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智化寺

增加 22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历史==
 
[[明朝]][[正统 (年号)|正统]]八年(1443年)[[司礼监]][[太监]][[王振]]舍宅建私庙。正统九年(1444年)该庙建成,[[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智化寺初建时是王振的家庙。
此后,智化寺日趋破败,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拆毁,建筑残败,佛像蒙尘,古柏被砍伐殆尽。[[中华民国]]时期,智化寺僧人靠出租房屋为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北平]]后,智化寺情况更趋恶化,寺院内居住着经营各种小生意的人家,佛殿内常停棺柩,遍地是垃圾、泥水。
1952年底,音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京音乐,认为智化寺京音乐“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队进驻智化寺,迁走寺院内的住户。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拨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智化寺全面整修。1992年,在智化寺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宗旨是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该馆取代了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仍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
1952年底,音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京音乐,认为智化寺京音乐“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1955年,[[北京市文化局]]工程队进驻智化寺,迁走寺院内的住户。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拨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智化寺全面整修。1992年,在智化寺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馆,宗旨是成为文博信息交流的窗口。该馆取代了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仍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
==建筑==
 
智化寺位于禄米仓胡同与[[大方家胡同]]之间,坐北朝南,山门开在禄米仓胡同。寺院布局在明代佛寺中有很强代表性。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但如今仅存中路。智化寺中路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下层为如来殿,上层为万佛阁)、大悲堂、万法堂。该寺仿佛教寺院“[[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如今总长278.8米,宽44.5米,占地面积约1.24万平方米。
智化寺建筑布局有明代特点,风格保存着[[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显著特征,开清代建筑风格之先。寺内主要殿堂皆为歇山黑 [[ 琉璃 ]] 筒瓦顶。明清琉璃瓦等级中,黑色排在黄色、绿色之后,但在使用中略有差别:明代的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用黑琉璃瓦;清代的皇家寺院、敕建寺院,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采用黑瓦覆顶,是依据佛经。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为黑”。黑象征风大之色。 [[ 释迦牟尼 ]] 成道时,用风降伏恶魔。此意正和“智化”相对,下以“智”度化众生,上以“风”降伏恶魔。
*山门: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每路院落都开有一门,并排为三门,中间正门前有一字形砖砌照壁,现已无存。近年重修时,在正门两侧各新辟一个随墙门,形成新的三门。智化寺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建筑,面阔三间(7.10米),进深五檩(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拱券门。门额上嵌有汉白玉匾额,匾心阳刻“敕赐智化寺”五个楷书大字;两侧阴刻小字数行,东侧是“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是“[[万历]]五年三月三日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门前有石狮一对。
*智化门:相当于天王殿。原来中央设有佛座,前供[[弥勒]]、后供[[韦驮]]。左右两厢用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两侧,后部塑有[[四大天王]]像。以上所有塑像现已无存。如今智化门内设有智化寺历史沿革展,智化寺京音乐定时在此表演。门前两侧各立有一通石碑,其中西边碑额题“敕赐智化禅寺之记”,记述了王振为报答祖宗庇护而出资建寺,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东边碑额题“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述了王振从明朝永乐年间入宫后,在明仁宗、明宣宗尤其是明英宗朝的显赫历史,为此建该寺,为国家、天子、黎民祈福等内容。两碑上的王振的名字皆在清朝乾隆年间奉命毁去王振塑像时被凿除,其余碑文完好。
**钟楼:位于智化门外东侧,为上下两层。形制与鼓楼相同。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于正统九年(1444年),口径1.05米,高1.60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多种[[梵文]]经咒。此钟的原件如今藏于[[大钟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鼓楼:位于智化门外西侧,为上下两层。黑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为7.1米。下层为拱券门,单翘三踩斗拱,甃以砖壁,上层为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楔,木制障日板壁。下层角科之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好像并列了两具坐斗,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载重力,又不至于因多加一具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鼓楼内的大鼓现放在智化殿内西侧展出,鼓楼内现有该大鼓的缩小版复制品。1987年,在修缮鼓楼时,鼓楼内的明式大鼓被移到如来殿内。2003年,工作人员清除大鼓表面积存的尘土时,发现大鼓上盘绕有一圈金龙。从2006年起进行修复,2011年修复完毕,重新展出。该鼓高1.45米,鼓面为牛皮制做,口面直径1.07米,鼓身最大直径1.37米。漆面图案以“二龙戏珠”为一组,共四组,八条金龙腾跃,构图灵活。加上两个鼓面各绘一组“二龙戏珠”,整个大鼓共计12条金龙,象征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金龙全部为沥粉贴金。[[徐苹芳]]在看完该大鼓后评价:“明代大鼓并不少见,但鼓身上绘有金龙的鼓在国内非敕赐寺院中极为少见,至少在北京还没有听说过,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ref>[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8/18/c_121879928.htm 罕见明代大鼓经5年修复后首次在北京智化寺展出,新华网,2011-08-18]</ref>
*智化门:相当于天王殿。原来中央设有佛座,前供[[弥勒]]、后供[[韦驮]]。左右两厢用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两侧,后部塑有[[四大天王]]像。以上所有塑像现已无存。如今智化门内设有智化寺历史沿革展,智化寺京音乐定时在此表演。门前两侧各立有一通石碑,其中西边碑额题“敕赐智化禅寺之记”,记述了[[王振]]为报答祖宗庇护而出资建寺,明英宗赐名“智化禅寺”等内容,东边碑额题“敕赐智化禅寺报恩之碑”,记述了王振从明朝永乐年间入宫后,在明仁宗、明宣宗尤其是明英宗朝的显赫历史,为此建该寺,为国家、天子、黎民祈福等内容。两碑上的王振的名字皆在清朝[[乾隆]]年间奉命毁去王振塑像时被凿除,其余碑文完好。
 
