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溥仪

增加 21,18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royalty|realm=China |name=溥仪 |title=大清皇帝<br />满洲国执政<br />大满洲帝国皇帝 |im…”
{{Infobox royalty|realm=China
|name=溥仪
|title=[[大清|大清皇帝]]<br />[[大满洲帝国|满洲国执政]]<br />[[大满洲帝国|大满洲帝国皇帝]]
|image= Puyi-Manchukuo colorized.jpg
|imagesize=250px
|caption=满洲国时期的溥仪
|succession={{QING}}[[清朝君主列表|第11代皇帝]]
|reign=1908年12月2日-1912年2月12日<br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predecessor=[[光绪帝|清德宗]](光绪帝)
|regent=[[醇亲王]][[载沣]]<br/>[[隆裕太后]]
|reg-type1=[[清朝內阁总理大臣|总理]]
|regent1={{Collapsible list|title=列表|1=[[庆亲王奕劻]] <small>(1911年5月8日–11月16日)</small>|2=[[袁世凯]] <small>(1911年11月16日–1912年2月12日)</small>|3=[[張勳]] <small>(1917年7月1日–12日)</small>}}
|succession2={{MCK}}[[满洲国皇帝|皇帝]]
|reign2=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NoteTag|1932年3月9日就任满洲国执政,并于1934年3月1日称帝。}}
|era dates=1934—1945
|era name ={{flagicon|QING}} [[宣统]]:1909—1912、1917<br>{{flagicon|Manchukuo}} [[大同 (满洲国)|大同]]:1932—1934<br>{{flagicon|Manchukuo}} [[康德 (满洲国)|康德]]
|reg-type2=[[满洲国国务院|总理]]
|regent2={{Collapsible list|title=列表|1=[[郑孝胥]] <small>(1932–1935)</small>|2=[[张景惠]] <small>(1935–1945)</small>}}
|house-type = 家族
|house=[[爱新觉罗氏]]
|posthumous name=
|temple name=
|spouse={{marriage|[[婉容]]皇后|1922|1946}}<br />{{marriage|[[贵妃|明賢贵妃]][[譚玉齡]]|1937|1942}}<br />{{marriage|[[妃|淑妃]][[文繡]]|1922|1931}}<br />{{marriage|[[貴人|福貴人]][[李玉琴]]|1943|1957}}<br />{{marriage|[[李淑賢]]|1962|1967}}
|father=[[醇親王]][[載灃]]
|mother=醇親王福晋[[幼蘭]]
|birth_date={{Birth date|1906|2|7|df=y}}<br />[[光緒]]卅二年丙午春正月十四日
|birth_place={{QING}}[[直隶]][[顺天府]][[醇親王府]](今属[[北京市]][[西城区]])
|death_date={{Death date and age|1967|10|17|1906|2|7|df=y}}
|death_place={{PRC}}[[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大學人民医院]]
|身高=|1.8公尺=}}
{{contains Manchu text}}

'''清宣統帝'''溥儀({{lang-mnc|ᡦᡠ ᡳ|v=Pu I|a= Pu I}}<ref>《滿漢大辭典》,安雙成
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172頁</ref>,{{bd|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catIdx=A愛}}),[[愛新覺羅]]氏<!--前方請勿加粗-->,[[乳名]]'''午格'''{{NoteTag|《末代皇妹韞龢》中,溥儀出生佔三個「午」字,屬馬「午馬」丙午年、壬午月、午時生。}},[[表字|字]]'''耀之''',[[號]]'''浩然'''<ref>{{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publisher = Windows Live |title = 《我的前半生》作者簡介(圖) |url = http://cestlavie-m.spaces.live.com/Blog/cns!FAC164791FE06A91!1760.entry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 2009年6月 }}{{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英語人名|英語名]]「[[亨利]]」({{lang|en|Henry}});[[可汗|汗號]]「'''哈瓦圖猷斯汗'''」({{lang-mn|Хэвт ёс хаан}}),[[清朝治藏歷史|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NoteTag|[[藏傳佛教]]以[[文殊菩薩]]敬稱清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張勳復辟|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满洲国|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 (满洲国)|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明清战争|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国皇帝|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NoteTag|包含[[宣統帝退位詔書|宣統退位]]、[[張勳復辟|張勛復闢失敗退位]]與[[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滿洲國退位]]。}},還是唯一在二十世紀即位的中國皇帝。

