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剧十姐妹

增加 16,87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越剧十姐妹1.jpg|缩略图]][[File:越剧十姐妹1947.jpg|right|thumb|350px|1947年越剧《山河恋》上演时越剧十姐妹合影(前排左起: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后排左起: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 
'''越剧十姐妹'''是对1940年代[[上海]]十位著名[[越剧]]演员的合称,包括[[袁雪芬]]、[[徐天红 (越剧演员)|徐天红]]、[[吴小楼]]、[[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张桂凤]]、[[傅全香]]、[[范瑞娟]]。<ref>[http://www.zj.xinhuanet.com/2006special/2006-08/25/content_7874477.htm 载歌载舞自创流派,绍兴的越剧十姐妹]{{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新华网,2010年2月9日查阅.</ref>
1947年8月19日,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十人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山河恋]]》,史称“越剧十姐妹”。<ref>[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151/userobject1ai754981.html “越剧十姐妹”桃李满天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111214441/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151/userobject1ai754981.html |date=2005-01-11 }},解放日报</ref>越剧十姐妹对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f>[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fenleixinwen/wenjiao/userobject1ai584897.html 沧桑七十年 记已逝的几位"越剧十姐妹"成员],2010年2月9日查阅.</ref>
 
==组建过程==
 
袁雪芬自述越剧“十姐妹”的来历:
 
1946年5月,我们雪声剧团将[[鲁迅]]先生的《[[祝福]]》改编成《[[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后,紧接着又演了《洛神》。但越剧改革遭到了恶势力的反对,这年8月27日,我离家去电台播音,刚走到路口,窜出一个人将一包粪对我劈头抛下。之后又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
 
由于一些合作者另有打算,剧团无法按期演出新编剧目,我又不甘屈服于老板走回头路,1946年底雪声剧团只能暂告解散,我也暂停演出,静下心来思考这几年的得失。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我想,作为主要演员,首先要提高自己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让全剧种的成员参加到改革行列中来。
 
另外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培养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些设想,1947年初,我跑遍了上海各种类型的剧场和电影院,对剧场设计、舞台大小和观众座位好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500个座位的南京电影院(解放后改为[[上海音乐厅]])座位最好,而扇子形的剧场演戏曲效果更好。不到一个月,设计者就绘出了新剧场的初稿图纸。随后我们找到了霞飞路(现在的襄阳公园隔壁原祥生汽车公司)的一块地,租50年约20亿元,造价约30亿元。这50亿元,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演出和向观众集资解决了。
 
我考虑,这是整个越剧界的事,如果能说服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来参加,共同发起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不是很好么? 这九位中,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没有交往过,其他五位曾与我合作过。于是我就找了当时尹桂芳、竺水招的合作者徐天红和吴小楼,谈了联合义演、集资造剧场和越剧学校的设想。徐天红与吴小楼都表示积极参与,于是我请徐天红约尹桂芳、竺水招到晋隆西菜馆见面。她俩跟我会面后,都连连点头同意,同时还提出号召基本观众认股投资以增加资金等建议。
 
徐玉兰当时因吐血在休息,我专程去拜访了她。她说:“这是越剧界的大事,我一定参加。至于筱丹桂能否参加,要找国泰大戏院老板[[张春帆]]。”因徐玉兰吐血,张春帆曾邀我下半年去国泰演出,他说单靠春凤(筱丹桂的小名)怕不卖座,这叫做人老珠黄不值钱啊!筱丹桂这时只有27岁,是在被张春帆占有的这八九年中,才渐渐低落不佳的。我去找张春帆,他因有求于我,连连点头说:“这是出风头的事,春凤一定参加,但你不必去看春凤了。”可见筱丹桂是毫无自由的。
 
范瑞娟、张桂凤与我共事改革演出两三年了,联合义演她们极力赞成。傅全香是我的同科班师妹,她也一口答应参加。 接下来我们邀[[南薇]]、[[韩义]]等商量演出剧目,大家认为要区别于以往会演的老剧目,但新编的题材要容纳这些主要演员实是不易。也曾想过演《[[红楼梦]]》,但[[贾宝玉]]只有一个,怎么分配角色呢?后来选择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改为中国历史题材的《山河恋》,男女角色都不成问题。
 
1947年7月29日,我们相聚在大西洋西菜社签订了联合义演的“合约”,我的顾问律师[[平衡]]成为我们合约的起草人和见证人。 我们十个演员作为发起人,在“合约”上签了名,后来我们就被称为越剧“十姐妹”。
 
关于演出场地,打听到[[周信芳]]演出的[[黄金大戏院]],因周信芳歇夏,正是空档,我就去商谈。黄金大戏院提出一月租金要四亿元。很快,一个星期的座券被订一空,座券分福禄寿三种,票价定为10万、5万、3万。演员们除了排戏,还得抽空准备自己的戏服。大家在骄阳里坐着三轮车满街跑,置衣料,买首饰,量身材,谁都不愿意在台上逊色于别人。
 
