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漓江

增加 500 位元組, 4 年前
水利概况
==水利概况==
漓江曾是 [[ 岭南 ]] [[ 中原 ]] 交往的水上重要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 秦始皇 ]]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秦 [[ 监史禄 ]] 在今 [[ 兴安县 ]] 境凿灵渠,沟通 [[ 长江 ]] [[ 珠江 ]] 两水系。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 [[ 镇南王 ]] 托欢率师征交趾,设银江站于县东。 [[ 明代 ]] 洪武二年(1369年),于县境漓江分置 [[ 千秋峡 ]] [[ 白石潭 ]] [[ 芦田 ]] 市3巡检司。20世纪30年代后,漓江航运地位与作用逐步为公路、铁路所取代。
据统计,解放前,漓江 [[ 灵川 ]] 境内河段共筑有堰坝17条,安装竹简水车176架,灌溉农田4078亩。今为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所代替。漓江河沙蓄量丰富,为优质建材,尤以三街河沙为著。
阳朔县境,沿途主要渡口有5处( ([[ 双全 ]] [[ 兴坪 ]] [[ 阳朔 ]] [[ 福利 ]] [[ 普益) ]]) ,4个主要码头( ([[ 杨堤 ]] [[ 兴坪 ]] 、阳朔、 [[ 富安) ]])
===引水工程===
[[ 灵渠 ]] ,又名 [[ 陡河 ]] [[ 兴安运河 ]] [[ 湘桂运河 ]] ,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 ,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ref>[http://news.sina.com.cn/c/2005-07-26/15497329339.shtml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新浪网 2005-07-26</ref> 。它由枢纽工程 [[ 大天平 ]] [[ 小天平 ]] [[ 铧嘴 ]] ,渠系工程 [[ 南渠 ]] [[ 北渠 ]] 和渠道上的附属工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水道工程体系。灵渠属沟通 [[ 湘江 ]] 和漓江的水利工程。
[[ 平乐堰: ]]: 位于溶江镇龙源村司门前川江河(漓江上游支流)上,系木桩卵石坝,坝长120米,坝高0.8米,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灌田1880亩。
[[ 滑石堰: ]]: 位于 [[ 溶江镇 ]][[ 富江村 ]][[ 川江河 ]] 上,为浆砌石坝,原坝长150米,高4米,灌田3085亩。1956年、1957年和1963年,共投资18.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1万元,投工16万个,完成土石方15.05万方,建成坝长115米,宽9米,高3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每秒的浆砌石坝,并建有附属工程93处;" ;“ 长藤结瓜工程" 水库2座,水塘4处,可蓄水13.5万立方米,灌田扩大到1万亩。
[[ 南堰 ]] ,位于 [[ 三街镇 ]][[ 车上冲村 ]] 南,清 [[ 康熙 ]] 二十一年(1682),由知县 [[ 王士姿 ]] 捐俸修筑。堰身长49.5米,高1.84米,为大块石镶砌坝面。引潞江水,灌田1000亩。解放后,用水泥沙浆填缝加固大坝。
[[ 北堰 ]] ,位于 [[ 三街镇 ]] 岭冲村南。清 [[ 康熙 ]] 四十四年(1705),由知县 [[ 李天荣 ]] 捐俸修筑。长45.8米,宽5.7米,高2.7米,木石结构。北引潞江水,灌三街,龙门田2500亩。