== 生平经历 ==
=== 早年生涯 ===
[[File:Xuantong.jpg|200px|thumb|12歲的宣統皇帝溥儀]]

1906年2月7日(光绪三十二年春正月十四日),溥儀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中國[[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祖父是[[道光帝|道光皇帝旻寧]]七子[[咸豐帝|咸豐皇帝奕詝]]之弟[[奕譞]],外祖父是[[榮祿]],父親是[[載灃]]為[[光緒帝|光緒皇帝載湉]]之弟,後繼承[[醇親王]]爵位,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

[[載灃]]生了 4 個兒子,依次為溥儀、二子[[溥傑]](1907年-1994年)、三子[[溥倛]](1915年-1918年)、四子[[溥任]](1918年-2015年)與7個女兒,依次為長女[[韞媖]](1909年-1925年)、次女[[韞龢]](1911年-2001年)、三女[[韞穎]](1913年-1992年)、四女[[韞嫻]](1914年-2003年)、五女[[韞馨]](1917年-1998年)、六女[[韞娛]](1919年-1982年)、七女[[韞歡]](1921年-2004年)。

光緒三十四年冬季(1908年),光緒皇帝載湉患重病,11月13日三歲的溥儀被抱入皇城,[[慈禧太后]]命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11月14日光緒皇帝載湉病逝,慈禧太后命令溥儀繼承登基成為皇帝,[[過繼]]於[[同治帝]],同時[[兼祧|兼承光緒皇帝載湉之宗祧]],11月15日慈禧太后駕崩<ref>《[[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ref>。

=== 第一次皇帝登基和退位 ===
光绪皇帝去世後,1908年12月2日,溥儀正式登基成為大清帝國第十二任宣統皇帝,年僅三歲,其父親[[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溥儀由父親載灃抱著坐上[[御座|皇帝龍椅]],年幼的溥儀看見壯觀的萬人慶祝場面,聽到震耳欲聾的擊鼓吹奏樂聲,嚇得嚎啕大哭起來。載灃低聲向溥儀作出安撫說:「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後人認為載灃此話出言不遜,很不吉利,從而導致大清帝國快速滅亡(大清帝國快完了)。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大清帝國各[[行省]]各自宣布[[獨立]],脫離大清帝國政府管轄和控制,但大清帝國政府依然管轄和控制北京市附近省份,並派遣[[袁世凱]]使用[[北洋陸軍]]攻打革命黨人。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秘密見面,商定袁世凱若能成功逼使溥儀退位和結束大清政權,便讓他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是為[[南北議和]]。袁世凱便一面好言相勸,一面威逼利誘溥儀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隆裕太后|隆裕皇太后]]以大清帝國太后名義宣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溥儀正式退位,結束大清帝國自[[順治帝|順治皇帝福臨]]入主[[中原]]以来268年的統治。

=== 第二次皇帝登基和退位:張勳發動政變,復辟清朝 ===
{{Main|張勳復辟|遜清皇室小朝廷}}
溥儀退位之後,因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而能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並保留「大清帝國」國號(只限在[[紫禁城]]內),溥儀依然保留[[宦官]],[[宮女]]在[[紫禁城]]內供其使喚。

