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格萨尔王传

移除 7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价值==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内容梗概==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  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姆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 喝了这酒好处多,这样美酒藏地缺,这是大王御用酒,这是愁人舒心酒。这是催人歌舞酒,......
|}
 除此之外,《格萨尔王传》还是民间文学素材的花篮,它的许多内容取自民歌、神话及故事,反过来,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采集素材、借取题材的丰盛园地。如后来发展变化的民间歌舞许多曲调均取自《格萨尔王传》,有些歌调就是直接歌颂格萨尔夫妇的。再如题材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取材于《格萨尔王传》,著名的《七兄弟的故事》就是将七兄弟为人们盖楼房的故事与格萨尔王的故事交织在一处,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再如为数众多、独具特色的绘画与雕塑也以《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情节为依据,绘成 [[ 壁画 ]] ,或将格萨尔当做护法神,雕塑其身加以供奉。《格萨尔王传》采用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文体,其中的诗歌部分,在藏族文学发展史中的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沟通古今的作用,它表现在意识形态、修辞手法、诗歌格律上面。例如:
{| class="wikitable"
|-
|}
此类的诗歌在《格萨尔王传》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它不仅继承了吐蕃时代诗歌的多段回环的格局,而且突破了吐蕃时期的六字音偈句,成为八字音偈句。这种多段回环体的诗歌格律,在十一世纪前后基本形成并固定下来,直到现在也没有大的变化。在藏族民歌、叙事诗、长歌、抒情故事中的诗歌、藏戏中的诗歌以及文人学者的诗作中被广泛采用,成为藏族诗歌中最流行、最为重要的格律。
 
 
==写作方式==
 
史诗运用诗歌和散文、吟唱和道白相结合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神话、诗歌、寓言、谚语、格言等融为一体,成为藏族民间文化的大集成。
 
 
==作品特色==
===最长的一部史诗===
现存《格萨尔王传》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就数量来讲,比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史诗,即:古代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7] 的总和还要多。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50多部。《格萨尔王传》在口头说唱中,艺人随时有所增减,内容原不十分固定。有人记录整理成书,并辗转传抄,甚至被刻成木版印刷,这就使许多名篇逐渐形成固定或半固定的书面文学。但这些刊本出自多人之手,形成不同的异文,再由艺人在传唱时不时加工,内容愈加丰富,情节也更加生动。   
==代表作品==
比较重要的大约有30部左右﹐即《天岭卜筮》、《英雄诞生》、《十三轶事》、《赛马称王》、《世界公桑》、《降服妖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丹马青稞国》、《门岭大战》、《大食财国》、《蒙古马国》、《阿乍玛瑙国》、《珊瑚聚国》、《卡切玉国》、《香雄珍珠国》、《朱孤兵器国》、《雪山水晶国》、《白利山羊国》、《阿塞铠甲国》、《米努绸缎国》、《中华与岭国》、《松岭大战》、《提鸟让玉国》、《打开阿里金窟》﹑《开启药城》、《地狱与岭国》、《西宁马国》、《射大鹏鸟》、《安置三界》等,分别叙述了天神降生人世、扫除一切暴虐势力、拯救黎民百姓;格萨尔在赛马会上夺魁,成为岭国国王;格萨尔率领大军降服霍尔、救回王妃珠牡;格萨尔降服姜国、保卫盐海;格萨尔打开阿里金窟,救济人民;格萨尔与周围各国交战,取得 [[ 青稞 ]] 、马匹、牛羊、珊瑚、 [[ 玉石 ]] 、兵器、绸缎、 [[ 玛瑙 ]] [[ 珍珠 ]] ,壮大了岭国;格萨尔老年将王位传给侄子、自己重返天界的故事。史诗中的格萨尔有超人的智慧和本领,一生征战,打败了一切敌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它以幻想式的夸张手法把格萨尔神化,表达了人民的某些愿望,也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上复杂的部落、民族关系。这是《格萨尔王传》分部本的大致轮廓。   
==部分章本==
在分部本流传的同时,另有分章本也在流传,即把格萨尔一生的主要事迹写在一个本子里,其中分为若干章。这种分章本,可能早于分部本,是较早的歌唱记录。现有 [[ 青海 ]] 贵德分章本,共分五章:天神章、降生章、结婚章、降服妖魔章和降服霍尔章。它显然是很不完整的,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在拉达克地区,也有一个分七章的分章本在流传。   
==产生年代==
另一方面,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人民遭受极大的灾难,因而人民盼望有一个爱护百姓,英勇聪明,能够外御强敌、内修政务的贤明国王出世。在这样的条件下,《格萨尔王传》也就应运而生了。
 