==初步发展==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 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有2万多参加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
 
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经历==
 
越剧姐妹中的大多数都有苦难的童年。她们都是小小年纪就进了科班,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过着“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抗日战争前后,女子越剧开始进入上海,她们也陆续进了上海。旧社会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弱小者的地狱”。小姐妹离了狼窝,又进了虎穴。她们一方面是戏院老板的摇钱树,一方面又往往成为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以至地痞流氓的“囊中物”。有的人经不起逼迫和诱惑就屈服了。有的人则进行反抗。在上海,曾有人把一大堆金条、珠宝、首饰放在竺水招的面前,要收她做“干女儿”。竺水招轻蔑地看了一眼,冷冷地说:“我自己有爹娘。”说完,扭头就走了。
 
为了使自己不受十里洋场的污染,袁雪芬暗暗地为自己定了一个做人的标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她不拜“过房娘”,不唱“堂会”,不受礼,不吃请。她淡妆素抹,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表示她不愿与这个肮脏社会同流合污。
 
但在旧社会,要独立做人,谈何容易。不说别的,没有场子,就不能演戏。更何况,在旧社会,艺人的艺术生命是短暂的。一个名演员到了三十岁出头,就算“红颜已老”,就要担心被老板抛弃了。所以她们日思夜想要筹款建造剧场。袁雪芬等人积极奔走,把原来分在四个剧团的十个名演员组织起来,同台演出《[[山河恋]]》,想用演出得来的钱去造剧场、办戏校。但是,她们太天真了,以为这样的好事,总不会妨碍别人。哪知道,[[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竟突然下令,要《山河恋》停止公演。怎么办?姐妹们只有团结起来跟他们斗争!最后,姐妹们胜利了。但是,当时她们并不知道胜利是怎么来的。
 
“越剧十姐妹”的成长,使越剧如鲜花盛开。而这是和党的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分不开的。1946年[[周恩来]]同志在上海看了越剧。事后,他对上海文化界地下党组织的[[于伶]]、[[刘厚生]]同志说,这次到上海来,看了越剧,出乎意外。这些女孩子都是农民的女儿,受到迫害,进了城市,生活上起了变化,其中有人追求进步。党要主动去接近她们,团结、帮助她们,引导她们进步,因为她们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在党的关怀下,刘厚生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越剧团体工作,促进了越剧在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和表演等方面不断革新、发展,使越剧成为综合性较强的而又富有自己特色的剧种。
 
解放后,在党的引导、教育下,十姐妹中的大部分人入了党。可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家知道,十姐妹中著名的旦角筱丹桂,早在旧社会因不堪流氓、戏霸的虐待而自杀了。活着的九姐妹,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了殃。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姐妹们被关进了牛棚,遭受了数不清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竺水招由于不堪忍受凌辱,更由于不愿意诬陷同志,于1968年被残酷迫害致死。[[江青]]一伙践踏越剧,迫害越剧艺人,可是人民群众想念她们,给了她们信心和力量。正是这些十分真挚地爱戴着她们的观众,激励着她们在十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考验,继续前进。
 
万恶的“四人帮”被粉碎了。越剧姐妹们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她们一个个又满怀激情地登上了舞台。袁雪芬恢复演出了《祥林嫂》,范瑞娟和傅全香再度合作演出了在越剧观众中颇有影响的《[[孔雀东南飞]]》,徐玉兰、徐天红和王文娟演出了抒情喜剧《西园记》。越剧迷看了她们的演出后,含着热泪笑着说:“越剧复活了,越剧的青春又回来了!”
 
“越剧十姐妹”不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她们在四、五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对革新、发展越剧,丰富祖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袁雪芬是越剧观众所熟悉的一位优秀演员,也是越剧改革的奠基人之一。她扮相俊秀,表演大方、朴实、细腻,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唱腔从容自如,婉转圆润,韵味很浓。她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
 
著名越剧小生演员尹桂芳,嗓音宽厚,音色润美,唱腔洒脱深沉,自成独特的艺术流派。戏剧评论家们说:“无论演风流潇洒的贾宝玉,聪慧善良的[[梁玉书]],还是丹心傲骨的三闾大夫[[屈原]],她都能探索角色的内心,掌握人物特有的气质和风度,塑造成一个个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尹桂芳从她正式登台至今,演过上百个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她的成名戏。她塑造的梁山伯的形象,稳重多情,既含蓄又奔放。她演的“回十八”,更是别具一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盘妻索妻》也是她的看家戏。此外,如《红楼梦》、《[[屈原]]》、《[[西厢记]]》、《[[拜月亭]]》、《[[何文秀]]》等等,也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她的戏路很广,能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戏德很好,这一点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称赞。
 