1917年7月1日,[[北洋政府]][[陸軍]][[定武軍|定武上將軍]],[[安徽省]][[都督|督軍]][[張勳]]協同[[陳寶琛]]、[[王士珍]]、[[陳光遠]]、[[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和[[勞乃宣]]等人發動[[政變]],宣佈[[清朝|大清帝國]][[復闢]]。[[張勳]]復辟[[清朝|大清帝國]]的行動遭到共和派系勢力的反對與攻擊,在[[北洋政府]]各界壓力和不滿之下,復辟行動僅12天便宣告失敗,溥儀也第二次宣布退位,結束[[清朝|大清帝國]]政權。

==== 溥儀與莊士敦時期 ====
[[File:Puyi's schoolbook - Forbidden City.JPG|thumb|溥儀在紫禁城專用課本,由英國人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所教授指導。]]

1919年,英國[[蘇格蘭]]人[[莊士敦]]前往北京紫禁城,擔任溥儀[[帝師]],教授并指導溥儀學習[[英語]]、[[數學]]、[[世界歷史]]和[[地理]]。溥儀和莊士敦二人關係良好感情深厚,傳為佳話,為人津津樂道。溥儀因此對現代世界眼界大開,开闊了國際視野,增加了西方基本知識。溥儀剪掉自己的[[剃髮令|髮辮]]并穿著[[西服]],此舉遭到[[陳寶琛]],[[鄭孝胥]]等傳統保守派人士的不滿和批評。

==== 被驅逐離開紫禁城時期 ====
{{main|遜清皇室流亡小朝廷}}
[[File:Aisin-Gioro Puyi 01.jpg|250px|right|thumb|已剪掉髮辮和穿著西服的溥儀]]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胡景翼]]和[[孫岳]]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馮玉祥突然帶領軍隊包圍[[紫禁城]]。[[鹿鍾麟]]奉[[中華民國大總統|大總統]][[黃郛]]之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言文件,與[[李石曾]]和[[張璧]]帶領軍隊佔領紫禁城,使用武力要求溥儀簽署宣統皇帝退位聲明,取消宣統皇帝尊稱和命令溥儀離開紫禁城,如果溥儀拒絕答應其要求,馮玉祥威脅會使用多門火炮射擊[[紫禁城]]。溥儀為保護紫禁城免遭破壞,別無選擇只能無奈地答應其要求,馮玉祥限溥儀二天時間內收拾個人物品離開紫禁城。

溥儀離開紫禁城之後,先前往父親載灃的宅邸醇王府居住,並由[[西北軍|國民軍]]進行保護(實際上是[[監視]])。1925年2月24日,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和日本人的協助下,裝扮成商人經[[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至使館前方的火車站乘車逃往[[天津市]],溥儀先後居住於[[天津日租界|天津市日租界]]的[[天津張園|張園]]和[[靜園]]。<ref>http://www.ettoday.com/2003/02/24/742-1416754.htm 遊中國/前清官邸靜園 「末代皇帝」溥儀落難安樂],《東森新聞網》</ref>

1928年6月,[[孙殿英]]以“军事演习”的旗号,对清东陵当中的裕陵和菩陀峪定东陵进行大规模盗掘,并将其中部分盗取的宝物贿赂[[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最终不了了之。该事件史称“[[东陵事件]]”,国民政府不追究孙殿英的责任,导致溥仪和国民政府完全决裂,这是溥仪和日本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ref>[http://www.bwsk.net/js/p/puyi/wdqb/028.htm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四 東陵事件]</ref>。