*钟楼:位于智化门外东侧,为上下两层。形制与鼓楼相同。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于正统九年(1444年),口径1.05米,高1.60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多种[[梵文]]经咒。此钟的原件如今藏于[[大钟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鼓楼:位于智化门外西侧,为上下两层。黑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为7.1米。下层为拱券门,单翘三踩斗拱,甃以砖壁,上层为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楔,木制障日板壁。下层角科之坐斗,其阔度比普通坐斗大一倍,好像并列了两具坐斗,这种做法既增加了载重力,又不至于因多加一具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两层的比例。 鼓楼内的大鼓现放在智化殿内西侧展出,鼓楼内现有该大鼓的缩小版复制品。1987年,在修缮鼓楼时,鼓楼内的明式大鼓被移到如来殿内。2003年,工作人员清除大鼓表面积存的尘土时,发现大鼓上盘绕有一圈金龙。从2006年起进行修复,2011年修复完毕,重新展出。该鼓高1.45米,鼓面为牛皮制做,口面直径1.07米,鼓身最大直径1.37米。漆面图案以“二龙戏珠”为一组,共四组,八条金龙腾跃,构图灵活。加上两个鼓面各绘一组“二龙戏珠”,整个大鼓共计12条金龙,象征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金龙全部为沥粉贴金。[[徐苹芳]]在看完该大鼓后评价:“明代大鼓并不少见,但鼓身上绘有金龙的鼓在国内非敕赐寺院中极为少见,至少在北京还没有听说过,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ref>[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8/18/c_121879928.htm 罕见明代大鼓经5年修复后首次在北京智化寺展出,新华网,2011-08-18]</ref>
*智化殿:相当于大雄宝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口天花。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坐像。1972年,上述三世佛像移往北京西山[[大觉寺 (北京)|大觉寺]]大雄宝殿(因为大觉寺大雄宝殿内原有的三世佛像此前已移往[[广济寺 (北京市)|广济寺]]);十八罗汉像也被移走。如今,智化殿中央改供原存大悲堂的三世佛,体量较小;两侧设有展柜,举办各种展览,展柜南北两侧各有多尊佛像、罗汉像。智化殿明间层顶内原有天花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形,结构复杂,工艺精巧,金碧辉煌,是明代建筑木雕中的精品,1930年代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被寺僧擅自出售给美国人史克门,流失到[[美国]],前者收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后者收藏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智化殿后部(北部)有[[抱厦]],其内设有展柜,展出该寺文物。从[[抱厦]]内向南看,可见明代壁画《[[地藏菩萨]]说法相》,壁画高3.14米,宽4.7米,总面积14.76平方米,采用对称式构图,绘有13个人物,正中是地藏菩萨,其右侧(观看者的左侧)是闵长者,其左侧(观看者的右侧)是道明和尚,冥府十王则分布在画面两侧,每侧五位。壁画构图严谨、笔法细腻,是明代壁画中的精品。[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1-07/12/content_78508.htm 北京智化寺:从家庙到名刹,中国民族报,2011年7月12日]
**大智殿:位于智化殿前东侧,是智化殿的东配殿。原供有观音菩萨、 [[ 文殊菩萨 ]] [[ 普贤菩萨 ]]。[[ 音菩萨 ]] 骑犼,文殊菩萨骑狮,普贤菩萨骑六牙 [[ 白象 ]] 。如今上述塑像皆无存,该殿改作纪念品商店。**藏殿:位于智化殿前西侧,是智化殿的西配殿。殿内不设法座,仅在中央设一具转轮藏,这是目前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结构严谨、雕刻精美。转轮藏是能够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佛教取宝轮常转不息之意。智化寺转轮藏平面为八角形,高4米多,下部为石制须弥座,中部为经柜,上部为毗卢帽顶。石制须弥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往上雕有象、狮、四不像和菩萨、 [[ 天王 ]] [[ 韦驮 ]] [[ 金刚 ]] ,顶部雕有 [[ 大鹏金翅鸟 ]] 、龙、 [[ 龙女 ]] 、毗卢佛。其正上方为藏殿的藻井,这是智化寺现存的唯一一座藻井。 
*如来殿、万佛阁: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下层为如来殿,上层为万佛阁,一底一楼,为智化寺最大最高的建筑。楼下的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长约19米,南北宽约12.6米,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供奉释迦牟尼,其东侧为梵王,西侧为金刚。其北、东、西三面有藏经橱环绕。佛像背后有东西两座楼梯通往万佛阁。楼上的万佛阁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外四周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万佛阁内中央供奉[[毗卢遮那佛]],左供[[卢舍那佛]],右供释迦牟尼佛。上下两层山墙上,遍布着佛龛,内有小佛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万佛阁便因此而得名。这座建筑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通无字碑,龟趺螭首;正对该建筑大门有一个明代铜香炉。
 