 
==主题思想==
三是扩大财富,改善生活。
史诗中格萨尔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体现了这一主题,并使得格萨尔成为人民心目中最高大、最理想的英雄典型。为了使格萨尔这个英雄人物更丰满、更典型,每一卷都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安排了生动的情节,进行了精心的塑造。 [8]  
==人物形象==
格萨尔去北方降魔时,曾嘱咐岭国臣民:“不要挥兵去犯人,但若敌人来侵犯,奋勇抗击莫后退。”这些话,始终是格萨尔和岭国英雄的行动准则。如霍尔入侵岭国时,受格萨尔委托代理国政的贾擦协尕尔召集臣民宣告:“国家有难﹐大家要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努力杀敌,为民除害,为国立功。”他本人身先士卒,勇敢杀敌,最后战死沙场。又如《保卫盐海》之部﹐当姜国出兵夺取岭国盐海的消息传来时,格萨尔说道:“姜地兵马犯边疆,寸土不让不投降,花岭大战紫姜国,维护公益图自强,保卫岭国救百姓,保护饭食万民享。”这次战争,尽管敌人十分强大,但是格萨尔率领众英雄和人民,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局限==
《格萨尔王传》在长期流传中,也有它历史的局限性。如在某些篇章中,也有岭国率先去侵略别国从而引起战争的事例,不少地方还宣扬了宿命论等唯心主义观点, [9] 这是宗教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
 
《格萨尔王传》在长期流传中,也有它历史的局限性。如在某些篇章中,也有岭国率先去侵略别国从而引起战争的事例,不少地方还宣扬了宿命论等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宗教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
==史诗的艺术特色==
《格萨尔王传》之所以家喻户晓,经久不衰,除了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代表了人民的愿望之外,还由于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史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通过对几十个邦国部落之间战争的有声有色的叙述,表现手法起伏曲折,跌宕有致,反映了6至9世纪以及11世纪前后藏族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藏族人民厌恶分裂动荡、渴望和平统一的美好理想,这是史诗现实主义的积极方面。同时,史诗又以绮丽的幻想赋予格萨尔以超凡的本领,把他塑造成天神的化身,能够役使鬼神、支配自然的英雄人物,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没有办不到的难事。其他如魔国的设想、地狱的描绘、鸟兽的特殊贡献,也都充满神奇色彩,象 [[ ]] 能忠谏、 [[ 乌鸦 ]] 能侦察等等、给史诗增加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史诗刻画人物极其生动形象,具有叩人心扉的艺术魅力。除了把格萨尔塑造得英武神奇、天下无双之外,还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能干、智慧的藏族妇女形像——珠牡。珠牡虽然生在富有之家,但富有正义感,不肯嫁给大食财国的王子,宁肯爱恋备受迫害、穷苦潦倒的格萨尔,即使受到父母的斥骂,也毫不动摇,集中显示了藏族女性的美好的心灵。当格萨尔前往魔国征战、霍尔寻隙进犯的紧急时刻,她能团结岭国英雄和人民奋起抵抗,在被围困的三年中,她巧施妙计,稳住敌人,等待格萨尔回师,在被俘之后、她忍辱负重,毫不丧失信心,这一切,都较深刻地表现了藏族妇女的聪明勇敢和顽强坚贞的性格。
史诗充分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深深植根于藏族人民心中。唱词大量吸收鲁体民歌和自由体民歌的格律,使用了许多民间谚语和民间诵词,因而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藏族说唱==
流传于西藏、 [[ 青海 ]] [[ 四川 ]] [[ 甘肃 ]] 等藏民族聚居地的曲艺品种“《格萨尔王传》说唱”,以主要“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
《格萨尔王传》本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换言之,“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英雄史诗,不仅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 艺术 ]] 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之花。
这种情形不独藏民族的曲艺“说唱”有,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说唱”和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说唱”,同是这种情形。从而构成了史诗“说唱”类曲艺的一个形成规律。 《格萨尔王传》说唱,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说唱的艺人,藏语称作“仲肯”。他们的职能,早期主要是传承民族历史,活动方式很像欧洲古代的“行吟诗人”。
历史上的“仲肯”代有才人。20世纪以来,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的琶杰;另有藏族的才让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罗布桑等享名民间。由于其艺术主要存留在他们的口头,因而他们与他们所表演的故事一样,都被视为本民族的瑰宝。
 
 
==全书特点==
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相比,《格萨尔王传》有几个明显特点:
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 ===活形态 史诗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相比,《格萨尔王传》有几个明显特点:  ===
 
===活形态史诗===
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奇人”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世界最长史诗===
从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是24卷 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在《格萨尔王传》被外界发现和认识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塑造众多人物===
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品相关==
 