=== 第三次皇帝登基和退位時期 ===
{{Main|满洲国}}

==== 滿洲國大同年代時期 ====
[[File:Puyi-Manchukuo.jpg|thumb|200px|滿洲國康德皇帝時期的溥儀]]
[[File:溥仪和婉容.jpg|thumb|200px|'''溥儀'''與皇后[[婉容]]合照]]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滿洲事變]]發生後,前大清帝國[[穆爾哈齊]]的後裔[[熙洽]],趁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參加母親葬禮不在[[吉林市]]城內之機,命令士兵開啟城門,向日本關東軍投降。熙洽給溥儀發信邀請其前往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帝國,「救民於水火」,在日本的支持下,先擁有滿洲,再圖關內。以任職吉林省政府主席的熙洽為首的前大清帝國貴族向日本人提出迎接溥儀前来滿洲,建立君主制國家。日本[[關東軍]]也早已認定溥儀是適合的新國家(滿洲國)君主人選。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賢二]]製造了「[[天津事件]]」,將溥儀從其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溥儀經[[大沽口|大沽街]],[[營口市]],[[旅順口區]],最後再前往[[撫順市]]。 1932年2月16日,日本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謝介石]],[[於衝漢]], [[趙欣伯]]和[[袁金鎧]]在[[瀋陽市]]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東北政務會議決定迎接溥儀成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與會者在滿洲國政權中的職位,其中[[板垣徵四郎]]任職奉天特務機關長,為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 18日,發布《滿洲國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 」23日,板垣徵四郎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新成為皇帝的溥儀儘管對於日本人所安排的「執政」職位甚為失望,但最後還是欣然接受。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滿洲地區]]正式成立滿洲國。3月9日,溥儀在長春市[[長春市城市建設展覽館|吉長道尹公署]]道台衙門大堂舉行就職典禮儀式,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

==== 滿洲國康德年代時期 ====
[[File:伪满皇帝溥仪颁发的即位诏书。伪满皇宫博物院.jpg|thumb|[[偽滿皇宮博物院]]展示的溥儀登基滿洲國康德皇帝诏书]]
1934年3月1日,溥儀正式[[登基]]成為皇帝,年號[[康德 (满洲国)|康德]],又被稱為'''康德皇帝'''。日本昭和天皇為表慎重其事,在溥儀登基典禮的時候,贈送一輛[[凱迪拉克]]豪華都鐸8C型[[轎車]](Cadillac Deluxe Tudor Limousine 8C)。車首前方,車體後方和車輪中央都鑲有滿洲國國徽,以表示對溥儀登基成為滿洲國康德皇帝的祝賀。溥儀雖然名義上貴為滿洲國康德皇帝,但實際上所有重大權力和決定都要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批准才可以實行。而滿洲國康德皇帝只是个象徵性的頭銜,[[傀儡]]。

[[File:Stamp Manchukuo 1935 15f.jpg|thumb|200px|滿洲國郵票上的溥儀肖像]]
1935年4月6日,溥儀首次訪問日本[[東京都]]。1940年6月26日,溥儀第二次訪問日本東京都,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親自迎接。

據美國《歷史》雜誌報導,1940年,溥儀秘密聯繫[[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希望能逃亡薩爾瓦多,擺脫日本人控制。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返國後,將溥儀的意願報告給薩爾瓦多總統[[馬克西米利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馬丁內斯]]。正好馬丁內斯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他認為溥儀前往薩爾瓦多是上天的安排,便不顧與日本關係惡化的危險,亳不猶豫地答應了溥儀的請求。馬丁內斯認為和溥儀都是[[螞蟻]]轉世,他曾對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說:“殺死一隻螞蟻,比殺死一個人罪行嚴重得多!”

1941年10月,又有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到達[[新京|新京特別市]](今[[吉林省]][[長春市]]),溥儀把逃亡薩爾瓦多的計劃告訴了一名滿洲國[[禁衛隊]]軍官,打算讓滿洲國禁衛隊護送自己前往薩爾瓦多大使館,然後再裝扮成大使館職員逃離滿洲國。沒想到的是,滿洲國禁衛隊早被日本關東軍收買,那名禁衛隊軍官向日本關東軍告密,溥儀逃亡計劃完全失敗。[[參謀本部 (大日本帝國)|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立即派出[[日本憲兵|憲兵隊]],將薩爾瓦多外交代表團人員驅逐,關閉薩爾瓦多駐滿洲國大使館和數間薩爾瓦多駐滿洲國[[貿易]]公司以作懲罰,從此薩爾瓦多中斷與日本的外交結盟關係。日本關東軍人員前往[[滿洲國宮內府]]向溥儀提出威胁性交涉和斥责。

