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长江大桥

增加 11,86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为保证桥下能通过万吨海轮,大桥原设计净空高度为26米。有部门提出净空高度24米就可以保证万吨海轮通过,交通部部长王首道主持对24米净空高度方案的讨论,铁道部在修改设计方案时采纳24米的方案。但海军和航运部门对此有不同意见,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后,决定净空维持24米。此后反对意见依然没有平息,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净空高度为24米。
 
==施工修建==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第四工程处承担全桥的桥墩基础和铁路、公路桥梁的架设,上海基础工程公司承担两岸公路双曲拱桥及回龙桥的灌注桩基础,南京市市政工程公司承担双曲拱桥的施工,江苏省建筑第一工程公司承担两岸塔楼的上部结构和桥头建筑的外廊和装饰工程。
 
1959年2月,大桥工程局开始进驻南岸和北岸工地,6月28日引桥工程开始打桩。11月15日,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
 
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技术、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由于桥址地质复杂,正桥下部基础采用4种方式建造:在浅水面覆盖层深厚墩址处,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穿越深度达54.87米,创造了当时的中国记录;在基岩好而覆盖层较厚的墩位处,选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并首次采用大直径3.6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在基岩较好、覆盖层较厚,但水位甚深的墩位处,采用首创的浮式钢沉井加管柱的复合基础;在水深、覆盖层厚,但基岩强度较低的墩位处,采用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
 
利用钢气筒充、泄气来浮托纠编。由于技术限制,潜水员只能使用普通的设备进行水下探测,清基潜水作业深达65米。
 
1964年9月,大桥工程遭遇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5号和4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工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采用林荫岳的“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摆动,使大桥转危为安。
 
大桥建设还克服了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和干扰。
 
1960年,中国向苏联订购1.399万吨高强度低合金钢用于大桥钢梁,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从苏联进口的部分钢材不合格,苏联后来更拒绝供货。1961年,中国决定使用国产钢材,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63年,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16锰”桥梁钢,生产该型号钢材1.4万吨,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大桥开工不久,中国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工程下马。大桥工程被要求新工人一律精简,经费被压缩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只够维持日常开销。经铁道部彭敏与江苏省领导人江渭清、惠浴宇等人调研上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购买设备,南京市政府则保证了生活物资的供应,施工得以继续进行。经国家计委特批专款,1965年冬大桥全面复工续建。
 
1966年春,正桥桥墩全部出水,然而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中国在西南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加强战备,占用了大量物资和资金,大桥工程的物资再度短缺。当时还有人说,既然大桥在战争中肯定挨炸,是否还有必要完工。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副部长彭敏接周恩来总理指示到南京调查,与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才千研究后,确定了“简化、快通、耐用,准备挨炸,炸了再修”的原则。
 
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停工,继续架设钢梁使铁路通车,公路桥和附属工程从简,尽量压缩投资。大桥再次全面复工。[4][5]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建桥职工分成两派互相“武斗”,大桥工地陷于瘫痪。国务院对大桥工地实施“军管”,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派部队入驻工地,调解两派矛盾并参加施工,大桥建设得以继续进行。
 
在大桥建成前,每天有数千名南京市民在大桥工地义务劳动。大桥建设者热情高涨,南北引桥分别于1965年10月和1966年底架设完成,1966年4月9座正桥桥墩竣工,11月开始从两岸相向架设正桥钢梁。
 
1967年8月16日正桥合龙,22日竣工。1968年建设桥头堡,这个70米、24层高的建筑仅用28天就建设完成。
 
大桥全部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其中正桥钢梁总重3.16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其中正桥1.3151亿元、桥头建筑1687.7万元、公路引桥2579.2万元、回龙桥175.7万元)。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以及中国在建桥过程中发展出的低合金桥梁钢和深水基础工程等技术,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通车运营==
 
1968年9月9日至26日,铁道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上海铁路局、大桥工程局组成验收交接组,在铁路桥往返开行重载列车进行试验,测试证明钢梁及其结构优良。9月30日,铁路桥首先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同时大桥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车站也举行落成典礼。
 
10月1日,上海铁路局正式接管铁路桥并开始运营,凌晨3时,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成为铁路桥上通过的第一列客车。12月29日,公路桥正式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由于铁路配套工程尚未全部建成,大桥通车后一度只承担30%的铁路货运量,其余货运列车仍由火车轮渡接运过江。
 
1973年南京东站交付使用后,下关火车轮渡于5月5日停航,货车从此全部经大桥过江。
 
1969年,邮电部发行《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一套4枚作为纪念。
 
==建筑结构==
 
===铁路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正桥长1576米,其余为引桥。大桥正桥为钢桁梁结构,共有10孔9个桥墩,其中北岸第1孔为128米跨度的简支钢桁梁,其余9孔为3联3孔等跨160米的连续钢桁梁。主桁采用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弦菱形桁架,采用悬臂拼装法架设。
 