[[ 金陂堰 ]] ,为" 木框暗道式" 引水工程。清 [[ 道光 ]] 年间建。位于 [[ 三街 ]][[ 陶田村 ]] 西,暗沟长200米,引 [[ 白云江 ]] 地下水灌溉 [[ 陶田 ]] [[ 东田 ]] [[ 柴田 ]] [[ 矮树底 ]] 等村农田共1400亩。因白云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卵石泥沙常淤平河床,故采用挖一跨河深槽至地下水渗出处以下,用松木制成方框架( 高宽比为1.5×1米) 放入槽内;( ;( 框架底排置松木以阻沙石。两侧密排松桩打入河底,以固牢木框和防止沙石入内。桩外上侧砌大块石并堆碎卵石以取渗水入槽; 下侧垫松板,板外填粘壤土与框架平,并夯实以阻水。框架顶密架松木条.上压砌大片石加卵石封平深槽) 框架埋入河底0.3~0~0.6米以下,暗沟取水口端紧接河岸引水渠。迄今仍完好。
[[ 新全堰 ]] ,位于 [[ 淦江口 ]] 北侧。清 [[ 雍正 ]] 年间由邑民 [[ 全尔炜 ]] 创筑。坝长20米,高0.6米。引淦江灌倒 [[ 风潭村 ]] 农田329亩。至今受益。
[[ 甘棠江引水工程 ]] ,位于 [[ 灵川镇 ]][[ 桥头村 ]] 南。坝型为砌条石溢流坝,高1.4米,长24米,引 [[ 甘棠江 ]] ; ;[[ 青狮潭水库 ]] 建成后,改引 [[ 绿宝河 ]] 水。引水流量1.31立方米每秒,灌溉 [[ 禾嘉铺村 ]] [[ 定江圩 ]] 及桂林市郊的 [[ 矮山塘 ]] [[ 白塘 ]] 一带农田,设计灌溉面积1.45万亩,1978年实灌面积11960亩,1986年实灌面积仅7306亩。为灵川最大的一项引水工程。
[[ 两河沟引水工程 ]] ,位于 [[ 大圩镇 ]][[ 上悻陂村 ]] 东,引潮田河水2.5立方米每秒。灌溉 [[ 袁家 ]] [[ 秦岸 ]] [[ 茯荔 ]] 、潜经4个大队22个村的田地共9700亩,并解决了 [[ 高宅 ]] [[ 大埠 ]] [[ 浮石 ]] 、上、下茯荔、 [[ 古东 ]] 等村群众生活用水问题;1964~1987 ;1964~1987 年工程总收入达26.29万元,总支出25.38万元。该工程1962年10月施工,1965年春工程建成后投入运行。1974年开通 [[ 潜经隧洞 ]] ,配套完成。
===蓄水工程===
[[ 青狮潭水库 ]] ,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航运、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它位于东经110°05′~110°25′,北纬25°04′之间,座落 [[ 灵川县 ]] 县西北部。枢纽离桂林市30公里,距灵川县城18公里,大坝填筑在漓江支流~ ~[[ 甘棠江 ]] [[ 青狮潭峡谷 ]] 口,以坝址所在地取名。该库地处广西东北部 [[ 南岭山脉 ]] 南侧,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0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86万亩,电站装机4台,每台容量3200千瓦,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保证出力4130千瓦,年利用小时4180小时,年平均发电量5350万千瓦小时。主要供桂林市和桂林地区部分城镇及农村的工农业用电。水库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上游航运条件,有利于库区竹木筏运。工程于1958年9月20日破土动工,1961年基本完成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引水隧洞等主体建筑物。1961~1964 ~1964 年,东西干渠相继建成通水。从此, [[ 灵川 ]] [[ 临桂 ]] 二县及桂林市郊区数十万亩干旱土地得到自流灌溉,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1966年7月开始水电站地下厂房的施工,1969年5月16日、9月5日、11日、29日和1972年6月27日4台机组先后安装、调试并网发电。青狮潭水库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灌溉发电隧洞、水电站厂房、东西干渠等。