1945年8月9日,蘇聯開始[[八月風暴行動]]。蘇聯軍隊迅速打敗了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11日晚上,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日本關東軍士兵挟持下在[[長春東站|新京東站]]登上火車展開逃亡行動。 13日到達[[臨江市]][[大栗子街道|大栗子街]],停留數日觀察最新戰爭局勢来決定是否要前往[[中朝友誼橋|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半島]]境內。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 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宣告滿洲國正式滅亡。<ref>{{cite web|url =http://dzj.cbs.gov.cn/cmsweb/webportal/ W2225/A31840.html|title =偽滿帝宮逃亡臨江|publisher =長白山之窗|author =田乃慶|date =|accessdate =2012-05-09|language =Zh-hans}}{{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之後,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乘坐火車前往通化市,然后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欲逃亡日本。

=== 戰犯囚禁時期 ===
[[File:Soviet Union Military Officer and Puyi.JPG|thumb|200px|溥儀和蘇聯軍官]]

1945年8月19日,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瀋陽東塔機場乘坐日本關東軍飛機準備逃亡日本的時侯,被[[蘇聯紅軍]][[傘兵|空降傘兵]]逮捕,溥儀等人被蘇聯士兵扣留在[[通遼市]]至8月20日(有一說法是8月21日),然後被蘇聯空軍飛機運送到俄羅斯[[赤塔]]一號軍用機場,囚禁於莫洛可夫卡30號特別監獄直至11月初。之後被囚禁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直至1946年春季。溥儀在伯力45號特別監獄內受到優厚的待遇,令其多次向[[蘇聯政府]]表示願意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並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但有推測認為這可能是溥儀害怕日後被追究責任,故而申請在蘇聯永久居留。溥儀在蘇聯囚禁期間,曾經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溥儀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任證人的時候,聲稱自己在就任滿洲國康德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關東軍所控制,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的,也沒有滿洲國康德皇帝作為最高元首的最大實際決策權力和指揮權力。但是,溥儀被蘇聯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他承認由於懼怕自己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責任,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任證人的時候,將[[戰爭罪|戰爭罪行]]的責任完全推卸給日本,在部分涉及溥儀和日本所犯下戰爭罪行的責任方面皆有所保留。<ref>[[趙艾沙]]編譯整理<龍俘——愛新覺羅·溥儀在蘇聯>,《[[明報月刊]]》,[[香港]],1993年7月號,頁12-13。</ref>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政治課|思想教育]]。溥儀的囚犯編號是98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任職全國政協時期 ===


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特赦令]]對溥儀予以釋放。特赦令說:「溥儀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赦特赦令|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任職植物護理員和售票員。1964年1月1日,溥儀加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政協全國委員會]],任職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因[[周恩來]]將溥儀列為重要[[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保護對象]],溥儀免受[[紅衛兵]]的[[批鬥]]攻擊。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病逝,終年61歲。<ref>{{cite book|title=同性之戀|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9SrAwAAQBAJ&pg=RA1-PT74|publisher=右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id=GGKEY:9TU8A0Z3AK4}}</ref>

=== 去世後 ===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溥儀的[[骨灰]]放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95年,溥儀的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葬於北京市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在[[清西陵]]附近。

溥儀的親弟弟[[溥傑]]後來娶了[[昭和天皇]]的表妹[[嵯峨浩]],滿洲國的帝位繼承法規定以溥傑繼承沒有子嗣的溥儀。

溥儀的異母弟弟[[溥任]](1918年)取漢名[[金友之]],曾居住於中國大陸直到2015年去世。金友之曾于2006年就溥儀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提起訴訟。金友之聲稱,“中國最後的帝王世家展”嚴重侵犯了溥儀的肖像權,同時對死者親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侵害,侵犯了原告對溥儀肖像的使用權。金友之的上訴最終被駁回。
== 参考文献 ==
{{Reflist}}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