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乾陵

增加 3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乾陵 ''' 是一座位于中国 [[ 陕西省 ]][[ 咸阳市 ]][[ 乾县 ]][[ 梁山 ]] [[ 唐朝 ]] 墓葬,位于今陕西 [[ 西安市 ]] 西北方向85千米处,为 [[ 唐高宗 ]][[ 李治 ]] 与皇后 [[ 武则天 ]] 的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依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ref>[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202080404863.html#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排行],东方头条,2018-02-02</ref>。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历史==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10/xianyangqianlingbowuguan.html 咸阳乾陵博物馆],博雅旅游网</ref>,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ref> [http://www.docin.com/p-1622257788.html 乾陵],豆丁网,2016-06-05</ref>。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 口,只好悻然作罢。天祐二 (904 (683 年) 正月丁丑 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10/xianyangqianlingbowuguan.html 咸阳 乾陵 下宫被盗焚 博物馆] 两年后 博雅旅游网</ref> 唐朝政权灭亡。五代十国期间 次年8月李治下葬 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 乾陵 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工程继续进行
明朝嘉靖 神龙二 (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ref> [http://www.docin.com/p-1622257788.html 乾陵],豆丁网,2016-06-05</ref>。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 大地震几乎把 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 园完全毁掉 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 天祐二年(904年)正月丁丑,乾陵下宫被盗焚,两年后,唐朝政权灭亡。 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地震几乎把陵园完全毁掉。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但国务院总理 [[ 周恩来 ]] 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目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1A8BEJK0523UIBK.html 大唐兴衰话乾陵——选址奇特,震惊世人],网易网,2018-11-23</ref>。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陪葬墓群==
除主陵外,乾陵陵区还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实地勘测结果,史书记载仅有十六座]),包括:
皇子: [[ 高宗子章怀太子墓[21]]、 [[ 高宗子泽王李上金墓 ]] [[ 高宗子许王李素节墓 ]] [[ 中宗子懿德太子墓 ]] [[ 李贤子邠王李守礼墓 ]] ; 公主: [[ 高宗女义阳公主墓 ]] [[ 中宗女新都公主墓 ]] [[ 中宗女永泰公主墓 ]] [[ 睿宗女安兴公主墓 ]] ; 大臣: [[ 王及善墓 ]] [[ 薛元超墓 ]] [[ 杨再思墓 ]] [[ 刘审礼墓 ]] [[ 豆卢钦望墓 ]] [[ 刘仁轨墓 ]] [[ 李谨行墓 ]] [[ 高侃墓 ]] 。 
其中,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按号墓为陵制度修建的墓葬。截至2013年,已发掘五座陪葬墓,分别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和左卫大将军李谨行墓。由于时代久远和史书失载,乾陵周围的陪葬者及其墓地已经不能对号入座,除已经开掘的外,其余陪葬墓墓主无法确定。
陵墓装饰方面,章怀太子墓中共有壁画50余组,面积近400平方米,画面保存完整,其中就包括了马球图等作品。永泰公主墓更多的是体现生前身边的人物,而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展现的则是墓室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情景。
出土文物方面,章怀太子墓中共出土600多件随葬品,其中绝大多数为陶器,其中有三彩女立俑1件,男立俑1件,武士俑2件,文臣俑1件,镇墓兽2件,三彩马1件,三彩牵马俑1件,绿釉花盆1件,彩绘塔式罐1件;懿德太子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哀册残片11件,三彩釉陶马1对,三彩釉陶男骑马武士俑1件,三彩釉陶男骑马俑1件,贴金铠甲男骑俑1件,奏乐男骑俑1件,帷帽男骑俑1件,幞帽男骑俑1件,小冠男骑俑1件,虎头风帽男骑俑1件,三彩釉陶碗2件、三彩釉陶耳杯2件、三彩釉陶细颈瓶2件、三彩釉陶砚台2件。赫釉碗5件、储釉钵3件、赫釉豆1件、储釉盘1件、黄釉盘1件、赫釉熏炉1件、储釉三足炉2件。陶盘6件、井圈2件、房屋模型2件、三足炉3件、三足座1件、陶瓶1件、陶缸4件,金器8件,铜鎏金马饰19件,铁马镫5件。] 永泰公主墓中出土陶俑777件,其中镇墓俑4件(可恢复原状的只有1件),镇墓兽4件(可恢复原状的只有1件),男骑俑192件,女骑俑76件,男立俑264件,女立俑100件,男骑胡俑18件,男骑乐俑27件,马俑42件,牛俑3件,猪俑2件,驼俑3件;此外还有三彩男骑马俑24件,三彩女骑俑3件,三彩女立俑6件,三彩男立胡俑24件,三彩男骑胡俑1件,三彩马俑10件,木俑33件,金器8件,通马饰77件,铜花形饰品6件等。
其它建筑下宫是唐朝皇帝谒陵时的临时住所,也是守陵妃嫔宫眷的住所。位于主陵西南方向的下宫是乾陵最大的地面建筑群。唐朝末年,下宫即已被盗焚,大部分遗址现为耕地。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掘的陪葬墓中,在章怀太子墓甬道旁的第三天井处发现一个长0.7米、宽0.6米的盗洞,盗墓者将后室棺椁内随葬品劫掠一空,墓主人尸体仅剩散乱丢弃的残骨。经查得知该墓系早年被盗。在懿德太子墓甬道西侧发现一处长0.6米,宽0.4米的盗洞,位于东西两侧的第四个天井中的陪葬品被盗掘一空。在永泰公主墓的第六、第五天井之间发现一处早期盗洞,在盗洞中还发现一具疑似盗墓者的人骨架,墓葬中的壁画由于受到从盗洞中灌下的雨水的侵蚀,损毁比较严重。开掘后,这些陪葬墓中未被盗走或破坏的随葬品以及壁画都得到了细致的研究和保护。
曾参加 [[ 半坡遗址 ]] [[ 法门寺 ]] 地宫文物发掘与保护的 [[ 石兴邦 ]] 等陕西专家认为,开发乾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1995年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石兴邦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发掘乾陵的提案。但这一提议受到了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的质疑和否定。持否定观点的专家认为,应该等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再发掘。
