城以东北到东北偏东为主要风向;桥庵多北风到东北风,其次是南风;九华街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因而风向混乱;百岁宫多东风和西北风;药材场以东北到南风为主,北风的频率也较高。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无风时间很少。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年年都有。九华山还经常出现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风,其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热力原因,山坡暴露于太阳光下,形成空气的辐合与辐散所致。白天风沿山谷向山顶吹,称为谷风;夜晚风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称为山风。<ref>[12http://60.166.6.242:8080/was40/index_sz.jsp?rootid=6959&channelid=37012 第五节 风], 安徽省情网 . 2016-10-23 </ref>
===水文情况===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ref>[13http://www.jiuhuashan.gov.cn/?m=News&a=show&id=16 九华山水文资源], 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 2016-10-23 </ref>
===土壤分布===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600米以下发育着淋溶作用强、脱硅富铝作用较明显的红壤,因粘粒的硅铝率略高,游离氧化含量略低,故应属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海拔600米~1000米,发育着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的山地黄棕壤:海拔1000米~1300发育着山地酸性棕壤。在1300米左右的地形低平处,发育有部分山地灌丛草甸土。1000米以上,裸岩面积大,可用的土壤资源面积甚少(裸岩占总面积的70%)。该地段,土壤常残存于岩石缝隙之间,形成特有的岩隙土壤类型,连片分布的土壤不多。[14]
[[File:九华山5.jpg|缩略图|居中|1000px|九华山]]
==主要山峰==
<p style="text-indent:2em;">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清代《九华山志》载:"天
<p style="text-indent:2em;">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15]
===莲台峰===
<p style="text-indent:2em;">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16]
===芙蓉峰===
<p style="text-indent:2em;">芙蓉峰又名华山西峰,莲花峰,海拔900米,芙蓉峰北起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之首,上、中、下三座莲花峰,连绵拔起,石色青紫,状如莲花。清人汪管诗云:"群峰可自五丁开,剖就芙蓉可乱栽。常怪九华山上客,纷纷不为看山来。"[17]
===插霄峰===
<p style="text-indent:2em;">插霄峰即东崖,又名东峰,海拔817米,九华山名峰之一。该峰峻
<p style="text-indent:2em;">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汇于龙池。西南为化城盆地,东北为闵园峡谷。每当云雾从龙池涌起,触该峰则分成两股云团分别涌向九华街和闵园谷地。[17]
===十王峰===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该峰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18]
===罗汉峰===
<p style="text-indent:2em;">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
<p style="text-indent:2em;">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16]
==自然资源==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它用地'''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区域内其他用地还包括交通与工程用地(约800公顷)、水域(约1467公顷)、草地(约320公顷)、未利用土地(约100公顷)。草地主要在酉华、新河等地,表土层浅。裸岩地主要分布在笔架山脉及东部的酉华、丁桥等地的石灰岩地区。[19]
[[File:九华山7.jpg|缩略图|居中|1000px|九华山]]
===植物资源===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中自然分布维管植物1400余种,其中珍稀树
<p style="text-indent:2em;">木有银杏、香果、青檀、红豆树、青钱柳、金钱松、珍珠黄洋木、黑壳楠、天女花等。风景林如黄山松、毛竹、山樱、马褂木、红枫等。花卉有兰花、金步摇、仙桂、木莲、玉兰、杜鹃、钵囊花、扇脉双叶兰等百余种。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杜仲、石芝、黄莲、首乌、茯苓、九节菖蒲、三尖杉、金星草、凤尾草、十大功劳等。[20]
===动物资源===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兽类动物约有48种,分8目17科;按其地理型划分,东洋界型36种,古北界型12种,两者比例为3:1;依种类划分,食肉目和啮齿目最多,偶蹄目居次。九华山两栖类动物有13种,分2目6科;按其地理型划分,属东洋界的11种,占84.6%;广布种仅黑斑蛙种、中华大蟾蜍2种。九华山爬行类动物有24种,分3目8科;其地理型属东洋界的17种,占73.9%;广布种6种,即鳖、北草蝌、赤链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和腹蛇。九华山鸟类有168种及3亚种,分属15目38科;其地理型可分为两类:东洋界型81种,有80种在此繁殖;古北界型87种,仅37种在此繁殖。[21]
==人文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佛教是佛教徒弘通世俗,导化、融合儒道的产物,九华山就是释儒道互动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化自然,九华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地藏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九华山的文化。九华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佛教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它虽呈阶段性地时盛时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而未衰。这种周期性兴衰交替与长程的总体上不衰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态度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阶级矛盾(如战乱)状况等直接相关联外,还有作为文化现象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底蕴。九华山佛教大致分为五个重要阶段:1、早期传入(东晋末至中唐之前)。虽然佛教从西汉末就传入中国,但因九华山地处僻壤,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整个九华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今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折射了早期九华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据明代编《池州府志》,清代《九华山志》等文献记载,"东晋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载,"晋隆安五年,杯渡禅师创寺于九华山"。百年后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宝岩,建伏虎庵为道场。唐开元(713-741)末年,"有僧檀号,张姓,自郡馆至,为乡老胡彦请住,广度男女;触时豪所嫉,长吏不明,荧其居而废之"。该时期,佛教凭"特异功能"(如杯渡)或凭"乡老/举荐(如檀号),虽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但末能常住九华。2、佛教立足九华(中、晚唐)。唐开元末,金地藏卓锡九华,"洞居涧饮"闭目苦修,感动诸葛节等人,买檀号旧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圆寂后,肉身不坏,后人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化城寺被辟为地藏菩萨灵迹。地藏道场名声渐播。此间,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更增添了九华山的名气。