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侗族大歌

移除 40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侗族大歌.png|360px|缩略图|右|[http://n.sinaimg.cn/gx/transform/116/w550h366/20190430/YOBh-hwfpcxn0986650.png 原图链接][http://gx.sina.com.cn/news/sh/2019-04-30/detail-ihvhiqax5901705.shtml?from=gx_ydph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 侗族大歌 ''' (侗语:al laox ,汉语音为“嘎老”,意为“宏大的歌”),是中国 [[ 侗族 ]] 民间多声部合唱音乐的总称。侗族大歌具有多个各歌种,按风格、旋律、内容等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混声大歌、叙事大歌等。大歌在重大节日和迎接贵宾室才能在侗族标志性建筑 [[ 鼓楼 ]] 前表演,所以侗族大歌又叫鼓楼大歌。侗族大歌没有指挥、伴奏和固定曲谱,且具有多声部特征。主要歌唱形式为男女合唱和男女混声合唱。过程一般先由领唱者歌唱,然后众人随声合唱。歌唱的主题通常为爱情、友谊、劳动和自然。侗族大歌先后被列入中国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28。
==诞生历史==
侗族大歌是 [[ 贵州省 ]][[ 黎平县 ]]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 三江侗族自治县 ]] 的传统音乐。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 [[ 法国 ]][[ 巴黎 ]] 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自然合声==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 [[ 侗族文化 ]] 的直接体现。
2006年5月20日,侗族大歌经 [[ 国务院 ]]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www.sohu.com/a/166584438_99983441 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搜狐网,2017-08-23</ref>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 [[ 战国 ]] 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种类==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 [[ 民间音乐 ]] 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 [[ 侗族 ]] 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 [[ 贵州 ]] 黎平、 [[ 从江 ]] [[ 榕江 ]] 和广西三江4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 [[ 贵州 ]][[ 榕江 ]] [[ 广西 ]][[ 三江 ]] 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 [[ 鼓楼 ]] 、大歌、 [[ 风雨桥 ]]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 [[ 侗戏 ]] 、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 [[ 侗寨 ]] 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 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 [[ 侗族文化 ]] 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点。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 广西 ]] ,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 [[ 三江侗族自治县 ]] 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由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列入200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非浪得虚名。
==发展历史==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 [[ 湖南 ]] 、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 [[ 黎平县 ]] 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
侗族居住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而且侗族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ref> [http://www.docin.com/p-2031201853.html 侗族的风俗习惯],豆丁网</ref>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 [[ 陆游 ]] 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
[[ 明代 ]] [[ 邝露 ]] 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 [[ 中国民族音乐 ]] 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 [[ 肖家驹 ]] [[ 郭可诹 ]] 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在首都舞台上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黎平县的侗族合唱团,从解放以来,已有35名侗家青年男女到过 [[ 法国 ]] [[ 意大利 ]] [[ 新加坡 ]] 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1986年10月3日,贵州省黔东南 [[ 苗族 ]] 侗族自治州政府组织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 [[ 巴黎 ]] ,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她们在巴黎夏乐宫演出非常受到欢迎,仅谢幕就达37次。 [[ 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 ]] 执行主席 [[ 约瑟芬·玛尔格维茨 ]] 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 [[ 亚洲 ]] 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部和声艺术,此次演出让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1988年6月,贵州省 [[ 榕江县 ]] “金蝉歌队”又应邀参加中国少儿艺术团赴法国和平儿童节十周年暨南特大众艺术节演唱侗族童声大歌,荣获一等奖。1994年春节文艺晚会和2001年的春节文艺晚会, [[ 黎平县 ]] 侗族大歌队演唱的《蝉之歌》、《布谷催春》等侗族民间的歌曲,从而使黎平县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侗族大歌惊艳表演:千人齐唱侗族大歌<ref>[http://www.sohu.com/a/223746834_632483 春晚上的非遗: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搜狐网,2018-02-24</ref>
==主要特点==
侗族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牛腿琴)……等。明邝露《赤雅》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有着渊源的关系,在侗族的《芦笙祭词》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和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这实际是侗族乐器模拟天籁之声,缘于仿声的有力的说明<ref>[http://shop.bytravel.cn/produce4/dongzulu.html 侗族芦笙],博雅旅游网</ref>
在侗族所有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曲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牛腿琴,由它们伴奏的歌叫琵琶歌和牛腿琴歌,两种乐器伴奏时一般会在齐奏为主的基础上即兴加花或加强节奏而产生和声的效果。这种和声效果可能会给侗族人提供和声美的直感,从而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
==荣誉记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表演<ref>[http://www.cnr.cn/guizhou/xw/gzxw/201004/t20100428_506349090.html 表演3分钟《蝉之歌》侗族大歌唱响世博开幕式前奏],中国广播网,2010-04-28</ref>
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歌队选拔的30名歌手,将在4月30日晚为海内外观众献上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