===整理研究出版===
《格萨尔王传》的发掘整理,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她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不但西方有史诗,东方也有史诗;不但古代印度有史诗,我们中国也有史诗,从而推翻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定论的“中国无史诗”这一错误论断。中国不但有史诗,而且有伟大的史诗,同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一佯,《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是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多种学科、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十分重视。50年代,曾开展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工作。195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专门批发文件,把《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内容之一,经过各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重大成绩,向伟大祖国献了一份厚礼。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重新开始。从1983年开始,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连续三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84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中央有关部门和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的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个艰苦而又意义深远的文化事业。
在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任乃强于40年代写有《藏三国的初步介绍》、《关于藏三国》等文章,介绍了《格萨尔王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方面蒐集各种版本、记录口头演唱材料,一方面印制藏文原本和汉文译本。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印出藏文原稿48部,其中《霍岭大战》、《赛马称王》等有几种不同版本。实际出版31部。60年代,青海组织专人译出30多部,《霍岭大战》上部已出版。80年代初,甘肃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格萨尔王传》的《贵德分章本》、《降魔伏妖之部》、《卡切玉宗之部》、《世界公桑之部》、《花岭诞生之部》等。此外,为了加强蒐集出版和研究工作,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设立了《格萨尔》工作办公室,这一史诗的收集工作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西藏自治区《格萨尔》工作小组,组织专门人员记录民间艺人口头说唱材料,注意手抄本和木刻本的收集、整理,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老艺人 [[ 扎巴 ]] 能说唱30多部,已录音23部。此外,尚有藏北青年女艺人玉梅也能演唱数十部,一部分已录音。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有关部门,也都积极组织人力,在《格萨尔王传》的收集、翻译和出版、研究工作中开展多方面的活动。 在国外,有些卷已有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译本。1776年﹐俄国旅行家帕拉莱斯出版过《格萨尔的故事》。1902年,法国弗兰克从西藏蒐集到关于《格萨尔王传》的一些手抄本,并于1905年在印度出版了《格萨尔王本事》的藏英对照本。20年代,法国达维德尼尔曾在青海藏区,记录了藏族艺人说唱的一部分《格萨尔王传》,回法国后译成法文,1931年在巴黎出版。以后,她又来中国,蒐集到《霍岭大战》手抄本,她的法文译本,还转译成英文。法国的石泰安也曾在四川等地蒐集《格萨尔王传》。1956年,他在巴黎出版《林土司与西藏的格萨尔王传》,并写成《格萨尔王传研究》一书,于1969年在巴黎出版。匈牙利东方研究所研究员乌尔莲,1981年在国际藏学研究会上,介绍了她所藏《格萨尔王传》的木刻本及藏文本的内容、章节、语言特点﹐以及匈牙利对《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情况。 
在国外,有些卷已有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译本。1776年﹐[[俄国]]旅行家帕拉莱斯出版过《格萨尔的故事》。1902年,法国弗兰克从西藏蒐集到关于《格萨尔王传》的一些手抄本,并于1905年在印度出版了《格萨尔王本事》的藏英对照本。20年代,法国[[达维德尼尔]]曾在青海藏区,记录了藏族艺人说唱的一部分《格萨尔王传》,回法国后译成法文,1931年在[[巴黎]]出版。以后,她又来中国,蒐集到《霍岭大战》手抄本,她的法文译本,还转译成英文。法国的石泰安也曾在四川等地蒐集《格萨尔王传》。1956年,他在巴黎出版《林土司与西藏的格萨尔王传》,并写成《格萨尔王传研究》一书,于1969年在巴黎出版。匈牙利东方研究所研究员乌尔莲,1981年在国际藏学研究会上,介绍了她所藏《格萨尔王传》的木刻本及藏文本的内容、章节、语言特点﹐以及匈牙利对《格萨尔王传》的研究情况。
===传承价值===
从艺人的类型来讲,有“神授”说、“托梦”说、“圆光”说、“伏藏”说等多种形式。同别的民间艺人不同,《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不承认师徒相承,父子相传。他们认为说唱史诗的本领是无法传授的,也是学不了的。全凭“缘份”,靠“神灵”的启迪。是“诗神”附体。他们认为,一代又一代的说唱艺人的出现,是与格萨尔大王有关系的某个人物的转世。这种观念与藏族传统文化中“灵魂转世”的观念,“活佛转世”的观念是相一致的。
早在吐蕃王朝时代,《格萨尔王传)这部古老的史诗就传播到 [[ 喜马拉雅山 ]] 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人约在十三世纪之后,随着佛教传入蒙族地区,大量藏文经典和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蒙文,《格萨尔王传》也逐渐流传到蒙族地区,成为自成体系的蒙古《格萨尔王传》,称《格斯尔王传》。十四世纪下半叶,即元末明初,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同时也流传到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与藏区接壤的兄弟民族之中。国外介绍和研究《格萨尔》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格萨尔》的部分章节,早已译成英、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外国读者了解并开始研究《格萨尔》,是从蒙文本人手的,1716年(清 [[ 康熙 ]] 五十五年),在北京刻印了蒙文本《格萨尔》之后,外国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史诗。1776年,俄国旅行家帕拉斯首先在《蒙古历史文献的收集》(圣彼德堡版)一书中介绍了《格萨尔》,论述史诗的演唱形式和与史诗有关的经文,并对主人公格萨尔作了评述。1836年,俄国学者雅科夫.施密德曾用活字版刊印了这个蒙文本,后又译成德文,于1939年在圣波德堡出版。这是最早的关于《格萨尔》的外文出版物。此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格萨尔王传》,并陆续有介绍研究的文字问世,如:俄国席夫纳院士在圣彼德堡出版的《鞑靼的英雄史诗》论著中,将鞑靼的英雄史诗与《格萨尔》进行比较,自19世纪末叶,国外开始注意藏文本《格萨尔》,1879年到1885年,印度人达斯先后两次到我国西藏地方,搜集了《格萨尔》等大批藏文资料,其后开始发表关于《格萨尔》的论文。藏文资料的发掘,无疑为国外的研究者拓宽了视野,并由此产生了东西方学派。东方学派(指前苏联、蒙古及东欧各国)中对《格萨尔》研究的佼佼者要首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策.达木丁苏伦,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代表整个东方学派的水平。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论(格萨尔)的历史源流》,西方对《格萨尔》的研究要晚于东方,从30年代起步,60年代进入其全盛时期。西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两位法国学者,即 [[ 亚力山大.达维.尼尔 ]] 女士和石泰安教授。达维.尼尔曾两次来中国,在四川藏区住过很长时期,其间,在云登喇嘛的帮助下,直接听民间艺人说唱《格萨尔》,并记录整理,同时搜集手抄本和木刻本。回国后,将其搜集的资料整理成格萨尔故事名为《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于1931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该书于1933年被译为英文在伦敦出版。该书的出版使更多的西方人士开始了解、认识《格萨尔王传》。石泰安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藏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对《格萨尔王传》的主要贡献是:1958年出版的《格萨尔生平的藏族画卷》。1959年出版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格萨尔》史诗及其说唱艺人。可视作西方各国关于《格萨尔》研究的一个总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随着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总之,《格萨尔》工作这一藏民族乃至全中国的伟大事业正在沿着一条逐渐拓宽、又充满光明的坦途上迈进。
 
