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锡剧

移除 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锡剧'''是[[中国]][[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苏省]][[无锡]]、[[常州]]一带的“滩簧”演变而来,是江苏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曾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ref>高青,〈对保护与振兴锡剧的思考〉,《艺术百家》2003年第7期,页36。</ref>
 
锡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2008年6月7日, 锡剧'''是[[中 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苏省]][[无锡]]、[[常州]]一带的“滩簧”演变而来,是江苏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曾与[[越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ref>高青,〈对保护与振兴锡剧的思考〉,《艺术百家》2003年第7期,页36。</ref>锡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 名录 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编号Ⅳ-103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国家级
非遗类别
传统戏剧
Ⅳ-103
== 历史 ==
=== 起源 ===
[[太湖]]流域一带的吴地百姓自古既有唱[[山歌]]的习俗,这种艺术形式在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为“吴歈”,明代中叶以后,吴地山歌演变为俗曲、[[滩簧]]、[[说书]]、[[宝卷|宣卷]]等民间说唱表演艺术,锡剧便是由滩簧而来。<ref>郑士有,〈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页7、82。</ref>
清乾嘉时,随着[[苏南]]各地[[昆曲]]雅部的衰落,以吴地山歌为基调的各种地方戏曲更是竞唱流传,<ref >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2辑:滩簧研究专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页75。</ref>据[[清代]][[武进]]籍的诗人[[赵翼]]记述,其于 [[ 乾隆 ]] 十九年(1754年)回乡时,乡里并未有何戏曲表演,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再次回乡时,发现家乡出现了“里俗戏剧”,颇有感触,曾写诗记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由此可以推断锡剧的前身,即滩簧出现的时间当在1754 到1772年之间。嘉庆十六年(1811年),已经辞官告老回乡的赵翼,与老伴同游小茅山庙会,写下了《三月十八日檀桥门首同看小茅山香会经过》一诗,记述他在庙会看“摊簧”春台(旧时农民春作时用条凳木板搭成,可供演出)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开。不比帷车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来。”由此可见,此时摊簧已经非常盛行了。<ref>转引自吴恩培,《吴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228。</ref>至道光年间,无锡、常州一带“唱滩簧”的半职业艺人,常在乡间或集镇演出,偶尔也进城演唱,甚至于“款待华诞,近人亦喜点滩簧”,流传区域也不断扩大、影响日增,即连[[苏北]]的[[通州]]也有滩簧演唱。道光间[[南通]]人姜长卿《崇川竹枝词》有云:“城河歌吹夜乘凉,不载篷船载小航。水调更番相角胜,昆腔小曲间滩簧。”
此一时期,约嘉庆年间,在[[无锡]]查桥白丹山有一名叫阿增的民间手工艺人,善唱吴地山歌,后因家贫[[入赘]]无锡东郊严家桥一徐姓人家,生子名徐金巧。金巧自小随父学唱歌,又外出“吃百家饭”时学会了不少小调,于是自成一派,家中亦不再做手艺活而专攻演唱,外人称东乡小调。后徐金巧收徒王文香,两人互相搭调唱对子戏,且对山歌小调进行整理,形成了有18个辙音和一个女鱼音,即现代统称为“18个半”韵脚、一韵到底的“无锡滩簧”。<ref>李树勋,《小镇春秋:无锡严家桥史话》(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页211-213。</ref><ref >[http://www.shmzj.gov.cn/gb/lnb/node12/userobject1ai9706.html 邹鹏口述、邹光华整理,〈上海滩锡剧的苦乐春秋〉,《上海老年报》(2013年3月7日)。]</ref>
=== 发展 ===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气趋变,有“孙文闹革命,滩簧可进城”之传言,故袁仁仪在上海重操旧业,收徒以卖唱滩簧。一日,为[[上海大世界]]创办者[[黄楚九]]耳闻其演唱,颇为欣赏,便邀请袁仁仪去其掌下的婴孩牌香烟俱乐部演出,据《大世界报》“婴孩香烟俱乐部”节目广告,“无锡戏滩袁阿二”在三层楼和影戏一起轮番演出,用的是“苏锡新戏”的称号,可见当时滩簧在沪尚无名气,后经黄楚九亲自宣传,渐为人知,演出地点也从俱乐部、上海小世界跃升至上海大世界。至1920年11月,袁仁仪已在大世界以“无锡滩簧龙凤班”的名义开始演出。 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页107-109。</ref>
在早前一年,1919年,武进籍的王嘉大和周甫宜也被黄楚九邀请至上海小世界演出滩簧,自称“常州古曲”。1922年,锡帮艺人和常帮艺人分别在大、小世界排演连台本戏《珍珠塔》,打起对台,一改过去单一的对子戏、大小同场戏等旧式滩簧形态,轰动一时。是年3月1日,常、锡两帮艺人开始合演新戏,此后便多合称“常锡文戏”,不久还成立了常锡文戏同业公会,由袁仁仪担任名誉会长,常帮艺人担任会长。
=== 当代 ===
 
1949年以前,活跃在沪宁线一带的锡剧班社,著名的有梅金海的梅家班、匡耀良的匡家班、杨云祥的杨家班等。1949年以后,[[中共]]开办各种艺人培训班,开展“戏改”运动。如[[上海]]于1949年、1950年、1951年就开办了三届戏曲研究班,当时在沪的常锡戏班纷纷派人参加学习。1952年8月中旬至9月下旬,[[苏南行署区|苏南行政公署]]文化事业管理局和苏南文联又针对苏南地区的地方剧团在[[苏州市]]举办了地方戏剧团集训班,囊括了江苏地区的大部分锡剧民间职业团体的成员,同时,在征得上海方面同意后,在沪所有锡剧团均返江苏受训,之后又全部分配在本省各地,自此锡剧逐渐退出上海。夏月、朱恒夫,〈锡剧民间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页11-12。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