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1
次編輯
變更
→最佳女主角
1938年,前往好莱坞便一鸣惊人,成功饰演《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回到英国发展戏剧。12年后37岁再次闯荡好莱坞,凭借《欲望号街车》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一生主要致力于舞台剧表演,最终获得戏剧最高奖托尼奖最佳女主角。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名。
== = 大事记 ===
1933年凭《[[渐有起色]]》初入银幕<br>
费雯·丽的朋友推荐她参加电影《渐有起色》(ThingsAreLookingUp)的拍摄,她在其中饰演一个小角色,并且只有几句台词,但是观众还是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女子。这也是她初次登上银幕。
1967年5月,当费雯·丽与[[迈克尔·雷德格雷夫]]一起排练[[爱德华·阿尔]]比创作的舞台剧《人海万花筒》的时候,困扰了她超过20年的肺结核复发,在休息了几周后,看起来已经康复。但在7月7日晚上费雯·丽独自在她的寓所死去。
=== 早年生活 ===
费雯丽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913年11月5日,她出生于[[英属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原名[[维维安·玛丽·哈特利]](Vivian Mary Hartley),父亲[[欧内斯特·哈特利]](Ernest Hartley)是不列颠印度军队的一个官员,母亲[[格特鲁德·鲁宾逊·雅克耶]](Gertrude Robinson Yackje)的身世是一个谜,她宣称自己是爱尔兰人,但是似乎也同时具有印度帕西人的血统。 1912年,他们在伦敦肯辛顿结婚。1917年,父亲被调遣到班加罗尔,维维安与母亲则留在乌塔卡蒙德。维维安·哈特利3岁时就在她母亲所在的业余剧团上台表演儿歌[[《小波比》]](Little Bo Peep)。格特鲁德试图培养她女儿的文学修养,让她阅读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路易斯·卡罗和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作品,以及希腊神话故事。1920年,父母将6岁半的她送到了英国伦敦附近的圣心女修道院寄宿学校。维维安在这里学会了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她在修道院的密友是后来同样成为女演员的莫琳·奥沙利文,她告诉奥沙利文自己梦想着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1935年,她出演话剧[[《道德的面具》]](The Mask of Virtue),声名鹊起,很多报纸采访了她,其中[[《每日快报》]]的采访文章提到“她的表情改变得很快”,也是第一次公开的出版物中提到她情绪变化迅速,这成为她的一个特征。后来的桂冠诗人约翰·贝奇曼也为她撰文,将她描写为“英国少女的本性”。科达在观看了她的演出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与她签定电影合约,并将她的名字改为“费雯丽”。她继续从事戏剧表演,但是当科达搬到一个大的剧场的时候,费雯丽发现自己不能把声音送到足够远,来吸引使观众注意,因此很快演出结束了。1960年代,当费雯丽回忆起她第一次遭受评论界赞颂和突然而至的名声的复杂感受时说,“一些评论家看起来很傻地认为我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我想,这么说真愚蠢和缺德。因为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和责任,而我无法承受。这使我花了很多年学习足够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期望。我发现这非常傻。我很清楚地记得那个评论家,并永远不会原谅他。”
=== 演艺经历 ===
1935年,[[费雯·丽]]在影片[[《欣欣向荣》]]中扮演了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女学生,以此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之旅,紧接着在[[《乡村绅士》]]中扮演了Rose Venables一角。她雇佣了经纪人约翰·格利登,后者认为她的名字“薇薇安·霍尔曼”不适合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的名字。她拒绝了格利登为她取的名字“阿普利尔·莫恩”,采用“Vivien Leigh”作为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