 
===漫画版===
 
该漫画是首部格萨尔王漫画。于2012年在中国首发,并陆续向世界多个国家发行,作者是擅长创作重大史诗题材的著名艺术家权迎升。《格萨尔王》漫画版,共5册,每册200多页,共计1000多幅漫画。
权迎升是国内同时在漫画、禅画、动画、水墨四大艺术领域均取得空前成绩的跨界艺术节,此次以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为依托,以立体化的形式,陆续创作格萨尔王的漫画版及艺术画展,以至要将其改编成动画版,将格萨尔王开创性的推向世界,为弘扬西藏文化不遗余力的创作下去。
 
== 故事梗概 ==
 
故事从创世时期开始,讲述三位伟大的[[佛教]]国师将西藏从野蛮时期转化为帝国时期(大约公元前7世纪-9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是[[蓮華生]]大师,他用誓言约束当时西藏的混乱,但由于许多魔鬼并没有完全被降伏,其后又发生动乱,西藏被吃人的魔鬼、游牧部落所统治,分为许多小国,各国国王都是邪恶和贪婪的。
== 历史 ==
 
格萨尔王传可能起源于[[佛教]]第二次传入[[西藏]]时期,([[噶當派]]形成期间),可能是起源于[[苯教]]的故事。最早的手抄本可能是11世纪期间佛教和尚写下的。1860年代由[[藏族]][[哲学家]]米梵姜扬嘉措监制整理,大圆满寺(卓千寺)的和尚刻版印刷成书。
== 相关事件 ==
 
在2018年3月2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言中将“格萨尔王”错念成了“萨格尔王”。稍后“萨格尔王”成为[[敏感词]]并禁止搜索。随后中国大陸官方发布的影片将音轨剪切修改成正确的形式<ref>{{cite news|title=西藏“格萨尔王”成为中共敏感词库最新词条|url=http://www.vot.org/cn/%E8%A5%BF%E8%97%8F%E6%A0%BC%E8%90%A8%E5%B0%94%E7%8E%8B%E6%88%90%E4%B8%BA%E4%B8%AD%E5%85%B1%E6%95%8F%E6%84%9F%E8%AF%8D%E5%BA%93%E6%9C%80%E6%96%B0%E8%AF%8D%E6%9D%A1/|publisher=西藏之声|date=2018-03-22}}</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Category:中国古代历代君王]]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