3、南宋末禅宗的进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临济宗、曹洞宗先后传入九华山,为九华山佛教输入了血液。其间有希坦等一大批诗僧组成的"九华诗社"及《九华诗集》;因反秦桧并遇迫害而名声大振,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的宗杲传经化城寺;北、南两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览九华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无瑕和尚,百岁圆寂,肉身不坏,封为"应身菩萨",遂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为"江表诸山之冠",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间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动吸收新养份,名僧行持而兴。文人骚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华山佛教至于鼎盛。4、九华山佛教"结社"护教(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成立佛教协会,结社护教。成立"九华山佛学院"加强佛学研究与交流,广泛增进同朝、印、日等国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间佛教对内主要靠自立自强、对外靠扩大交往,扩大国际影响。5、建国后。从建国初"农禅两不误"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虽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壮举,但佛教的正常活动受干扰;改革开放后,九华山抓住机遇,成立协会、建立佛学院、保护文物、开展学术交流,九华山佛教也随对外开放、旅游产业开始兴起,逐步走向世界。[1]
===名人游记===
<p style="text-indent:2em;">●'''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诗人,字太白。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天宝十三年(754年)冬,他应秋浦友人高霁(字暄之,隐居秋浦石门山桃花坞)和青阳友人韦权舆的邀请,聚会于九华山西麓的夏侯回堂,共同谱写《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舟行至秋浦江面,遥望九华秀色,自然想起在青阳任县令的友人韦仲堪,特赠诗一首:"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据历代《九华山志》记载,相传李白在友人韦仲堪的盛情邀请之下,曾一度卜居于九华山东崖的龙女泉侧,读书其中。[22]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庆历年间进士。王安石为人刚正,有矫世变俗之志。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变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曾溯江而上,游览九华,写有《宿化城寺阁》二首、《题半亭壁》、《送僧游天台》等,诗中既描述了古寺环境的宁静幽美,又表达出他对寺僧款待的满意。他的另一首题为《答平甫舟中望九华》诗,为九华山平添了"雄奇"的一笔。[23]
<p style="text-indent:2em;">●'''杜牧'''
<p style="text-indent:2em;">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常于池州城的"九华门"、"九华楼"远眺九华山色,或登山游览,九华的陵阳、南阳湾、黄石溪、五溪等都留有他的足迹。他的《郡楼望九华》,将九华的秀丽风光与李白诗句的清新风格融为一体。此外还写有《登九华楼》、《登九华楼寄张祜》等诗篇。[24]
===九华诗词===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自晋唐起,有众多诗词文人游历,存有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25]
'''九华山部分诗词'''
|-
|《列仙峰》 ||陈岩(南宋)
|}
[[File:九华山8.jpg|缩略图|居中|1000px|九华山]]
==轶闻传说==
===闵公施地===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闽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闽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闽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有一日,闽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闽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约,来到闽家。闽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闽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闽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闽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闽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闽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闽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27]
===娘娘塔井===
<p style="text-indent:2em;">相传金地藏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也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此后,一天黄昏,娘娘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又分明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感到奇怪,便不顾一切,跃身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识者皆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层铁塔于井上,以志纪念。该塔原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广场东南侧,清末被毁,后在原塔址掘井,恢复了当年广场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28]
==山地特产==
! 名称!! 名称!! 简介!!
|-
| 九华佛茶||<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佛茶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p style="text-indent:2em;">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p style="text-indent:2em;">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p style="text-indent:2em;">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p style="text-indent:2em;">又名九华毛峰、<p style="text-indent:2em;">黄石溪毛峰,<p style="text-indent:2em;">属绿茶类。[2] ||[[File:九华佛茶.jpg|缩略图|500px| ]]
|-
| 地藏黄精 ||<p style="text-indent:2em;">地藏黄精是青阳县境内九华山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p style="text-indent:2em;">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p style="text-indent:2em;">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等多种成份。[3]|| [[File:地藏黄精.jpg|缩略图|500px| ]]
|-
| 九华山葛根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山葛根粉为九华山野生植物葛藤根部所榨洗出的白粉,<p style="text-indent:2em;">其性凉、味甘。[4]|| [[File:九华山葛根粉.jpg|缩略图|500px| ]]
|-
|九华佛枕 || <p style="text-indent:2em;">九华佛枕是依据"凉头热脚及闻香疗法"的中医理论,<p style="text-indent:2em;">将传统配方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而成的一种养生枕头,<p style="text-indent:2em;">枕芯填充物精选自九华山当年晚春茶叶九华佛茶。[5]|| [[File:九华佛枕.jpg|缩略图|500p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