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崇明岛

增加 5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div>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中国第三大岛,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明代建造的崇明学宫、寿安寺、唐一岑墓和清代所建的金鳌山等名胜古迹,还拥有堪称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东平森林公园。在崇明岛的西南端有一个面积达200多公顷的大水潭,当地称之为“崇明西湖”或“明潭”。岛的东部是以团结沙、东旺沙为基础的水、滩、林、鸟相结合的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ref>[http://www.shidi.org/site/dongtan/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中国</ref>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三面环江,东临东海,伏卧在长江口海面上,东西向长76公里,南北宽度在13公里~18公里,现有面积为1267㎞²,海拔3.5~4.5米,人口约82.15万,。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且该岛因为各种地理因素,面积每年增长约5㎞²。
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区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1064㎞²(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沙22㎞²),其中区属817㎞²。另外,崇明岛东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扩展。
 在《大清一统舆图》上,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东北隅的库页岛, 比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加在一起还要大,崇明岛原为中国第四大岛。 1860年, 沙皇俄罗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让 [1-2] 库页岛,从此, 中国第一大岛从库页岛变成台湾岛,第二大岛从台湾岛变成海南岛,第三大岛从海南岛变为崇明岛。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和秋旱,盛夏久晴无雨造成伏旱,1958至1984年,连续30天以上不下透雨的有11年。
 
台风,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台风侵袭时,常伴有暴雨。1949至1984年,影响崇明区的台风共51次,平均每年1.5次,风力达八级以上的有21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
[[File:崇明岛.jpg|缩略图|右|崇明岛[http://www.a963.com/uploadfile/newspic/201202/20120229152512_3.jpg 原图链接][https://www.a963.com/news/2012-02/33884.shtml 来自A963资讯网 图片 ]]]
崇明岛全岛分两块行政区域,分属江苏南通市(下又分属启东和海门两个县级市)和上海崇明区,然属启东和海门部分小,所以一般人会错误地认为全岛都属于崇明区,这是错误的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082429601031467&wfr=spider&for=pc 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为何不全部划给上海?],百度网 2018-07-16 02:34</ref>
崇明区(具体区划详见该词条)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区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区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
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 [3] 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区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区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区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2/16/6033485_769857047.shtml 崇明之称的由来],360个人图书馆 2018-07-12</ref>
==传说==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崇明区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瀛洲大乐园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建设发展==
· 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主战略, 加快三岛联动发展,努力使崇明岛成为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长远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区域之一。 
崇明岛前景目标定位: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坚持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经济==
·2006 2006 年,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次产业保持协调发展,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据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增加值108.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15.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37.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 财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税收来源明显增加。2006年完成税收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财政监管得到加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支出在支持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用于企业挖潜改造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用于基本建设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4%;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救济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
==固定资产==
· 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总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创历史新高。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1%;更新改造投资2.0亿元,比上年增长8.9%;房地产投资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农村集体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农业==
·2006 2006 年,全区农业生产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7.2万亩,同比增长0.5%,总产实现32万吨,同比增长4.2%,完成7.9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7000亩规模优质有机大米示范基地,以“寒优相晴”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38万亩;蔬菜及其特色经济作物总产值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3%,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总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2.7%。林业重点推进四旁绿化,继续发展规模化经济林,新增林带面积4.9万亩,其中公益林4.3万亩,经济林0.6万亩。畜牧业方面控制生猪、鸡蛋生产,发展奶牛、特种家禽生产,2006年全区生猪出栏27.5万头,同比增5.8%,白山羊出栏24万头,同比增5.4%;家禽出栏570万羽,同比增4.8%;鲜蛋总产1530万公斤,同比增1.5%;鲜奶总产1400万公斤,同比增12.2%。渔业方面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常规养殖业,2006年渔业总产量为7.7万吨,同比增2.0%。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岛外养蟹90万亩,三岛养蟹10万亩。生产河蟹1.2万吨;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5万亩,贝类5000亩,产量达到2000多吨。
