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淞沪铁路

增加 21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淞沪铁路1.jpg|有框|右|1876年7月1日,淞沪铁路的前身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试车[http://s16.sinaimg.cn/mw690/001kVMOozy6RhswKwGPaf&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a9b4c0102vmjl.html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淞沪铁路''',又称 [[ 淞沪支线 ]] ,地处 [[ 长江 ]] [[ 黄浦江 ]] 合流入海的三角地区,归属 [[ 江苏省 ]][[ 宝山县 ]] 境(1958年划归 [[ 上海市 ]] 管辖)。沿线所经均为冲积平原。建路之初,自 [[ 上海站 ]] (今 [[ 客技站 ]] )至 [[ 吴淞炮 ]] 台湾,全长16.09公里。 [[ 江湾站 ]] 以南已于1987年废止。
淞沪铁路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铁路-- [[ 吴淞铁路 ]] ,。是由英商怡和洋行修筑的,全长十二公里,1876年7月3日 [[ 江湾 ]] 段正式通车时,由于此前中国从来没有过铁路,铁轨两旁观众" 立如堵墙" 。初筑时为762毫米窄轨,后来改为普轨。此后的100多年间,淞沪铁路见证了 [[ 上海 ]] 开埠后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 [[ 淞沪会战 ]] 炮火的洗礼。淞沪铁路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 [[ 北四川路( ]]( 四川北路) [[ 窦乐安路( ]]( 多伦路) [[ 施高塔路( ]]( 山阴路) [[ 狄思威路( ]]( 溧阳路) 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 [[ 虹口公园 ]] 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
==兴建历史==
1825年火车首次在 [[ 英国 ]] 开通之时,汽笛的吼叫声曾把围观看热闹的人吓得落荒而逃。
半个世纪后的1876年,当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通车时,涌来乘、看火车的中国人却一点都不恐慌,火车启动后,包括妇孺在内的“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
淞沪铁路通车一周后,《申报》还特意刊发了一篇题为《民乐火车开行》的报道,言上海市民争相乘坐火车,沿途乡民亦是喜孜孜地看火车经过:“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荷锄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申报》的报道大概是有倾向性的,因为早在1874年,《申报》即已开始鼓吹修建铁路为“大有益之事”,但不可否认自1840年后关于火车的知识在各种书刊上的传播,使得国人对火车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他们对于火车更多的是感到好奇,而非恐惧。连妓馆的娘姨、大姐都争相去坐一坐火车尝个新鲜, [[ 吴淞铁路公司 ]] 自然是赚得个钵满盆盈了。据说在淞沪铁路通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乘客人次超过了16万,而当时的票价是上座收洋半元,中座收洋二角五分,下座收制钱120文,可以算得昂贵了。
然而英商坐收万金的好日子却只持续了一年。淞沪铁路是由 [[ 英商怡 ]] [[ 洋行 ]] 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在修筑过程中就已惹起多起纠纷,一些乡民自觉土地权利受损,不断与铁路公司发生冲突。通车一月后,火车在 [[ 江湾 ]] 一带轧死一名中国士兵,民众大愤,结果清政府与英方议定在淞沪铁路运行一年后由中国政府购回。1877年10月,清政府以白银28.5万购回淞沪铁路,随即拆毁铁路,移往 [[ 台湾 ]]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此夭折。
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对拥有这样一条铁路是何等自豪。在淞沪铁路收回前后,《申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力论铁路之利,并历陈火车停驶后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希图通过舆论来影响当局,使其回心转意,恢复淞沪铁路的运行。《申报》的言论代表了正在崛起中的绅商阶层的立场,他们的利益诉求虽然暂时受阻,但终究是抵挡不住的。
1895年, [[ 张之洞 ]] [[ 清政府 ]] 总理衙门建议修筑铁路,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据此, [[ 吴淞 ]][[ 上海 ]] 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全线建设费用计银92.58万两,利用旧路基约3/10。至 [[ 光绪 ]] 三十年归并 [[ 沪宁铁路 ]] 改称“ [[ 淞沪支线 ]] ”时止,铁路总公司前后共投资109.9万银两[3]
建成后,南端紧邻 [[ 上海公共租界 ]] 。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 [[ 北四川路 ]] (四川北路)、 [[ 窦乐安路 ]] (多伦路)、 [[ 施高塔路 ]] (山阴路)、 [[ 狄思威路 ]] (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 [[ 虹口公园 ]] 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居民中 [[ 广东 ]] 籍人士和 [[ 日本 ]] 侨民较多;与之相竞争,铁路西侧的 [[ 闸北华界 ]] 也陆续建成 [[ 宝山路 ]] [[ 宝通路 ]] [[ 鸿兴路 ]] [[ 天通庵路 ]] 等多条马路和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因而淞沪铁路南段形成穿越大片闹市区的一条铁路,有宝山路、 [[ 虬江路 ]] 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在1932年的 [[ 一二八事变 ]] 和1937年的 [[ 淞沪会战 ]] 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 1997年被 [[ 明珠线 ]] 所取代,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兴衰发展==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