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崇明岛

增加 33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上海市区交通.jpg||缩略图|右|上海市区交通[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630/adc6f19ff5fc448d85b51073c7e069f0_th.jp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53308993_260616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轮渡: [[ 宝杨路码头 ]] (客轮、快船)、 [[ 吴淞码头 ]] [[ 石洞口码头 ]] (车客渡)坐船都可到崇明岛 [[ 南门港 ]] [[ 堡镇港 ]] [[ 新河港 ]]
[[ 上海长江隧桥 ]] ,直达公交来往崇明岛和 [[ 上海市 ]] 区:
申崇一线:崇明 [[ 陈家镇 ]] 汽车站—— [[ 汶水路 ]] 共和 [[ 新路交通枢纽 ]] (汶水路地铁站)
申崇二线:崇明陈家镇汽车站—— [[ 上海科技馆 ]] [[ 上海科技馆地铁站 ]]
申崇三线:崇明 [[ 南门汽车站 ]] ——汶水路共和新路交通枢纽(汶水路地铁站)车程100分钟左右
申崇三线(区间):崇明堡镇汽车站——汶水路共和新路交通枢纽(汶水路地铁站)
申崇四线:长兴岛枢纽站——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地铁站)
申崇五线: [[ 长兴岛枢纽站 ]] —— [[ 吴淞公交客运站]]
申崇六线:崇明南门汽车站—— [[ 五洲大道地铁站 ]] 车程80分钟左右
申崇六线B线:崇明堡镇汽车站——五洲大道地铁站
==气候条件==
上海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上海崇明岛地处北 [[ 亚热带 ]]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梅雨,干旱等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
===气温===
和秋旱,盛夏久晴无雨造成伏旱,1958至1984年,连续30天以上不下透雨的有11年。
[[ 台风 ]] ,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台风侵袭时,常伴有暴雨。1949至1984年,影响崇明区的台风共51次,平均每年1.5次,风力达八级以上的有21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
暴雨,多在夏秋发生,24小时内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1958至1984年,计降暴雨58次,平均每年2.1次,6月和9月的次数最多。东部的暴雨次数和暴雨量均多于西部。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共有6次,其中超过200毫米的有1960年8月4日和1976年7月2日两次,第二次的日降水量竟达211.1毫米。夏季 [[ 暴雨 ]] 常引起内涝,致使农田受淹,作物减产。
==地理==
===自然位置===
东同 [[ 江苏省 ]] 启东隔水相邻,东南濒东海,西南与 [[ 浦东新区 ]] 、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 [[ 海门市 ]] 一水之隔。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我们看见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现状为崇明岛东、北方滩地仍在继续淤涨,其中东滩每年以100余米的速度向东海推进。“生态”、“环保”是崇明岛规划和建设的主题词。
==行政区划==
崇明岛全岛分两块行政区域,分属江苏南通市(下又分属启东和海门两个县级市)和上海崇明区,然属启东和海门部分小,所以一般人会错误地认为全岛都属于崇明区,这是错误的<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082429601031467&wfr=spider&for=pc 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何不全部划给上海?],百度网 2018-07-16 02:34</ref>。
崇明区(具体区划详见该词条)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区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区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 [[ 汉族 ]] 为主,另有 [[ 蒙古族 ]] [[ 回族 ]] [[ 满族 ]] [[ 壮族 ]] [[ 白族 ]] [[ 彝族 ]] [[ 朝鲜族 ]] [[ 维吾尔族 ]] [[ 布依族 ]] [[ 哈尼族 ]] [[ 土家族 ]] [[ 藏族 ]] 等少数民族。
==历史考证==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 [[ 长江 ]] 口门在今 [[ 扬州 ]] 、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
公元696年( [[ 唐朝 ]] 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岛上先民从附近 [[ 江苏丹阳 ]] 、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 [[ 神龙元年 ]] (705年),始建立 [[ 崇明镇 ]] 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 [[ 宋朝 ]] 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 [[ 姚刘沙 ]] 、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 [[ 马家浜 ]] [[ 平洋沙 ]] ,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区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区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 [[ 光绪 ]] 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区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 [[ 毛泽东 ]] 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 [[ 江浙省 ]] 委特派员 [[ 陆铁强 ]] [[ 俞甫 ]] 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得名传说==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 [[ 孙恩 ]][[ 农民起义 ]] 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2/16/6033485_769857047.shtml 崇明之称的由来],360个人图书馆 2018-07-12</ref>。
==传说==
[[ 月光菩萨 ]] 将生于崇明岛,月光菩萨是 [[ 药师如来 ]] 的胁侍,又作 [[ 月净菩萨 ]] [[ 月光遍照菩萨 ]] 。《灌顶经》卷十二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据 [[ 《药师如来本愿经》 ]] 载,月光菩萨与 [[ 日光菩萨 ]] 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 [[ 药师如来 ]] [[ 正法宝藏 ]] [[ 《觉禅钞》 ]] 曾引《药师经疏》卷一而言,过去世 [[ 电光如来 ]] 时,有一梵士医王,养育日照、月照二子,发心愿利乐众生,二子亦发愿供养。 [[ 梵士医王 ]] 即今之药师如来,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萨。依《药师仪轨布坛法》所载,月光菩萨身呈白色,手持月轮,坐鹅座上;但此像与历代相传者颇为不同,历来所造皆为立像,而月光菩萨即立于药师如来之右侧。 如同日光菩萨一样,月光菩萨与 [[ 观世音菩萨 ]] [[ 大悲咒 ]] 也有密切的关系。凡是至心持诵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萨也会与无量神人来增益其持咒效验。修行者在持诵大悲咒过后,如果能再加诵月光菩萨陀罗尼,则月光菩萨当会来加庇护,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难与病痛,并成就一切善法、远离各种怖畏。
==景色==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 [[ 瀛洲公园 ]] ;千姿百态的 [[ 城桥镇 ]][[ 澹园 ]] ;还有 [[ 金鳌山 ]] [[ 寿安寺 ]] [[ 孔庙 ]] 、唐一岑墓、 [[ 明潭 ]] [[ 郑成功 ]] 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崇明区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 [[ 瀛洲大乐园 ]] 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 [[ 上海市 ]] 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 [[ 远东 ]] 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 [[ 江南 ]] 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 [[ 沙家浜 ]] [[ 芦苇荡 ]] 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还在酝酿着堵 [[ 塞北 ]] 支等工程。看来中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 [[ 东海瀛洲 ]] ”。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 [[ 朱元璋 ]] 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创建。
==建设发展==
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