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移除 2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2335米,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2012年7月4日投产,这意味着,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2012年7月4日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中文名三峡水电站 外文名Three Gorges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别 称三峡工程 地理位置湖北宜昌夷陵区三斗坪镇 正式开工1994年12月14日 全面竣工2006年5月20日 主要功能防洪、发电和航运 静态投资1352.66亿元人民币 [2] 投产日期2012年7月4日 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 最大下泄流量10万立方米/秒 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输电线路9194公里 [2] 直流换流1800万千瓦 [2] 交流变电2275万 [2] 动态投资2485.37亿元人民币 [2] 供电范围江苏、广东、上海等10省市 [2]
==历史==
二期工程从大江截流后的1998年开始,在大江河段浇筑土石围堰,开工建设泄洪坝段、左岸大坝、左岸电厂和永久船闸。在这一阶段,水流通过导流明渠下泄,船舶可从导流明渠或者临时船闸通过。到2002年中,左岸大坝上下游的围堰先后被打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挡水。2002年11月6日实现导流明渠截流,标志着三峡全线截流,江水只能通过泄洪坝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到当年11月,首批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三峡二期工程结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导流明渠截流后就开始了,首先是抢修加高一期时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围堰,并在其保护下修建右岸大坝、右岸电站和地下电站、电源电站,同时继续安装左岸电站,将临时船闸改建为泄沙通道。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8]
==建设==
三峡工程预测的静态总投资大约为900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工程投资500亿元,移民安置400亿元。预测动态总投资将可能达到2039亿元,估计实际总投资约1800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即电费附加费。 [22]
据2011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报告》显示,三峡后续工作目标所需的规划投资总额为1238.9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人民币。 [23]
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审计署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对长江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按照三峡集团公司等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草案,三峡工程财务决算总金额为2078.73亿元。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File:葛洲坝水电站划归三峡总公司02.jpg||有框|右|葛洲坝水电站划归三峡总公司[http://i7.hexun.com/2017-05-16/189202394.jpg 原图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7-05-16/189202392.html 来自和讯网 图片 ]]]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以67%的赞成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标志着建设三峡工程已获得法律上的许可(这是人大有史以来最低的赞成率[10] )。
1993年1月3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它是三峡工程的最高决策机构,李鹏出任委员会主任。
1993年8月19日,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2002年10月21日,泄洪坝段全线浇筑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2002年10月26日,左岸大坝全线浇筑至185米高程。
2002年11月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1]
2002年11月6日,导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峡工程全线截流。
2003年5月5日,三峡至华东电网的输电线路开始运行,起讫点从湖北宜昌至江苏常州。
2007年6月11日,右岸22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第一台发电的机组。标志着三峡水电站三期工程开始发挥效益。
2008年10月29日,右岸15号机组投产发电,是三峡水电站右岸电厂最后一台发电的机组。至此,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9年8月29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枢纽工程验收组同意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通过。此为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最后一次验收。[12]2009年9月15日,利用秋汛涨水过程,2009年9月15日零点实验性蓄水启动,计划首次蓄至175米最终水位。此后,工程防洪、发电、补水、航运等综合效应将全面发挥。[13]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水库试验性蓄水首次达到175米最终水位。[14]
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认为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指出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
2012年7月4日,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交付并网发电,正式全面建成投产。[15]
==工程概况==
===大坝结构===
