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莫友芝

增加 5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莫友芝
| 外文名 = YouZhi MO
| 图像 =
[[File:MOYOUZHI.jpg|缩略图|moyouzhi]][[|缩略图|center |[http://s4.sinaimg.cn/orignal/4a468835cab6586e2bf43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莫友芝 来自百度图片]]]|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11|}
| 出生地点 = 贵州独山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71|}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郘亭,又号紫泉、眲叟
| 职业 = 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
| 知名作品 = 《知见传本书目》 <br> 《恃静斋藏纪要》<br>}}'''<big>莫友芝</big>''' (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 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ref>[http://http://m.sohu.com/a/129756840_672023 《莫友芝全集》出版 ]搜狐网</ref> 
== 黔北名人 ==
莫友芝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 [[ 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020737/c413yFUNikbnrPvzeRUuhtBfIXFUcm8EDM4kz0ow_gsHZBoPuuvlsHYI4kVxwNrUsIMpnFojeagDgWmt2NG8p8ThzvXg0k8SiSBGPp8S_w57_Ga6_PtMHeON_XJ2lMRy 莫友芝 ]遵义人民政府网</ref> 莫友芝三岁识字,七岁读《毛诗》、《尚书》。 [[ 道光 ]] 八年(1828)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举人,后屡试不第。道光二十一年(1841)与郑珍撰成《遵义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与同时代的其它志书相比,《遵义府志》体例完备,材料翔实,史学界认为可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梁启超称之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与郑珍也因此声名大震,被人并称为“西南巨儒”。张裕钊说:“子偲之学,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讨。旁及金石目录家言之说,尤究极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无铢寸差失。所为诗及杂文,皆出于人人,而天诗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隶篆书,求者肩相于门。”道光二十七年(1847)客居曾国藩幕府。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担任校勘经史之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潜心于版本目录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 [[ 上海 ]] 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同治四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为书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书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其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版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于笋,世上何曾见唐本!”同治九年(1870)莫友芝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其为武昌书院主讲,他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次年,至扬州、兴化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突感风寒,高烧不退,病逝船中,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曾国藩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 清史文载 ==
家贫嗜古,喜聚珍本书。积既久,读之恒彻旦暮不息,寝食并废。爰通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旁及金石目录家言,率究及其奥颐。疏导源流,辨析正伪,鲜铢寸差失。复工诗善书,求者沓至。居常好游览,喜谈论,遇人无贵贱贤惠,一接以和。暇日相与商较古今,评骘术业高下,娓娓忘倦。顾外虽乐易,而中实介然有以自守。
自道光辛卯举于乡,其后连岁走京师,朝贵争欲罗致,必慎择其可,否即婉谢之。会试报罢,签取知县,且选官,意不所乐辄弃去。往从胡文忠于太湖,为校刻《读史兵略》。既又从曾文正安庆、金陵。凡客文正所者逾十年,江南底定,寓妻子于白下,通走江淮吴越间,尽识其魁儒硕彦。同治四年,苏抚李鸿章请州县吏于朝,有诏征用,卒不出。十年以往,求文宗、文汇两阁书,赴扬州,抵兴化,病卒,年六十一。
先生生平志存文献,思为《黔志》一书,润色边裔。 [[ 道光 ]] 中,偕郑珍同撰《遵义府志》,博采汉唐以来图书地志,荒经野史,援证精确,体例谨核,成书四十八卷。时论以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又辑明代黔人诗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为《黔诗纪略》三十二卷。贵州文献始灿然可述。居金陵,得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自谓“此吾西州漆书也”。以举正段、严二家校注,撰《筹异》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讨《梁碑》,躬自监拓,惟恐一字见遗,撰《 [[ 梁石记 ]] 》一卷。其余有《声韵考略》四卷,《过庭碎录》十二卷,《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三卷,《附录》一卷,《樗萌谱注》一卷,《郘亭诗抄》六卷,《 [[ 郘亭遗文 ]] 》八卷,遗诗人卷。编订未竟者,则《郘亭经说》、《书典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影山词》各若干卷。