在越剧舞台上,气度英俊潇洒,感情炽热奔放,是著名演员徐玉兰的艺术特征;而戏路广阔,嗓音洪亮,则更是她的特长。
 
解放后,徐玉兰演出了不少很有流派特色的剧目,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冲]]》中的林冲,《[[信陵公子]]》中的无忌,《[[关汉卿]]》中的关汉卿,《西厢记》里的张珙,《春香传》里的李梦龙,《追鱼》里的张珍,《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西园记》里的张继华和《北地王》里的刘谌等。徐玉兰在舞台上把这些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受到观众的赞扬。
 
在“越剧十姐妹”里,擅长生、旦两行的是竺水招。竺水招是浙江嵊县人,于1935年开始舞台生活。她最初与尹桂芳、傅全香合作时,以花旦角色著称,1947年改演生角,曾与戚雅仙同台演出。她扮相漂亮,端庄。她在唱腔和表演上的特点是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她的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南冠草]]》等。[[郭沫若]]同志对她在《南冠草》里扮演的[[夏浣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越剧十姐妹”里有三位是小生演员。除了尹桂芳、徐玉兰外,还有以饰演忠厚老诚、淳朴文雅的儒生见长的范瑞娟。范瑞娟自小学戏,功底扎实。平日为人淳厚朴素,勤奋好学。她既能扮演情感丰富的梁山伯、许仙等儒生,也善于扮演憨厚老实的贺老六一类的农民形象,还能塑造如韩世忠这样具有将帅风度的英雄人物。她的嗓音宽厚嘹亮,咬字清晰,韵味浓厚。她的唱腔和表演在越剧小生行当里自成一派。
 
有人称“越剧十姐妹”中的傅全香为越剧界的“[[程砚秋]]”。这是为什么呢?有人问过傅全香。她说:“别人是这样说的,我实在是不敢当。程砚秋老师是表演艺术大师。我同他相比,那真是池塘比大海了。不过,我对他的表演艺术,的确是佩服的。他是我最喜欢、最钦佩的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私淑老师很多。除上面提到的程砚秋以外,还有弹词老艺人[[徐云志]],[[京剧]]名旦[[荀慧生]],[[川剧]]界的[[周慕莲]],[[昆剧]]界的[[朱传名]]等。但其中以程砚秋的演唱艺术对她影响为最大。由于她学习并吸收了京剧”程派“的唱法,做到真假声结合。她的唱腔俏丽圆美,曲调婉转。她在表演上以激情充沛、细腻传神见长。她所创造的[[祝英台]]、[[敫桂英]]、[[杜十娘]]、[[刘兰芝]]等艺术形象均十分动人。
 
在“越剧十姐妹”当中还有一位著名旦角演员筱丹桂。她不仅功底深厚,扮相俊俏,而且很会演戏。她的表演妩媚娴静,落落大方。由于她既吸收了施银花唱法上的特点,又有自己的创造,演唱时吐字清晰,善于以柔带刚,所以她的唱腔轻松活泼,优美流畅,在越剧界独树一帜。四十年代,筱丹桂在上海演出,曾经红极一时。可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越剧演员,在解放前竟被戏霸张春帆迫害致死,年仅三十岁左右。
 
在“越剧十姐妹”中还有三位是老生演员,即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
 
在越剧观众中,提起徐天红,没有人不知道。她是浙江余姚人,十四岁时进科班学戏。十六岁到上海,曾先后与赵瑞花、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戚雅仙等合作演出。徐天红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扮演的贾政,在《明月重圆夜》里扮演的老渔夫,在《西园记》里扮演的赵礼,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扮相潇洒,举止凝重,很有气度。徐天红还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唱腔激越高亢,顿挫有致,颇有独到之处。
 
张桂凤是越剧著名老生演员之一。张桂凤的演唱受绍剧影响较大,她的唱腔刚健质朴、富于感情。她的戏路很广,无论扮演正派、反派,都相当出色。张桂凤创造的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金山战鼓]]》中的[[韩世忠]],《[[打金枝]]》里的唐王,《祥林嫂》里的卫老二。她还演过反串老旦的行当,如《西厢记》中的崔夫人和《[[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等。
 
在越剧著名老生演员中有一位吴小楼。她的表演稳健大度,动作干净利落,嗓音特别宽厚洪亮、收放自如。她的咬字准确,喷口遒劲,演唱苍劲持重,激昂舒展,富于激情。吴小楼塑造的《[[天国风云]]》中的[[洪秀全]]和《打金枝》中的唐皇等艺术形象,也颇为成功。
 
==新版组合==
 
1)[[陈艺]](浙江越剧团) 2)[[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 3)[[陈晓红]](杭州越剧团) 4)[[黄美菊]](嵊州越剧团) 5)[[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6)[[舒锦霞]](浙江越剧团) 7)[[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 8)[[陈雪萍]](杭州越剧团) 9)[[朱晓平]](平阳越剧团) 10)[[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 参考文献 ==
[[Category:越剧演员]]
[[Category: 中国 戏曲演员 并称]][[Category:中 华民 大陆时期 物并称]]
[[Category:上海戏曲]]
[[Category:上海 文化史]]
135,9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