三峡大坝的选址最初有南津关、太平溪、三斗坪等多个候选坝址。最终选定的三斗坪坝址,位于葛洲坝水电站上游38千米处,地势开阔,地质条件为较坚硬的花岗岩(黄陵背斜前寒武纪花岗岩区域),地震烈度小[17] 。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岛,将长江一分为二,左侧为宽约900米的大江和江岸边的小山坛子岭,右侧为宽约300米的后河,可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关于大坝的坝高,在筹划中曾有低坝、中坝、高坝三种方案。19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各方多支持高坝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坝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为重庆改善航运条件的考虑,各方最终同意建设中坝。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它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坝顶高程为海拔185米,最大浇筑坝高181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大坝下游的水位约海拔66米[18] ,坝下通航最低水位海拔62米,通航船闸上下游设计最大落差113米。工程主体建筑物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19],混凝土浇筑量约2794万立方米[19] ,耗用钢材59.3万吨[20] 。其中金属结构安装占25.65万吨[20] ,钢筋制作安装46.30万吨[19]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21] ,坝轴线全长2309.47米[21],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21],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21],总库容393亿立方米[21],其中调洪库容约221.5亿立方米[19],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大坝设计成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从左至右(面向下游)依次为永久船闸、升船机、泄沙通道(临时船闸)、左岸大坝及电站、泄洪坝段、右岸大坝及电站、山体地下电站等。
大坝的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船闸,建于坛子岭背对长江的一侧,业主单位为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简称“三峡局”)三峡船闸处。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船闸双线日均闸次数从初期的23.5闸次提高到31闸次但仍未达到设计指标,过闸船舶平均吨位由初期的1040吨提高到4036吨,平均每闸次过闸运量从3940吨提高到10000多吨,闸船舶的吃水控制标准由初期3.3米提高到4.3米,船闸通航天数也由原设计的335天提高到350多天;2010年后三峡船闸通过量已连续5年超过亿吨。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三峡办和交通运输部正在组织开展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前期工作,筹备三峡大坝左岸新建第二船闸,长度约10多千米,成本预估400多亿元,建设周期十年左右。[22]
三峡升船机整体设施由上游引航道、上闸首、承船厢、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组成,业主单位为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简称“三峡局”)三峡升船机管理处。武船集团制造的承船厢可载3000吨级船舶,最大爬升吨位高达1.55万吨(其中带水9000立米),最大爬升高度113米,采用德国引进的齿轮齿条爬升式,过坝时间40-60分钟,承船厢长132米、宽23.4米、高10米。三峡升船机主体工程土建与设备安装工程,由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自2009年4月开工以来,历时6年半建成,船厢室段塔柱建筑高度146米。2015年12月21日下午1时40分,1000吨级旅游船“长江电力”号从上游进入升船机,成功完成实船试验。[23]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机组设备主要由德国福伊特(VOITH)公司、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组成的VGS联营体和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组成的ALSTOM联营体提供。它们在签订供货协议时,都已承诺将相关技术无偿转让给中国国内的电机制造企业。三峡水电站的输变电系统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预计共安装15回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连接至各区域电网。
经过长江水文工作者50余年的实地勘察、史料研读、历史水文调查,定义了三峡工程坝址的代表性水文站宜昌站不同频率的洪水流量:“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56,70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为72,3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83,7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流量为113,000立方米/秒,可能最大洪水的洪水流量为120,000~127,000立方米/秒。
三峡工程的设计标准可正常应对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可抵御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行洪防洪能力方面,在百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可以保护下游河段的安全[24]
其中,设计标准指遭遇千年一遇洪水,即98,800立方米/秒的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大坝可以“正常运用”泄洪,大坝各项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24]
校核标准指遭遇万年一遇再加10%,即110,000立方米/秒再加10%的特大洪水情况下,大坝主体建筑物包括水闸、涵洞可承受冲击,水库大坝可以“非常运用”泄洪。大坝主体不会受到破坏,更不会出现溃坝,但其它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如炸开“非常泄洪道”[24]
三峡大坝对下游的荆江河道的行洪防洪能力为“十年一遇”标准(即56,700立方米/秒),即利用库区容积和错峰运用,削减洪峰及持续下泄流量,当大坝上游出现“百年一遇”洪水(即流量峰值达83,700立方米/秒)时,在大坝蓄水拦截作用下,下游荆江河道流量保证控制在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可以保证荆江河道国堤不平槽、不漫堤,荆江沿岸分蓄洪区不破堤运用[24]
历史上,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宜昌断面流量为92,500立方米/秒,介于百年一遇与千年一遇之间。仅仅相隔10年,1870年,长江又发生非常特大洪水,宜昌断面流量为105,000立方米/秒,介于千年一遇与万年一遇之间。由此三峡水库的泄洪闸最大泄洪流量是按照1870年长江大洪水为设计依据[25] ,泄洪流量可达每秒10.25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19] 。三峡库区洪水调节能力强大,可以消减洪峰流量高达2.7至3.3万立方米每秒[19] 。该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受其保护的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人口大约为1500万,土地约为2300万亩[19] 。此外,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的坝前水位以及泄洪闸流量,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削减上游千年一遇的洪峰,通过库区错峰调节避免下游受到洪峰冲击[26]