== 文学成就 ==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及附录、《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为目录版本学者所重视;《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一卷等,为声韵、训诂研作出了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格调高,产量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他的《郘亭遗诗》八卷,收集诗作546首,《郘亭诗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词》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词作百馀阕,另有《素阴杂记》一卷,《樗茧谱注》一卷(按:《樗茧谱》一卷,郑珍著。),《资治通鉴索隐》等。此外,他还收集了贵州266家诗人的诗2290馀首,编成《黔诗纪略》三十三卷。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由于生前所刊著作极少,大量日记、书信、稿本、钞本分散于全国各地,今人对莫友芝生平及学术成就缺乏基本准确的了解。中华书局《莫友芝年谱长编》(张剑编著)编入存世的所有《郘亭日记》及200余封郘亭书信,吸收近百种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钞本文献,对莫友芝的事迹、著述作了详细编年,对全面了解莫友芝应有帮助。 [1]  
其次子莫绳孙编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可说是补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之不足。
== 满门风华 ==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与俦,清 [[ 嘉庆 ]] 三年(公元1798年)举人,次年进士。嘉庆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 [[ 四川 ]] 盐源县知县,多有政绩。莫与俦在遵义教授19年,以许慎、郑玄为宗、兼及南宋理学,莫友芝、郑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长考据学,对贵州历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匀南齐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诗文杂稿》等。他去世后,曾国藩亲自为他作《莫与俦墓表》,“曾门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贵州人黎庶昌也为他作墓志铭,称他“以朴学倡导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他和黎汝谦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33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璧之誉。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为官20年,有政绩,曾任上海知县。沈宝桢以“风骨遒劲”向朝廷举荐他。后主修《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游宦两广十余年,与我国最早介绍“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谦情谊深笃。莫棠晚年家住苏州,娴于目录版本之学,喜好收录刊刻家乡人的著述,收集郑子尹《巢经巢遗诗》,编辑《巢经巢遗集》24卷,勘定遵义赵嵩《含光石室诗草》等,自编有《文渊楼藏书目》,著有《铜井文房书跋》一书。
== 个人书法 ==
莫友芝精于书法,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黎庶昌评其书“分篆高骞,冰斯雄睨”。 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 [[ 浙江 ]] 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先生对其书评道:“贵州曾出了一个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处,不在赵之谦,杨守敬、张裕钊之下而或有胜之”。不同时代的学者、这样高规格的书家,如此异口同声的盛赞,可见莫友芝的书法成就决非浪得虚名。民国八年上海有正书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隶篆墨迹》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在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现当代书法和篆刻名家中,姚华、陈子奋、王朝瑞均受过其书风影响。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而最为人称道者是他的篆书。他的篆书,取法颇丰。杨守敬评:“子偲书 学《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尝集汉碑头篆刻百余通,所作篆书 多从此出。”。
在清代以篆书名世者,如钱坫、王澍、孙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笔、短毫、枯墨作篆,用笔结体专以工稳、匀称为能事。而莫友芝继承了邓石如以长锋羊毫,浓墨悬腕作书的方法。用笔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丽厚重甚为精到;结体上紧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风格平和简静,气宇轩然,遒丽天成。于名家林立的清代书坛中独树一帜。在隶书方面,莫友芝也是颇有成就的。其风格高古,喻巧于拙,笔势方圆互用,结体因字立形,一扫长期以来隶必扁长的积习。其章法,多以纵向取势而气韵生动,显得格调高古,气象浑穆。由于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异乎常人,故从其书中无不打下许多名碑的印记,如《礼器碑》的飘逸、《张迁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浑穆、《夏承碑》的使转以及《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其成就当颉颃于汀州和子贞。在行、楷方面,虽然他的影响远不及其篆、隶书那样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筚路蓝缕之功。由于其作品遗留较少,我们只能从他的一些书信,题跋等手扎中去管窥其成就。其苍率用笔似漫不经心,却有自然飞动之妙。章法行气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既有山重水复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开朗。得鱼忘筌,神完气足,韵味幽长。其楷书以鲁公为根底,融会汉、魏显得气象浑朴,自出机纾,书卷气实足。莫友芝虽然出生僻壤,但他勤于学术、长于诗词、精于收藏,朋辈中又多社会贤达、学界泰斗,故而能够“学”“识”相长,使其得以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书坛。他也曾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于淡泊,专于学问。书法上无意名家,却备受后世推崇。有清一代论书者多以邓石如为书坛冠冕,却又不约而同把莫友芝与其相提并论,使莫友芝成为一面旗帜,在书坛的制高点上高高的飘扬,让后人有高山仰止之叹!