大桥下层为14米宽、双轨复线的铁路桥,全长6772米,设有单独的铁路引桥。铁路引桥为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墩为双柱式框架结构,每孔跨31.7米。南北铁路引桥共长5196.16米,最大坡度4‰,最小弯道半径1200米。北引桥109孔,落地后通往京沪铁路林场火车站;南引桥50孔,落地后通往南京火车站。
 
===公路桥==
 
大桥上层为4车道公路桥,车行道宽1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全长4588米。公路桥的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北引桥33孔,南引桥48孔,其中南引桥设分岔落地桥(俗称回龙桥)11孔共316米。[20]双曲拱桥的平面曲线部分采用“曲桥正做”做法,即采用直梁按曲线拼装,而不是直接使用曲线梁。
 
==景观设计==
 
===桥头堡===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建筑选用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钟训正等设计的复式桥头堡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大桥正桥南北两端各设大桥头堡一对、小桥头堡一对。大堡塔楼高70米、宽11米,米黄色,分立于大桥两侧,大堡高高凸出公路桥面,顶端为高5米、长8米的钢制“三面红旗”,呈飞跃前进状。桥头堡建成后,“三面红旗”的特色风格风靡全国,被多次模仿。堡内有电梯通往桥下的公园、铁路桥(不对外开放)、公路桥和堡顶的平台。
 
小堡位于大堡向引桥方向68.7米处,结构、外型、颜色与大堡类似,仅体量略小。小堡凸出公路桥面的部分为5米高的灰色“工农兵学商”混凝土群像。
 
在桥头堡桥面以下部分写有等红色大幅标语。
 
这些红色标语在20世纪80年代被铲除,1999年大桥管理处为迎接建国50周年对南堡进行整修时恢复了南堡标语。
 
==桥栏浮雕==
 
公路正桥两边的护栏上嵌着202幅铸铁浮雕,包括100块向日葵镂空浮雕、96块风景浮雕和6块国徽浮雕。
 
风景浮雕中共有20幅不重复的浮雕,以描绘中国山河风貌和歌颂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就为主题。
 
为设计浮雕图案,大桥建设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美术设计组。最初曾提出两套方案,一套以中国革命圣地为主题,另一套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题。
 
最终确定采用第二套方案,从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产业,包括北京火车站、大寨大队、鞍山钢铁公司、大庆油田、抚顺煤矿、内蒙古大草原、沙漠驼铃、上海万吨级轮船、新安江水电站、海岛女民兵、海南岛椰林风光、青藏铁路、成昆铁路等。
 
方案确定后,美术组的12名成员以及支援绘图工作的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7、8名师生从1968年5月工作到8月,完成了设计任务。浮雕的木模专门请上海木雕厂、苏州红木雕刻厂和南京工艺雕刻厂的老师傅负责雕刻,最后由南京晨光机械厂完成浮雕的铸造。
 
浮雕的创作受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的影响,综合了欧洲雕塑的写实手法、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汉代画像石的传统,把乌托邦想像、意识形态、艺术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桥栏浮雕与大桥的其他装饰物风格和谐一致,体现了鲜明的毛泽东时代的风貌,是当时大众艺术的经典作品。
 
==相关文化==
 
===纪录片===
 
1968年9月、12月,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公路桥先后建成通车。为了宣传这一伟大成果,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彩色电影纪录片。
 
1969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审查通过这部影片,并指示:“这部影片也可以输出国外。”
 
===主题曲===
 
巍巍钟山迎朝阳
 
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主题歌
 
王相武 等 作词
 
樊祖荫张殿英 作曲
 
中央广播文工团 演唱
 
李光曦领唱
 
(1968年)
 
(男领)
 
巍巍钟山迎朝阳,万里长江添新装。
 
毛主席亲手绘蓝图,工人阶级把奇迹创,把奇迹创。
 
(合)
 
巍巍钟山迎朝阳,万里长江添新装。
 
毛主席亲手绘蓝图,工人阶级把奇迹创,把奇迹创。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反帝反修斗志昂扬。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反帝反修斗志昂扬。
 
江心托起擎天柱,金桥飞架过大江。
 
江心托起擎天柱,金桥飞架过大江。
 
天堑变通途,天堑变通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捷报传四方。
 
天堑变通途,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
 
==所获荣誉==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78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决定,授予全国1772项科技成果以科学技术进步奖。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承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所运用的新技术和规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描写南京长江大桥的同名文章被编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本。
 
2004年5月,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期间评出了首届“全国十佳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入选。
 
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2016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8年1月,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参考文献==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