然而长江中下游有多条支流如湘江、资江、澧水和沅江经洞庭湖,汉江于武汉,赣江经鄱阳湖,淮河于三江营等汇入;长江干流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宜昌站4510亿立方米,汉口站7380亿立方米、大通站8940亿立方米,长江出海口9620亿立方米;宜昌至上海崇明出海口总落差不足50米,其间各支流汇入长江的年径流量却达5110亿立方米,超出长江出海口年总径流量的一半。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三峡工程的防洪调节能力。
==三峡电厂==
三峡电厂不是独立法人,它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三峡枢纽除通航建筑以外的所有设备设施均由三峡电厂管理,包括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地下电站、电源电站、泄洪设施、大坝水工建筑等。 三峡水轮机额定出力710MW,转轮直径10m。[27] 三峡左岸电站全部14台机组均已在2003年至2005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980万千瓦。而三峡右岸电站全部12台机组已在2007年至2008年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40万千瓦。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已在2008年10月29日完成最后一台机组(右岸15号)安装后,达到了1851万千瓦。
三峡大坝电厂年设计发电量882亿千瓦时,2018年已超过1亿千瓦时,超过12座1千兆瓦(电功率)级核反应堆的年发电量,相当于中国核电年发电量的1/2,法国核能年发电量的1/4,占中国总年发电量的约2%。节省了至少6座年产500万吨级特大型煤矿的产出,和相应的3座内蒙古托克托电厂(世界第一大火力发电厂)级别的燃煤电厂。
[[File:三峡工程.jpg|有框|右|三峡工程[http://photocdn.sohu.com/20060424/Img242956026.jpg 原图链接][http://news.sohu.com/20060424/n242956025.shtml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2011年9月28日召开的"大坝技术及长效性能国际研讨会"上,三峡工程被中国大坝协会评为"混凝土坝国际里程碑工程"。[32] 2015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荣获世界工程领域最高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工程成就奖,这是中国大陆工程师首次获奖。[33] 2016年,三峡工程获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奖。[34] 2017年,三峡工程设计总负责人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35] 2019年,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6]
==影响与争议==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也无法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争议还包括:三峡工程对当地地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等[37]
到了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中国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更加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移民、环境、生态、文物、旅游等各个方面。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三峡工程设计坝顶高程185米,设计正常运行水位175米,相应库容393亿立方米;设计防洪限制水位145米,相应库容171.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三峡水库汛期的防洪库容共有221.5亿立方米。2010年7月19日,三峡大坝迎来了一次峰值在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所面临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水挑战。2012年7月24日,三峡历史最大洪峰入库流量71,200立方米/秒,此数据已经超过98年最高峰值,经过三峡大坝的调蓄,下游并未有异样,体现了良好的防洪效益[40][41]。三峡工程控制了川江洪水,大大提升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洪涝灾害,7月1日长江1号洪峰(洪峰流量50000m3/s)过境三峡,三峡水库通过拦蓄,最大削减洪峰38%,避免了与长江中下游形成的“2号洪峰”叠加遭遇,大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1号洪峰过后,主动多次适时减小出库流量,有效降低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初步估算,仅2008—2012年,三峡工程累计产生的防洪经济效益即达770亿元。[42]
2019年7月9日起长江中下游湘江流域、赣江流域大雨引发长江2019年第1号洪水(7月13日至7月25日)。三峡水库接到报告后于7月12日21时开始拦蓄上游来水,逐步减小出库流量至17,000立方米/秒,比入库流量减少了近4,600立方米/秒。至7月15日6时,三峡水库已拦蓄上游来水量超11亿立方米,库水位从145.06米爬升至147.3米。7月19日,出库流量20,000立方米/秒,比入库流量减少14,000立方米/秒。7月25日8时,出库流量29,900立方米/秒,比入库流量减少12,000立方米/秒,水位到达153.54米。缓解了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至7月25日后,长江中下游南方降雨量减少,三峡出库流量才开始加大,为气象预报将于8月初长江上游出现的强降雨腾出库容。
===水资源调度===
三峡工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水位要消落至145米,腾出足够防洪库容迎汛。汛后再蓄水至175米,用于发电和为枯水期中下游河道补水,三峡水库有221.5亿立方米的可用防洪库容,可以有效促进洪水资源化利用,供水补水效益巨大。2010年,三峡蓄水至175米,形成了库容近400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成为中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地,三峡工程的生态补水抗旱功能得到更充分发挥和体现,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用水紧张局面。[43]
2011年,长江中下游发生50年一遇大旱,三峡工程启动应急补水调度,将2010年拦蓄的来水释放至下游干旱地区,有效抬高了河道水位,保障了沿线地区人畜饮水安全。[44]