*大悲堂:又称“极乐殿”。堂中原来有石制须弥座,供奉木制[[千手千眼观音]]坐像,现已无存。如今大悲堂内辟为展厅,供举办各种展览用。
**精忠祠:大悲堂的西配房被明英宗命名为“精忠祠”,供奉王振塑像。现该建筑已无存。**方丈院:大悲堂东为方丈院。现已无存。 
*万法堂:是原来该寺中路最北端的建筑。现已无存。
==智化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是中国现存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至今,从未间断,21世纪初已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身,同[[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南管|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智化寺京音乐曲调空灵古朴,保留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zhihuatemple.com/Temple/Music/ 智化寺京音乐,智化寺,于2014-09-14查阅]</ref>
 
===佛乐===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
智化寺属于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于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后,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后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5]  
1446年传入智化寺的佛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乐谱历史===
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谱本截止到2013年发现和保存的主要由三套: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坤 [[ 光绪 ]] 癸卯年(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 [[ 康熙 ]] 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经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从1694年至今300年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结合艺僧们在传授上的封闭特性推断,从开寺至今智化寺音乐原质没有变动,因此,智化寺的乐谱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乐器自制===
智化寺乐僧使用的乐器,是与一般吹鼓手的不同,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仍九孔; [[ ]] 是定做拾柒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 [[ 文物 ]] 。智化寺的艺僧地位低于禅僧,只有13岁以下的小孩才能收做门徒,入寺以后,每日练习听音和发音,十分辛苦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后,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智化寺音乐由京音乐、禅音乐这两种音乐组成,二者的曲目、演奏风格不同,演奏乐器也不完全相同,根本区别在于内容不同。京音乐主要由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俗音乐组成,禅音乐则主要是佛教音乐,即佛事中的赞偈。现在广为传演的是京音乐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后,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智化寺音乐由京音乐、禅音乐这两种音乐组成,二者的曲目、演奏风格不同,演奏乐器也不完全相同,根本区别在于内容不同。京音乐主要由宫廷音乐、寺庙音乐、民俗音乐组成,禅音乐则主要是佛教音乐,即佛事中的赞偈。现在广为传演的是京音乐。
大约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京音乐外传到天仙庵,后来分别传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庵、夕照寺、 [[ 关帝庙 ]] 、火神庙等十多座寺院。<ref>[http://sports.sina.com.cn/s/2006-01-13/1617757184s.shtml 智化寺京音乐乐谱像天书,新浪,2006-01-13]</ref>京音乐流布的北京寺庙主要有:<ref>张哲琦,智化寺京音乐存见古谱研究,山西大学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ref>{| class="wikitable" |- | *智化寺:[[朝阳门]]内[[禄米仓胡同]]东口|- | *[[广济庵 (北京东大桥)|广济庵]]:朝阳门外东大桥|- | *[[天仙庵 (北京朝阳门)|天仙庵]]:朝阳门外吉市口五条|- | *[[地藏庵 (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地藏庵]]:[[朝阳门内大街]]路南|- | *[[弥勒院 (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弥勒院]]:[[朝阳门外大街]]|- | *[[水月庵 (北京市朝阳区)|水月庵]]:朝阳门外吉市口二条|- | *[[昭宁寺]]:[[东单]][[礼士胡同]]|- | *[[成寿寺 (北京市东城区)|成寿寺]]:东单柏树胡同|- | *[[九顶娘娘庙]]:北新桥二条东口|- | *[[普贤寺 (北京)|普贤寺]]:东直门外东中街|- | *[[下弥勒庵]]:[[崇文门]]外东晓市|- | *[[花市关帝庙|关帝庙]]:崇文门外花市中四条|- | *[[板厂火神庙|火神庙]]:祟文门外板厂|- | *[[夕照寺]]:崇文门外夕照街|- | *[[天龙寺 (北京)|天龙寺]]:崇文门外中国强胡同东口|- |}
