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颛顼

增加 3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视频==
 
==参考文献==
===改革===
传说在 [[ 轩辕黄帝 ]] 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 [[ 占卜 ]] 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 [[ 巫史 ]] 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 [[ 祖宗 ]] ,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颛顼生子穷蝉,是 [[ ]] 的高祖。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 [[ 后裔 ]] ,[[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 [[ 屈原 ]] 与楚王为同族引。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龙江]],南到[[岭南]]。东到[[东海]]一带。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神人===
颛顼是传说中的 [[ 神话 ]] 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不久。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 [[ 高王庙 ]] 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人物评价==
[[File:三皇五帝0-4.jpg|有框|右|三皇五帝[http://n.sinaimg.cn/sinacn21/682/w382h300/20180724/0c21-hftenhz8901490.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40496478_17fe22d5e00100cr9l.html 来新浪网 图片 ]]]
颛顼、 [[ 帝喾 ]] 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 [[ 人文始祖 ]]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 [[ 祖先 ]] ,当是事实,历史上的 [[ 五帝 ]] 多有争议,但是已知的五种排序中,颛顼都名列在册,可见其功绩。
==家族成员==
[[File:阜新玛瑙-001.jpg|缩略图|右|阜新玛瑙[http://www.boguanpaimai.com/Public/Js/KindEditor/attached/20120723073654_88791.jpg 原图链接][http://www.boguanpaimai.com/newsinfo/content-content-24e71b85d6ac11e2aff9001125a812cc 来自博观资讯网 图片 ]]]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 东晋 ]][[ 郭璞 ]] 对“医无闾”、“珣玗琪”注释称“医无闾,山名,在今 [[ 辽东 ]] 。珣玗琪,玉属。”
[[ 章鸿钊 ]] 《石雅》指出:玛瑙“奉天 [[ 锦州 ]] 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鸿钊认为《尔雅》中的“珣玗琪”、《后汉书》中的“赤玉”都指的是“ [[ 玛瑙 ]] ”。
[[ 栾秉璈 ]] 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据 [[ 章鸿钊 ]] 的观点,并经过他的查实,得出结论认为: [[ 东晋 ]][[ 郭璞 ]] 所说“辽东”不是近代的 [[ 辽东 ]] ,而是 [[ 战国 ]] 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 [[ 南北朝 ]] (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 [[ 辽西 ]] ,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 [[ 锦州 ]] [[ 阜新 ]] 的医无闾山。医无闾山,在 [[ 辽宁省 ]] 中部, [[ 大凌河 ]] 以东,位于 [[ 火山岩 ]] 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 [[ 赤玉 ]] [[ 锦州 ]] 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
[[ 栾秉璈 ]] 强调“珣玗琪”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是因为部分学者将古代 [[ 辽东 ]] ,当成了如今的辽东地区,所以才会误认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
《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学者考证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 [[ 战国 ]] ,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 玛瑙 ]] 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现在《尔雅》这样早的一部古籍中,而“医无闾”(《淮南子·墬形训》称“医毋闾”)据栾秉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考证,即如今 [[ 锦州 ]] 境内的医巫闾山,距 [[ 阜新 市34市]]34.8公里,众所周知,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学者考证称,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 [[ 围棋 ]] [[ 项链 ]] 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到了清代, [[ 阜新地区 ]] 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现今阜新 [[ 蒙古族 ]] 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 [[ 乾隆 ]] 皇帝六十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据《清实录》中“宫廷琐事”载: [[ 阜新 ]] 玛瑙行业“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所用的玛瑙饰物大多数取材于阜新,甚至加工于阜新。
阜新 [[ 玛瑙 ]] 质地优良,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正是像《尔雅》中所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么意思?《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书·顾命》则记载玉有“大玉、夷玉”,孔颖达疏引汉郑玄之语解释道:“大玉,华山之球也;夷玉,东方之珣玗琪也。”这里的“东夷”、“东方”,都是相对周而言。
医巫闾山是当时出入阜新的必经之地,所以被当成了“珣玗琪”的产地。
至此我们有了一条非常清晰而符合逻辑的思路: [[ 阜新 ]] 玛瑙在颛顼时代即被开采出来,成为颛顼古族历代君主头上的玉饰品,到了 [[ 周代 ]] ,阜新玛瑙进入 [[ 周王 ]] 朝管辖地区,成为备受周天子及贵族们喜爱的“夷玉”,被记录进《周书》,红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被称为“琼”、“赤玉”,成为周天子祭祀天地礼仪活动中,献给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记录进《周礼》,而孔子一生尊崇周代礼仪,所以才会对《周书》和《周礼》中记载过的玉极其推崇,才会以玛瑙的种种特征,来表达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关于玉之“十一德”的重要讲话。
除了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以及水胆玛瑙都是 [[ 阜新玛瑙 ]] 中的珍贵品种(有学者认为“玉液琼浆”是指水胆玛瑙中的天然水),这些被 [[ 东胡 ]] 人和 [[ 山戎 ]] 人称为“珣玗琪”、周人称为“夷玉”的阜新玛瑙,在 [[ 汉代 ]] 时仍然被收录到《淮南子·墬形训》中:“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玗琪焉。”
[[ 明朝 ]] 时, [[ 刘基 ]] 即大名鼎鼎的 [[ 刘伯温 ]] 在其诗作《歌行·二鬼》中还写道:“手摘桂树子,撒入大海中,散与蚌蛤为珠玑,或落巖谷间,化作珣玗琪。”这首诗歌说的是桂树子入海化为珍珠,落入山间则化为“珣玗琪”,而中国民间一直将天然珍珠与玛瑙相提并论,有人分析称古人之所以经常将 [[ 珍珠 ]] 与坚硬耐磨很难加工成型的玛瑙作为珍稀之物相提并论,是由于在许多时候大而圆的天然珍珠产量有限,难以得到的缘故。
