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梨园戏

移除 218 位元組, 4 年前
发展历史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而以"小梨园"的《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
 [[File:梨园 戏9.jpg5555555戏2.jpg|thumb|400px|有框|左|[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0117/30082977_3130082977_1.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图片来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建阳麻沙的《荔镜记》,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记》的重刊本,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现尚藏刊于清光绪十年的《荔枝记》,潮州则有刊于明万历年间的东月李氏《乡谈荔枝记》。"泉腔"在声腔上已吸取潮调;《朱弁》一剧把一支[弋阳腔]融入[举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滚门;"下南"《郑元和》的鹅毛雪]一曲,则吸取自昆北。
当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File:梨园戏2.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0117/30082977_1.jpg 原图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图片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