1952年底,查阜西、杨荫浏等人采访智化寺音乐(京音乐),认为 “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关”。1954年,“京音乐研究会”成立。文化界名人[[丁西林]]、[[吴晗]]、[[老舍]]、[[梅兰芳]]等人都曾对京音乐的研究给予支持。1986年3月,在中国佛教界领袖[[十世班禅]]、[[赵朴初]]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智化寺京音乐为主的“北京佛教音乐团”,此为中国首个以佛教音乐学术研究和演出为主的音乐团体。1987年1月,智化寺音乐艺僧应邀到[[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七个城市演出,获得成功。为了传承“难学易忘少人知”的京音乐,1991年12月,在北京市文物局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河北省]][[固安县]][[礼让店乡]]屈家营村六名农民子弟入智化寺学习京音乐。京音乐曾多次在[[北京音乐厅]]、[[中国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演奏。2004年4月6日,[[荷兰]]首相[[扬·彼得·巴尔克嫩德]]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来华访问时,专程到智化寺欣赏京音乐。2004年底,81岁的智化寺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张本兴率领已学习智化寺音乐十年的六位弟子录制CD专辑,以系统保留仅存的43首京音乐资料。
==佛经==
 智化寺藏有大批佛经,元明清三代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均有。该寺以明代各朝佛经最为丰富,包括洪武、 [[ 永乐 ]] 、洪熙、宣德、景泰、天顺、成化、弘治、 [[ 正德 ]] [[ 嘉靖 ]] 、隆庆、天启年间的佛经。智化寺藏经以明代前中期居多。明代有明确纪年的佛经仅缺少建文、万历、泰昌、 [[ 崇祯 ]] 四个年号。清代佛经有明确纪年的是[[康熙]]五年和康熙八年的。此外,还有民国辛酉年(1921年)[[京剧]]戏班演员[[余叔岩]]诚献的梵夹装《九皇盛会》。除《永乐北藏》官刻本、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外,智化寺还藏有大批明代民间坊刻本,均由信徒供奉,其中既有佛家子弟,也有官员(称为“佛信官”)。 *元代佛经:1984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所长 [[ 杨文书 ]] 从如来殿佛像腹中发现三卷带[[千字文]]编号的元代刻本藏经:《大金色孔雀王咒经》、《[[陀罗尼集经]]》、《[[大宝积经]]》。三经的版式相同,都采用藏经纸,卷轴装。这三卷元代佛经有三个不同的千字文序号,在书牌中使用“刊印”一词,并写明总数有“三十三大藏”,可见此三卷佛经并非零本,也非用其他旧经板印造,而是属于一套完整的官版[[大藏经]]。因为其版式与《[[赵城藏]]》相同,所以有不少人认为其很可能是《[[弘法藏]]》的一部分。 
*御赐《[[永乐北藏]]》:又名《北藏》。[[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敕令雕印,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刻,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参与者有道成、一如等人。刻藏地点为北京,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汉经厂(地址位于如今的[[嵩祝寺]])。明英宗复辟后,特地在[[天顺]]六年(1462年)颁赐智化寺大藏经一部及经橱并立碑记。如今此碑仍立在如来殿。如来殿内两侧有高大的曲尺形藏经橱,存放明英宗御赐大藏经。经橱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挑檐像佛冠,俗称“毗卢帽”;中部是经橱,共640个抽屉,按千字文顺序排列;下部是须弥座。上、下两部分有许多精美的雕饰,主要有如意云纹、卷草纹、莲瓣纹、宝相花纹,上檐还有[[梵文]]真言及吉祥八宝纹饰。各部位的雕刻十分精细,漆金彩绘虽然已经褪去,但仍存浓郁丰厚之感。
 *乾隆版大藏经:又称龙藏、清藏,是清朝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也是中国最后一次官刻汉文大藏经。清藏奉[[雍正帝]]御旨雕刻,因为每卷首页有雕龙“万岁”牌,故又名《龙藏》。 [[ 雍正 ]] 十一年(1733年)始刻,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经板78230块,经书7240卷。完成后曾印制一百部,分赐全国各大寺院,1935年又曾经印刷了22部,另外有少量刷印,但累计总数未超150部。智化寺藏有乾隆版大藏经的经版及经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血经:智化寺藏有一部由佛信官普铭等二人于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发心次(刺)血尽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人的目的是“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该血经先在纸面上捶拓出文字痕迹,再用血描写。如今字迹已呈红褐色。
 
*转轮藏:北京市境内现存三副转轮藏,除智化寺藏殿的一副明代的外,另外两副分别在[[雍和宫]]、[[颐和园]],都是清代所制。
== 参考文献 =={{Reflist|30em}}
[[Category:北京市佛寺]]
111,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