== 藏书大家 ==
清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领江南书局数年,并往文宗阁、文汇阁观览所藏古今书籍。与江南藏书家张文虎、刘履芬、汪士铎、郁松年、丁日昌等往来密切,并多遍览各藏家藏书。博学多通,善书法,精文学,与郑珍有“郑莫”之称。藏书极富,太平天国时,遍游江、淮、吴、越,结交名士,搜访奇书,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极多,计有165箱,精品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此本写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乃惊世秘籍,为此他著有《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书。藏书处有“郘亭”、“影山草堂”,取晋代诗人谢眺诗“竹外山犹影”意景,将书斋名为“影山草堂”。藏书印有“莫氏秘籍之印”、“影山草堂藏”、“游方之外”等10数枚。校勘精善。于版本、目录学有深研,编著有《郘亭知见传本书目》16卷,叙述鉴别古籍版本真伪及源流,对鉴定古书有独到见解。其《宋元旧本经眼录》3卷附录2卷,是他在同治年间记其所见宋、金、元、明各代椠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种,除考证优劣外,在书中附有解题,可作为考订善本时参考,对后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帮助。另有家藏书目《影山草堂书目》稿本2册,著录2 600余种,《郘亭行箧书目》著录图书3 000余种。子莫绳孙,字仲武,号省教,继承其影山草堂藏书,并陆续有书购进。莫友芝著述有《郘亭书画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郘亭诗抄》、《郘亭遗文》、《黔诗纪略》、《过庭碎录》、《影山词》、《声韵考略》、《樗茧谱志》、《石梁记》等多种,与郑珍合纂有《遵义府志》。为丁日昌编撰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上下卷,是丁日昌所藏宋元善本的书目解题。 [2]
== 个人轶事==
一、祖居兔场
莫氏祖居独山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自六世莫佳能始,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与俦(字犹人)
莫友芝像莫友芝像 [3],于嘉庆十年(1805年)离四川盐源知县任返家复丧,后以奉养高龄老母为由不复职,在家乡以授徒讲学为业,并主讲独山 [[ 紫泉书院 ]]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时降生贵州独山州(今独山县)城北三十里的兔场(现更名为影山镇)上街家中。
道光十八年(1838年)郑珍、莫友芝再次进京,参加戊戌春试,由于不愿奔走钻营,而双双落榜,通过这场考试,增加了他们对科举制度不满。
十八、编著生涯
回到遵义后,适逢 [[ 贵州 ]] 巡抚倡议各府州修志。遵义知府平翰久慕郑、莫之名,特聘请两人共同主编《遵义府志》。由此友芝才过了几年既繁忙,又安定的采访编纂生涯。
十九、禹门题壁
1839年秋,友芝,郑珍等人采访资料时到遵义沙滩禹门寺内小坐,受到寺僧的热情招待,应邀在崖壁上作书。友芝写的是隶书,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 忧国忧民 ==
鸦片战争中方的失败,表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 无宁日”。可见其 [[ 忧国忧民 ]] 之心。
二十一、友芝执教
1841年,友芝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继去逝,全家生活重担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继其父主讲湘川书院,步入执教生涯。
1845年冬,友芝夫妇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枧探望久别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节后方依依不舍地返回遵义。
二十三、曾莫订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参加春试,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厂书肆跟翰林院侍讲学士 [[ 曾国藩 ]] (字涤生)相遇,偶然谈起汉学门径,国藩大惊,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逐订交结为友好。
二十四、营建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赁十年的破旧官屋,在遵义碧云山下借贷另建几间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后,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并亲书匾额悬于檐下,表达了对家乡的一种怀念。
1860年11月,友芝于大雪节到达怀宁县临时治所石牌,见到了一别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会秩序稳定,足见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叙旧
[[ 湖北 ]] 巡抚胡林翼,早年曾在贵州作官,向慕郑、莫之名。知友芝在怀宁祥芝处,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将次子绳孙留在怀宁,只身来到太湖行营与胡共叙离别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书
数月后,友芝随胡林翼回到武昌,应胡之邀请入住抚暑丛桂园,为胡校刊《读史兵略》。先编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书。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迁居金陵,并将他的书斋仍题名《影山草堂》,以示对故乡的怀念,安静地过读书写作的青灯黄卷生涯。友芝同时被曾国藩聘为金陵书局总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后,即到 [[ 镇江 ]] [[ 杨州 ]] 两地搜寻遗书,途中游览了饱受战火摧残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葱郁,寺庙未遭破坏的焦山游览胜地感慨良多,写下了《金山》、《焦山》怀古长诗,以扬情怀。
==遍历苏杭 ==
在寻访古旧遗书中,友芝数次历经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常熟、苏州、 [[ 上海 ]] 、杭州等地,收获不小。同时也留下了几十首记游诗篇。
四一、失子伤怀
1869年冬,湖北巡抚何璟及学使张之洞在武昌创建“文昌书院”,来信邀友芝任山长。次车春,友芝到武昌,谢绝了担任文昌书院主讲的相邀。返回金陵后,得知长子彝孙已于半月前病故,年仅28岁。致使年迈体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友芝逝后,灵枢暂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国藩等好友亲到灵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辞去江宁县令,偕侄儿绳孙扶枢亲送到遵义青山归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学术和文学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对 [[ 贵州 ]] 文化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人“ [[ 西南巨儒 ]] ”而名垂青史。
== 代表诗作 ==
【戏书眼中草木】
{{#ev:youku|05bd2749f7de45f58d781751054767|alignment=left}}
== 参考文献 ==
<ref>[https[Category://baike.baidu.com/item/莫友芝/2020737?fr=aladdin#ref_中国古代文学家]][2]_111931 [Category: 文学家 , 人物 ] 百度百科</ref>]
1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