[[ 白云江水库 ]] ,位于 [[ 三街镇 ]][[ 陡上坪村 ]] 西。截蓄 [[ 北溶江 ]] 水,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有大坝、放水管、放木隧洞筏道、干渠和南、北支渠,较大的附属工程有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渡槽1座。跌水1座、隧洞2座。设计灌溉 [[ 陡上坪 ]] [[ 甘奢铺 ]] [[ 凉风桥 ]] [[ 上花坪 ]] 、上、下横岭、 [[ 岩头 ]] [[ 陶田 ]] [[ 奶子山 ]] 等村面积共3100亩,1986年实灌田1900亩。其《大坝工程技术说明》载入《中国拱坝图集》一书。
[[ 芦田水库 ]] ,位于 [[ 灵川县 ]][[ 潮田乡 ]] 北,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等。其大坝为浆砌石重力拱坝,溢洪道采用坝顶溢流方式。设计泄洪量159立方米每秒; 放水量1立方米每秒。有总干渠、干渠、支渠共10条,全长45.2公里; 实际挖通运行37.42公里。大型附属工程有跌水工程,隧洞2座,反虹管1座,长320米,渡槽2座。水电站1座,装机1台,200千瓦,10千伏输电线路30.45公里,变压器15台。共容量900千伏安。该工程原设计灌溉 [[ 大圩 ]] [[ 潮田 ]] 两公社的7个大队的高浪田7315亩。最高有效灌溉面积5078.4亩(1976 (1976 ) ,而1987年仅灌溉2651亩。总发电量184.849万千瓦小时,总收入38.71万元,总支出36.81万元。
[[ 九牛岭水库 ]] ,位于 [[ 灵川县 ]][[ 大圩镇 ]][[ 九牛岭 ]] 村东。大坝为均质土坝,高18.1米,总库容121万立方米,放水管长66米,卧管长20米,梯级放水,共26级,级差0.5米,管孔出水量0.2立方米每秒。排洪道宽4.9米,最大泄洪量24.65立方米每秒,有渠道4条,长9.4公里,反虹管2座。水库以灌溉为主,灌溉九牛岭、 [[ 上龙塘 ]] [[ 回龙 ]] [[ 大村 ]] [[ 古元 ]] [[ 西隆 ]] [[ 福恋 ]] 等村田共1980亩。
===河床特征===
漓江桂林市区段两岸地面标高在154~132 ~132 米之间,属一级阶地的堆积物,上部为粉砂质粘土,一般厚度2~4 ~4 米,下部为砂卵层,最厚达20~30 ~30 米。河槽宽在125~585 ~585 米之间,河岸高3~5 ~5 米。河床由砂、卵石组成,并常年长有水草。河床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河滩主要分布在 [[ 董家巷 ]] [[ 新码头 ]] [[ 解放桥 ]] [[ 象山 ]] [[ 漓江桥 ]] [[ 白果树村 ]] [[ 吴家里 ]] [[ 王家里 ]] [[ 柘木镇 ]] [[ 小龙门村 ]] 附近河段。枯水期河滩水深一般不足1米,滩长一般在500~1000 ~1000 米,其中以 [[ 吴家里滩 ]] 为最长,达1970米。河床上的深潭主要分布在 [[ 白石潭 ]] [[ 泗洲湾 ]] [[ 木龙渡 ]] [[ 伏波山 ]] [[ 九娘码头 ]] [[ 象山 ]] [[ 南溪山 ]] [[ 净瓶山 ]] [[ 胡子岩 ]] [[ 龙门村 ]] [[ 马家坊 ]] 等附近。河段深潭处枯水时水深在6米以上,最深处是 [[ 净瓶山潭 ]] ,水深达14米以上,其次是 [[ 南溪山 ]] [[ 马家坊 ]] ,水深在12米以上。
漓江阳朔段两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广西最美丽的河段。从近 [[ 阳朔县 ]] 境的 [[ 潜经村 ]] 开始,漓江进入峡谷地段,蜿蜒予丛山之中,河谷深切400米。漓江不但河谷深,且河床比降大,平均为千分之四,形成许多滩、洲、峡、矶。县境内漓江有滩38个。两岸有29个宽度不一的泛滥小平原和河漫滩,面积为2397亩,土层厚且质地松软,有机质丰富,酸碱度适中,自然肥力很高。
==航道航运==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