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二奎

增加 12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张二奎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5%BC%A0%E4%BA%8C%E5%A5%8E/914090/0/eac4b74543a9822659fc7c458d82b9014a90eb97?fr=lemma&ct=single#aid=0&pic=eac4b74543a9822659fc7c458d82b9014a90eb97 原图链接]张二奎]]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 ''' 子英 ''' ,出生于 [[ 嘉庆 ]] 十九年(甲戌), [[ 同治 ]] 三年(甲子)去世。著名 [[ 京剧 ]] 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 [[ 程长庚 ]] [[ 余三胜 ]] 齐名,号称 [[ 京剧三鼎甲 ]] ,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
==简介==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出生:1814年,嘉庆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张二奎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梨园资料上,就已经有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还有一说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许多和戏剧有关的故事。这个村子自古有演戏的传统,嗜戏如命,清末就有赵喜顺等人成立的戏班,还涌现了享誉冀鲁两省的民间胡器艺人赵庆章。到了建国初,村里成立了大众剧团,排演了《小女婿》、《柳树井》、《豆汁记》等多部戏剧。1958年,这个村子为刚成立的衡水评剧团输送了七八名骨干艺术人才。这种尚戏之风确实同张二奎有深厚渊源。
 
由于张二奎这颗梨园巨星过早陨落,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与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热爱戏剧事业,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余三胜、程长庚都有传记传世,而唯独与他们同领风骚的张二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艺术经历==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庆80大寿,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中国戏曲进入一个大震荡、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人活跃在京城戏曲舞台上,他们同领风骚,并称为“老生三杰”,也被称作“三鼎甲”。人们为纪念他们在京剧初创时期所做的杰出贡献,把他们在剧坛活跃的时期定为京剧的起点。
 
二奎生在书香门第,随先辈经商到北京,他的哥哥大奎经过科举而在清朝某部当个小官。幼年二奎被家中送入私塾,但他的兴趣不在读书,始终酷爱读闲书,最喜欢看戏听曲。书里讲的什么他不一定能记住,戏中的故事情节他却记得一清二楚。随着年龄渐大,他又发展到背着家里经常到位于大栅栏的广和大戏楼去看戏,戏散后,对剧中人物心驰神往,便在台下模仿剧中人演唱,还常邀来小伙伴们欣赏,自得其乐,毫无顾忌。
 
20多岁时,他在清道光时工部都水清吏司做过叫做经承的小吏,都水司是掌管河渠舟航、道路关梁、公私水事、伐冰纳窑的一个衙门,平时较清闲,这为酷爱戏曲的张二奎学戏创造了条件。有一次他去看戏,勾起幼时嗜好,不觉心痒,便往后台走动,因此他偷偷去学习演唱,不久便成了票友,以后经常在戏班里客串角色,以过戏瘾。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已。因嗓音洪亮、唱功极佳而大获好评。
 
由于二奎酷爱京剧并亲自粉墨登场,连演《取成都》、《捉放曹》、《打金枝》三剧, 张二奎对《取成都》和《打金枝》二剧尤喜,后来成为二奎的代表作。二奎体貌轩昂,仪表英伟,面美如冠玉,更兼有一副天赋奇高的好嗓,能高入云,“字字坚实,颠扑不破”。他的这些优势在演出中充分呈露,其艺术水平已不是寻常职业演员所能比拟。尤其没能想到的是,二奎这一次带有游戏性质的演出引起内外行的关注,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甚至是令职业演员嫉羡的热烈欢迎。
 
二奎大概也没能意识到,发生在他人生之半的这次演出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演剧界,北京的几大戏班,当时,四大徽班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班,都拥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名演员作为台柱。而同是名班的“和春班”却因为缺少台柱, 力量最弱,营业不振,数和春班不景气,难以和其他各班相抗衡,几近倒闭。和春班主发现有“非常之才能”的张二奎,深得观众,很想邀他正式入班,几次备礼设宴,进行试探,兴奋得以为是抓到救命稻草,纠缠着力劝二奎“下海”,作为职业演员正式加入“和春班”充当台柱,以解“和春”危难,扭转劣势。正沉浸于成功的自我愉悦中的二奎对此也不无心动。但是,他深知自己一是出身的世代书香之家是决不会允许他从事演戏这样的“贱业”,二是自己也不能不顾忌时风舆论的力量,担心受人耻笑,三是碍于自己是个官身,都婉言相拒,谢绝了和春班主的邀请,班主大失所望却并不绝望,他转而恳请能继续以票友身份支撑和春危局,二奎没有推辞,主要是碍于班主对自己的厚待、盛情和自己对京剧的痴迷和热爱。
二奎的舞台生涯并不算长。咸丰十年(1860年)的秋天,正当张二奎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母亲病故了。这位老人在生前一直为儿子丢官下海唱戏一事抑郁不展,二奎亦常为此负疚伤怀,所以他把自己的寓所叫做“忠恕堂”。母亲病故后,他拿出积蓄,为老人办了个热闹排场的葬礼,为其母大办丧事,出殡之日在沿街路口支搭路祭棚多处。不料又被小人告发“以优伶潜用官宦排场举动”惊动官府而获罪。被判发配边庭。途中路经通州,又被当地官员逼迫唱戏,郁愤难舒,戏演完后即一病不起,约同治三年(1864)在通州故去。
 
这个证据来自同治三年有花衫演员刘宝鋆与军机大臣宝鋆同名,被御史参奏,传谕精忠庙首张二奎等,将刘宝鋆改名宝芸的记录。至同治三年则有竹枝词说,“二奎今日已沦亡”,可知二奎已殁。一代剧坛英才就此壮年早陨。
==艺术特色==
 
张二奎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张二奎之前,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艺人余三胜,以独具特色的“花腔”倾倒了京师戏迷,后来张二奎横空出世,他以堂皇的气势、洪亮的声腔,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成为年轻戏迷的偶像。当时一首打油诗唱道:“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
==主要弟子==
张二奎培养弟子多人,寓号为“忠恕堂”,同治年间著名武生 [[ 俞菊笙 ]] ,老生 [[ 杨月楼 ]] 均为他的入室弟子,也同时为“忠恕堂”弟子受其格外教益。
俞菊笙本名俞玉笙,后改菊笙,外号“俞毛包”,二奎弟子中只有杨月楼能传其艺。擅演武生戏,工靠把武生,创武生俞派,传人有杨小楼、尚和玉等。他坐科时工老生,学习奎派。他“恪守师门衣钵,观者咸称其不坠宗风”。
杨月楼(1849-1890)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著名老生和武生演员,擅演猴戏,有“杨猴子”的美誉。奎派传人他是文武老生兼武生,相传在其幼年是二奎从天桥把式场招来收作徒弟。月楼老生戏宗奎派,后入三庆班。程长庚辞世后,由他继任三庆班主。仿佛宣统皇帝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月楼则应视作承祧二奎、长庚。
二奎有车夫名 [[ 张子久 ]] ,学二奎绝肖,后亦“下海”。二奎死后主持双奎班并任精忠庙首,不久亦病死。到光绪中期,奎派就渐渐衰落了。 ==参考文献=={{reflist}} [[Category:戏曲家]][[Category:清朝人物]][[Category:戏曲演员]][[Category:中国人]]
136,4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