在洪水期间的水力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来发电。在2009年长江汛期的防洪调度中,三峡电站增发5亿多千瓦时电量。2010年,长江来水偏丰,汛期遭遇几轮洪峰,最大峰值过7万立方米/秒。通过科学进行防洪调度,三峡电站2010年增发63亿多千瓦时电量。即便是在来水偏少的2011年,通过多次对汛期中小洪水进行拦蓄,三峡电站当年也增发电量28亿千瓦时。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56],认为长江三峡大坝会改变当地气候,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57][58]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59] 。 重庆三峡库区污染问题有七成是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业污染水平。[50]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现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已相比50年代的20%降到了10%。[60]
研究报告显示,三峡工程水库的运行,导致了库区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和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频发。大坝清水下泄引起长江干流河道剧烈冲刷,使得坝下河道水文情势变化,进而造成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改变,使得湖泊水情与湿地生态明显调整。长江特有鱼类繁育和四大家鱼鱼类产卵场以及珍稀水生动物生存等受到严重影响。[61]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千米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确切程度。
三峡工程会对环境产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将会代替大批火电机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减少5000万吨,并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间接实现了环保。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报告曾论证大坝建成后库区气候会趋于“冬暖夏凉”,才可能在库区大规模发展柑桔园,才“可以在当地安置农村移民”。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生态与环境组Ⅱ组组长方子云说:三峡水库形成后,“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氏度左右。”在2006年夏,四川省和重庆市遭受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和高温,重庆市綦江出现了历史最高气温44.5度摄氏度。但在2007年夏天,四川盆地遭受了自1998年洪水以来最大的降雨,证明了三峡大坝并不直接导致旱灾,最多间接导致旱灾。[62]
2011年3月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63] 三峡工程再次被公众推到浪尖上。然而这次干旱的主因是当年上半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两湖地区总体降水严重减少所致,与三峡工程并无直接太大联系。而且三峡工程在这次大旱中发挥出巨大作用,由于及时向下游放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64]
===地质灾害问题===
三峡大坝蓄水容量(库容)为100亿立方米以上,由于坝底压力巨大,渗流要比蓄水前高很多,不仅影响地下水水位,还会对周围地质条件产生影响。根据统计资料,库容小于0.1亿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其发震概率小于万分之一;0.1亿至1.0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发震概率小于千分之一;1.0亿至10亿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发震概率大于百分之一;大于1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发震概率则大于十分之一。[67]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认为,当时论证坝址时,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地质条件,三斗坪附近的岩体比较完整,断裂少,历史上也极少发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发生破坏剧烈的强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区,地质条件主要是碳酸盐岩,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烈度估计最高也不会超过6级,而三峡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级地震烈度来设计的。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而工程的反对者们则质疑论证过程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蓄水后,库区微震已经明显增多 。[68]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动土,使本来就脆弱的三峡生态环境,更雪上加霜。造成库区周围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于三峡工程而新建的新县城比如湖北的巴东县信陵镇黄土坡社区和奉节的宝塔坪都由于严重滑坡,使新县城不得不转移阵地,但是由此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蓄水以来,奉节发生地震14次,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水库诱发的地震一般发生在近坝区,它和普通地震的最大区别是:震源更浅、破坏性更大。而为了治理这些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经花费了120亿元人民币。[69] 重庆山下库区近一半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三峡库区重庆境内有超过一万处隐患点。截至2010年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50] 截至2010年5月,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千米,紧急转移群众近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70]
===对景观与古迹的影响===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2019年7月初,网上有传闻指三峡大坝发生变形并有可能溃坝,更附上两幅Google卫星图作比较,一幅显示大坝呈直线并无异样而另一幅则显示大坝有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后三峡集团澄清,指Google卫星图并非由卫星直接拍摄,而是基于一系列算法处理形成,因此在显示某些场景时会出现偏差,更表示大坝运行正常。出现扭曲状况图拍摄于2018年2月23日,而Google地球2018年9月拍摄的另一张图片显示大坝一切正常。[77][78]后来《新京报》称三峡工程的坝体变形处于弹性状态,并且在设计的允许范围内,[79][80] 三峡工程专家组组长陈厚群院士表示水坝体随着水季都有水平方向位移,三峡坝目前在正4.63mm至负0.24 mm之间来回弹性,不足一公分[81] ,所以水泥物体弹性变形只能在精准测量工具中显现;例如激光测量仪,无法达到肉眼明显可见的程度,若达此程度的结构物早已碎裂崩塌。 ==参考文献==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