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侗族大歌

增加 56 位元組, 4 年前
文化生态
===音乐形态===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 [[ 民俗文化 ]] ,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鼓楼文化===
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 [[ 鼓楼 ]] 。鼓楼主要流行的南部方言区(黎平、从江、榕江、 [[ 湖南 ]][[ 通道 ]] 、广西三江、 [[ 龙胜 ]] 等地),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
每当夜幕来临,双方歌班双双进入鼓楼,在专设的长凳上面对面排坐着,全寨男女老少围在鼓楼周围观看。歌唱开始时,先要由主队带头唱起迎客内容的歌,客队则回唱《 [[ 赞鼓楼 ]] 》,当这两首寒暄性质的礼节歌唱完后,才进行正式的大歌对唱。之所以把赞美鼓楼的歌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放在对歌的最开始,是因为他们认为赞美了鼓楼,就等于赞美了这座鼓楼的主人。
===“外嘿”“外顶”影响===
侗族是一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有着集体作客的习惯,“外嘿”就是一寨集体出动到另一寨子做客的传统习俗。外嘿多发生在农闲季节,一般先由一个村寨向另一平日有姻亲来往的村寨提前发出邀请,到时客寨带上代表本寨歌唱水平与实力的歌班和戏班前去做客,唱歌、演戏、喝酒,热闹个几天几夜。
这期间,从进寨时的“拦路迎宾”开始,侗家人便进入到了整个民俗活动的歌唱状态:寨门前对唱拦路歌(侗语称为嘎莎困),进萨坛唱踩堂歌(侗语称耶),吃饭喝酒时唱酒歌(侗语称嘎考),进鼓楼后唱侗族大歌,戏台上演 [[ 侗戏 ]] ,夜里青年男女行歌坐夜时唱牛腿琴歌、琵琶歌等等。在这其中,鼓楼对唱侗族大歌又可以算是整个音乐展演过程中的重头戏,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和意义。
===“歌以择偶”===
===语言===
对侗族大歌的影响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以贵州 [[ 锦屏 ]] [[ 启蒙 ]] 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穗、 [[ 新晃 ]] 、锦屏、玉屏等;南部方言区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
一般认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
一个民族的独特的民族乐器往往是伴随该民族歌唱或载歌载舞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大歌的复调形式同样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侗族的民间乐器是大歌繁荣和发展的直接催化剂。
侗族常用的乐器有 [[ 芦笙 ]] 、木叶、弹琵琶、 [[ 二弦琴 ]] (牛腿琴)……等。明邝露《赤雅》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有着渊源的关系,在侗族的《芦笙祭词》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和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这实际是侗族乐器模拟天籁之声,缘于仿声的有力的说明。
在侗族所有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曲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 [[ 琵琶 ]] [[ 牛腿琴 ]] ,由它们伴奏的歌叫琵琶歌和牛腿琴歌,两种乐器伴奏时一般会在齐奏为主的基础上即兴加花或加强节奏而产生和声的效果。这种和声效果可能会给侗族人提供和声美的直感,从而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
还有有的歌种为歌手自弹(牛腿琴)自唱,唱的调子和弹的调子不一样,弹的是为唱的作铺垫,打和声,但听上去却非常和谐。这些都有可能促使大歌这种复调歌曲的诞生,反过来这种复调歌曲的发展也会促进牛腿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不断发展。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