[[ 刘基 ]] 的诗词,进一步明确了“珣玗琪”就是玛瑙的古称。刘基诗词中为何珍珠与 [[ 玛瑙 ]] 都是桂树子化生而成, [[ 唐伟 ]] 认为这与 [[ 月亮 ]] 及其象征物月桂有关,古人因珍珠、玛瑙都是闪光的宝物,欣赏它们的同时,想到天上的月光,进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树,除桂树,蟾蜍也是月亮的一个象征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遗址中,有一只陶器上画有蟾蜍形象, [[ 艾荫范 ]] 先生认为此蟾蜍的形体,“同商代铜器上‘大’组合文 字( [[ 郭沫若 ]] 读为‘天’)神似”,分析认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为图腾的人群.即共工族及其后人。
===颛顼与玉龙文化===
颛顼打败共工之后,吸纳共工集团氏族如己姓等,成为己、董等八个氏族的共主。西汉《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记载的这段故事,就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怒触不周山”神话,其背景是共工与颛顼帝之间的战争。
史载,颛顼帝号为高阳氏,“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列为五帝之一,是 [[ 轩辕黄帝 ]] 的孙子, [[ 昌意 ]] 之子,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记载下的颛顼帝,天生就与玛瑙有着不解情缘。
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做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 [[ 东北亚 ]] [[ 美洲 ]] 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它的一个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 [[ 王朝 ]] —— 夏,而且上古许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历代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颛顼文明的起源定位于 [[ 山西 ]] [[ 四川 ]] [[ 河南 ]] [[ 安徽 ]] [[ 浙江 ]] [[ 艾荫范 ]] 先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 [[ 考古 ]] [[ 神话 ]] 、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提出这一文明起源于 [[ 辽西 ]] ,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并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
颛顼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对华夏文明极有贡献,并且创造了玉文化和龙文化, [[ 阜新 ]] 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据测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详细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认为此系“中华第一龙”,阜新是“玉龙故乡,文明发祥”,。 [[ 艾荫范 ]] 先生认为阜新查海“玉龙文化”属于颛顼古族的文化遗存,在“颛顼之墟”界域之内。 [[ 屈原 ]]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正说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颛顼远处北方,这说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颛顼古族的成员,后来才前往南方的,而《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故地、遗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 [[ 阜新 ]] [[ 朝阳 ]] 一带。
阜新 [[ 蒙古族 ]] 自治县出土发现由大小七枚相叠组成的菱形玛瑙套玦,最大的外径7.4厘米,内径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径4.4厘米,内径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开有缺口的环形玉器,最早发现于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一样浑圆。到距今约5000—5600年的红文文化时期,玉玦发展成兽形玦,亦称玉龙。笔者认为,菱形玛瑙玦通体扁而薄,有棱角,器形单一。无论发现于何地,器形基本一致,甚至后来的骨玦也与玛瑙玦相似,这说明菱形玛瑙玦产生于当时最庞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领自然是非有着“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颛顼不属。
学者 [[ 冯立民 ]] 认为,黄帝一系最初是从 [[ 辽河 ]] 流域起家的,后因气候恶劣等原因,不断南迁,才迁到了中原与南方地区,这种迁徙并非单方向的,有人南迁,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颛顼曾统率大军杀回故土 [[ 辽宁 ]] ,并将当地分布散乱的红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颛顼还将自己的儿子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 [[ 中华民族 ]] 的血缘基因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的。
[[ 阜新 ]] 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
颛顼是 [[ 黄帝 ]] 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 [[ ]][[ 神农氏 ]] 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
唐伟推测,颛顼大帝曾经在 [[ 锦州 ]][[ 渤海湾 ]] 彻底打败了以蟾蜍为图腾、善于水战的共工族人,而他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玛瑙制作箭头。
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
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唐伟认为,“不周”也是一个“东夷语”,属于 [[ 阿尔泰 ]] 语系,今蒙古语中有词汇发音为“baidag”,这个古老的词汇翻译成汉语有“全部”的意思, [[ 满族 ]] 语言沿用了许多蒙古语汇,并在清代译用为汉语,“baidag”就曾经演变成“博周”一词,语意上仍然承袭有“全部”之意,今译为“犹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中称“先王以之备蒙诵,知民务,集群虑,研几微,究中极;精极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于东夷古语音“baidag”,也就是《山海经》中的“不周”。
“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 [[ 玛瑙 ]] 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而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所以会有“baidag”意思“全部”的东夷语汇出现,写到《山海经》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笔架”发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
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 [[ 神话 ]] 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
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
[[ 玛瑙 ]] 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颛顼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护着那些为他赢得胜利和荣誉的宝贝 [[ 玛瑙 ]] ,绝不允许外族人抢去一星半点。死后他葬入医巫闾山,当时那正是从 [[ 锦州 ]] 进入玛瑙产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仍然用灵魂守卫着他深爱的故土和那里瑰丽的宝藏。
==视频==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