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4
次編輯
變更
元宵
,创建页面,内容为“元宵是一种中国传统节令食品,通常由糯米制成的,包有馅料,甜的如芝麻、红豆、花生等。 北方人依照习俗通常在农历正…”
元宵是一种中国传统节令食品,通常由糯米制成的,包有馅料,甜的如芝麻、红豆、花生等。
北方人依照习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新年烹制食用,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
==元宵来历==
元宵制作过程和汤圆并不相同。元宵通常有馅料,并由人工层层摇制而成,因此制作元宵称为“摇元宵”。现在多用机器代替人力制作。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不同称谓===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正式命名===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相关故事===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相关诗词==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吃法==
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
南方人做汤圆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煮"元宵"也有技巧:轻轻捏。 下锅前,用手轻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元宵",里外易熟,软滑可口。
开水下。锅内水开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轻轻推开,让"元宵"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 文火煮。"元宵"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则,"元宵"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外熟内硬不好吃。 点冷水。"元宵"入锅后,每开一次应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具体介绍一下:
===核桃酪元宵===
原料: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枣50克,面粉、桂花少许。
做法:
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许,再加开水少许拌匀,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见方的丁,即成元宵馅。
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里。元宵馅放在漏勺里,用凉水浸过,倒入簸箕内,用双手摇动,使汤圆馅沾满江米面,连续3次,即成汤圆。下入锅内煮10分钟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开水冲两次,剥去外皮剁碎,小枣洗净,用凉水浸泡12小时。
4.把江米、核桃仁、小枣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匀,用小磨磨一遍,成为细浆。
5.净勺放开水,下入白糖,上火见开,撇去浮沫,迅速将核桃仁浆下入,搅匀成粥状,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汤圆捞入即成。
===橙羹小元宵===
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个,青红丝、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植物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滚成大小适中的元宵。将橙子切成两瓣,挤出汁。
3.水煮沸时,倒入元宵,汤圆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内。
===拔丝小元宵===
原料:糯米粉300克,绵白糖300克,猪板油25克,青红丝、桂花、瓜子、芝麻少许,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实耗100克)。
做法:
1.将青红丝切碎与猪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馅。
2.将和好的馅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3次即成生元宵。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元宵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捞起,用小勺拍开口。
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黄色时下入元宵,离火颠勺,撒入青红丝、芝麻等即成。
==温馨提示==
无论是吃元宵还是喝汤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参考文献==
北方人依照习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新年烹制食用,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
==元宵来历==
元宵制作过程和汤圆并不相同。元宵通常有馅料,并由人工层层摇制而成,因此制作元宵称为“摇元宵”。现在多用机器代替人力制作。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不同称谓===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正式命名===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相关故事===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相关诗词==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月正圆===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元宵吃法==
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
南方人做汤圆时,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萝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煮"元宵"也有技巧:轻轻捏。 下锅前,用手轻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这样煮出来的"元宵",里外易熟,软滑可口。
开水下。锅内水开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轻轻推开,让"元宵"旋转几下,就不粘锅底。 文火煮。"元宵"入锅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则,"元宵"不断翻动,受热不均匀,外熟内硬不好吃。 点冷水。"元宵"入锅后,每开一次应点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开两三次后,再煮一会儿,即可捞出食用。这样煮出的"元宵"质软不硬,香甜可口。
具体介绍一下:
===核桃酪元宵===
原料: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枣50克,面粉、桂花少许。
做法:
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许,再加开水少许拌匀,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见方的丁,即成元宵馅。
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里。元宵馅放在漏勺里,用凉水浸过,倒入簸箕内,用双手摇动,使汤圆馅沾满江米面,连续3次,即成汤圆。下入锅内煮10分钟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开水冲两次,剥去外皮剁碎,小枣洗净,用凉水浸泡12小时。
4.把江米、核桃仁、小枣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匀,用小磨磨一遍,成为细浆。
5.净勺放开水,下入白糖,上火见开,撇去浮沫,迅速将核桃仁浆下入,搅匀成粥状,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汤圆捞入即成。
===橙羹小元宵===
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猪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个,青红丝、香精少许。
做法:
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植物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匀,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浆糊倒入,搓成馅,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箩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过水的馅块放入滚动,滚成大小适中的元宵。将橙子切成两瓣,挤出汁。
3.水煮沸时,倒入元宵,汤圆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内。
===拔丝小元宵===
原料:糯米粉300克,绵白糖300克,猪板油25克,青红丝、桂花、瓜子、芝麻少许,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实耗100克)。
做法:
1.将青红丝切碎与猪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馅。
2.将和好的馅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见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摇晃,反复3次即成生元宵。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烧至六七成熟时,下入元宵并用筷子拨开,漂浮后用漏勺捞起,用小勺拍开口。
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许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黄色时下入元宵,离火颠勺,撒入青红丝、芝麻等即成。
==温馨提示==
无论是吃元宵还是喝汤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