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珞巴族

移除 3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父子连名制是维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就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数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熟记氏族的谱系是对氏族成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
====服饰====
 
[[File:珞巴族服饰.jpg|有框|右|珞巴族服饰[http://i0.sinaimg.cn/travel/2010/0419/201041916448.jpg 原图链接][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0-04-19/1605133870_2.s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但极具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尤其是腰饰和耳鼓极其讲究,腰饰饰带用兽皮制作,袋面上缀有海贝,腰间还佩戴有链条、彩珠、统领、铜勺状小链条、火镰、串珠、鼻烟壶、印章等饰物 [5] 。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5] 。
珞巴族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实践,其动作多以模拟动物鸟兽的形态和动作以及人们捕捉、驯养动物的欢快场面。如嘎尔人的《驯牛》舞,就是表现珞巴人追赶、抓获与驯服公牛的动作。还有男女边唱边跳的大型集体舞蹈,爽朗活泼,舞步刚健有力,气氛热烈 [6] 。
==建筑==
[[File:藤网桥.jpg||有框|右|藤网桥[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216/3d6cbf8474e445d1be48e97290388bb0_th.jp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26380691_353562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7] 。
珞渝地区山路崎岖,山高谷深,江河阻隔,水流湍急,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新中国成立前,珞巴族除了有供人行走涉渡的小道、桥梁及供人攀援的木梯、藤索外,没有车马舟船等交通工具,全靠徒步行走。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珞巴族人民创造了多种独特的架桥技术,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藤网桥等,其中藤网桥最具特色,也最能显示珞巴族建桥技艺 [7] 。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蔬菜有白菜、油菜、南瓜、圆根(芜菁)和土豆等。普遍嗜酒,除饮用青稞酒外,还常饮用玉米酒。珞巴族狩猎一般都习惯于用野生植物配制毒药,涂在箭头上射杀野兽。狩猎活动大都是集体进行,猎获的野物一律平分 [1] 。
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因此欢度年节都包含有庆贺丰收、迎新辞旧之意。在年节前夕,家家都要舂米酿酒、杀猪宰羊,富裕人家还要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要把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成块,分送给同族的人。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节时,村落的住户要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语不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在客人吃饭前主人要先喝一杯酒,先吃一口饭,以表示食物无毒和对客人的真诚。如果客人是从远方而来,珞巴族还要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干肉、烤肉、奶渣、玉米酒、荞麦饼和辣椒等款待 [1] 。
===婚俗===珞巴族由父母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 [10] 。婚礼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杀三次鸡。第一次,杀早已吊在新郎家木楼前新搭的木门悬梁上的两只鸡。杀完鸡,取出鸡肝,拿给珞巴巫师。巫师用舌头舔一下鸡肝看一眼,再舔一下鸡肝再看一眼,由此来断定新人今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寿命是长是短。第二次,杀挂在院子里八根竹竿搭成的竹架上的鸡,还是取出肝脏交给巫师。巫师由此断定新人今后生儿育女的先后和数量。第三次,杀新郎家里的两只鸡。由珞巴族有儿有女的妇女把新人引进新郎家的木楼后开始杀鸡。这一次不同的是还要杀一口猪,先杀猪,后杀鸡。
===葬俗===
珞巴族家庭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力图以此慰藉亡灵,并表达对其哀悼怀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树葬,礼俗相当复杂,禁忌繁多,以示尽了孝道 [9] 。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