总产实现32万吨,同比增长4.2%,完成7.9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7000亩规模优质有机大米示范基地,以“寒优相晴”为主的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38万亩;蔬菜及其特色经济作物总产值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3%,播种面积达到57万亩,总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2.7%。林业重点推进四旁绿化,继续发展规模化经济林,新增林带面积4.9万亩,其中公益林4.3万亩,经济林0.6万亩。畜牧业方面控制生猪、鸡蛋生产,发展奶牛、特种家禽生产,2006年全区生猪出栏27.5万头,同比增5.8%,白山羊出栏24万头,同比增5.4%;家禽出栏570万羽,同比增4.8%;鲜蛋总产1530万公斤,同比增1.5%;鲜奶总产1400万公斤,同比增12.2%。渔业方面做强河蟹产业,稳定常规养殖业,2006年渔业总产量为7.7万吨,同比增2.0%。河蟹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岛外养蟹90万亩,三岛养蟹10万亩。生产河蟹1.2万吨;其他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为1.5万亩,贝类5000亩,产量达到2000多吨。·2006 2006 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种植业22.2亿元,增长2.3%;林业1.1亿元,增长19.0%;牧业5.7亿元,增长3.3%;渔业15.0亿元,增长1.5%;农业服务业0.9亿元,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1457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17424吨。
==工业==
· 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长兴海洋装备岛建设有力推进,工业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增长,生产总量达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产销率达99.8%。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全年完成利润总额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全区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3.9 %。和三岛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重点支柱行业增长幅度明显,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这三大行业的产值达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一业特强”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日用不锈钢和商业设备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建筑业==
· 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06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列入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房屋施工面积为9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6%;竣工面积39.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3%。
==金融业==
·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银行存贷总额继续增加。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6亿元,比年初增加48.7亿元;贷款余额145.3亿元,比年初增加23.5亿元。
==内外贸易==
· 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和谐建材市场”、“瀛南轻纺城”、“苏宁电器”等专业市场相继开张营业,区内商品市场供应品种丰富,销售更趋活跃。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穿的商品零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用的商品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烧的商品零售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集市贸易成交额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 外贸企业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努力提高出口能力。2006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工业品出口拨交额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3亿元,比上年下降23.9 %。
==招商引资==
·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区引进各类企业2612户,比上年增加1098户;注册资金总额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累计完成税金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崇明工业园区和富盛开发区共引进注册企业556家,注册资金16.1亿元,完成税金10.5亿元;各乡镇、委局经济小区引进企业2056家,注册资金40.0亿元,完成税金13.5亿元。
·2006 2006 年,新批准三资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6家;项目总投资20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0.3%;合同外资158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2.3%;实际利用外资1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3%。
==交通通讯==
· 通信条件不断改善,邮政业务保持一定水平。2006年全区邮电业务收入2.3亿元。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7万门。年末拥有电话用户23.1万户,比上年净增0.4万户。每百户住宅电话拥有量达69.3部。邮政业务平稳发展, 2006年末共有邮政所40个,全年进出函件687万件,进出包件15万件,进出特快专递15万件,发行各类报刊杂志1499万份。
·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资源利用得到加强,围绕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外网建设。在完成乡镇、委局共64个单位接入外网实现与市外网联通的同时,选择8个单位进行政务外网试点工作。政府网站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崇明政府门户网站第三次改版后顺利开通,每月页访问量达80多万人次,网站文字信息量达3200多万字。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充实、完善,便民服务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建立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年共采集社会保障卡信息10788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8644张。
· 交通投入增加,客运能力增强。2006年总投资2135万元建成了大众水陆换乘中心,投资2580 万元建造了1艘高速轮和1艘公务轮,新增客位288个,沪崇之间的车客来往更加快速、便捷。年末水运航线18条,全年水运旅客1215万人次;渡运车辆153万辆次。2006年陆上公交新增客车15辆,更新客车30辆,年末共有公交线路30条,线路长度907.1公里,全年运送旅客2247万人次。
==旅游业==
编辑 · 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休闲旅游初具规模。崇明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初稿已出台。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已着手编制。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引鸟工程已启动。旅游节庆活动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精心组织了崇明森林旅游节开幕式和大型水上焰火晚会,成功举办了“崇明桑果节”、“森林百花展”、“崇明荷花节”、“长兴岛柑桔节”、“横沙岛秋之韵”、“第四届全国蟋蟀大赛”、“渔家欢乐节”、“环岛驾车自助游”等主题活动,使崇明旅游市场亮点不断,打响了崇明旅游品牌,岛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逐年增加。2006年接待游客8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景点==
李凤苞(1834年-1887年),清末外交家,曾任驻外公使。
赵丽宏(1952年~?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兼职教授<ref>[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580698054892152&wfr=spider&for=pc 赵丽宏作品集合,小编力荐《岛人笔记》],百度网 2018-05-0511:37</ref>。
汪明荃 1947年,生于上海崇明岛,香港著名演员、歌手、节目主持人、香港人大代表。
==崇启大桥==
2011年12月24日,在江海交汇处,由江苏、上海两地共建的跨江公路大桥——崇启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中国东部地理版图上的新地标,也是长江两岸共享、苏沪两地共惠的新载体。 [8]
当日上午11时许,苏沪两地共同举行崇启大桥通车仪式。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分别代表两地致辞。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与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共同触摸“崇启大桥开通”水晶球,打开了上海通往江苏(苏中、苏北)的北大门,实现了江苏与上海的“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无缝对接,尤其对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