2008年5月1日,陕西省文物局《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对乾陵保护区内的土地使用、工程作业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并明确规定了赏罚措施<ref>[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3/080013868003s.shtml 《唐乾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出台],新浪网,2008-05-13</ref>。
2011年1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调整周原遗址等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决定调整包括乾陵在内的11处2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13年06月14日, [[ 国家文物局 ]] 批复《关于上报〈乾陵保护总体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123号),原则同意所报乾陵保护规划和意见。
2014年4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乾陵陵园朱雀门至陵山环境整治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4号)。
===主陵===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 [[ 长安 ]] 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 周八十里" ,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 [[ 狄仁杰 ]] 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地宫===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 梓宫" 即棺椁," 梓宫" 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 七星板" ,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 六玉" 。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 宝帐" ,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 宝绶" " 谥册" " 哀册" 。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文物遗存==
===述圣纪碑===
[[ 述圣纪碑 ]] 位于 [[ 司马道 ]] 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3515466_17f77a7ca001007twj.html 乾陵石刻之述圣纪碑 文/马艳妮],新浪网,2018-06-06</ref>。
述圣纪碑为方形,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碑顶为庑殿式建筑,檐角刻有4个护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由五块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纹。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 日、月、金、木、水、火、土" 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 七节碑" 之称。七节取" 七曜" 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圣纪碑全文镌刻在碑的正阳面,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文为骈体,共计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由于千年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文字1600余字。据资料记载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 金子碑" 。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现碑亭早已不存。
===无字碑===
[[ 朱雀门 ]] 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 九龙碑"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 [[ 东阙 ]] ,南依 [[ 翁仲 ]] ,西与 [[ 述圣纪碑 ]] 相对,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03/27/content_13671647.htm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陵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中国网,2008-03-27</ref>。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 [[ 武则天 ]] 当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石雕石刻===
[[ 梁山 ]] 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 [[ 西域 ]] 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 或称直阁将军)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的两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 “[[ 木俱罕国王斯陀勒" ]]” " “[[ 盛于阗王尉迟璥" ]]” " “[[ 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 ]]” " “[[ 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 ]]” " “[[ 播仙城主何伏帝延" ]]” 等七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领紫袖。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这些石像都没有脑袋。
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陕西 [[ 华县 ]] 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中。
==历史价值==
乾陵是唐代" 依山为陵" 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 二圣" 合葬墓独树一帜。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旅游开发==
[[ 乾陵大唐牡丹园 ]] 是以武则天与牡丹的历史渊源为背景,以"牡丹归来"文化内涵为主线,在乾陵大景区规划范围内建设集牡丹观赏、油用、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累计完成种植面积7300亩,其中核心区域1000亩,园区内汇集了紫斑、丹凤、欧洲牡丹、日本牡丹、美国牡丹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牡丹名品30余种,品种数量和栽植规模均为全省第一。
2017年4月8日,"大唐丝路牡丹文化节"在乾陵脚下牡丹园举行了开园仪式。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