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古直

增加 1,1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古直
| 图像 =
[[File:4b8275dac9f012ce663062c8fc1357f8 532fddeaf1a94560bb0ffbd51f2f1d5a th.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src=360pic_text&q=%E5%8F%A4%E7%9B%B4&correct=%E5%8F%A4%E7%9B%B4&ancestor=list&cmsid=8d316aea7e206271fbc361f81038854e&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95#id=4b8275dac9f012ce663062c8fc1357f8&currsn=0&ps=60&pc=60 原圖鏈接][http://www.sohu.com/a/115232081_227820 来自搜狐]]]
|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知名于 = <br></br> </br> </br> </br>
}}
[[ ''' 古直]] ''' (1885—1959年),字公愚,号层冰,[[梅县]]梅南滂溪村人。自幼聪敏,负笈苦读,早慧有成。青年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古直在参与社会变革以及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创办了梅县梅州中学、龙文公学、高要初级师范等学校。在任封川县、高要县县长期间,兴办教育、育苗造林、兴修水利,做过不少益于民生的事。古直辞官后,隐居[[庐山]],研究国学,专心着述。后来,被聘为国立广东大学(随后改名为中山大学)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中文教育,执教十余年。解放后在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供职,并担任省政协委员。
==个人履历==    
1913年1月,《大风日报》正式出版,古直任社长,叶菊生、周菊人(柳亚子推荐)任主笔。1914年2月,古直回到家乡,组织龙文乡教育会,创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1915年8月,省立梅州中学聘请古直担任国文教员。时值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已激起公愤,古直又放下教鞭,投身于反袁护法斗争,并受命为"南洋筹饷讨袁专员",于1916年正月十二日离港,经海防、西贡,抵达星洲,不辱使命,至二月初十返国。往昆明,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唐继尧的顾问。1917年2月,古直以"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的身份,不辞劳苦,重赴南洋,动员华侨回国投资、华侨子弟入学云南讲武堂(共和国叶剑英元帅就是其中之一),出色地完成都督所交办的使命,深得都督嘉奖。1919年,古直在友人林虎的推荐下,先后担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封川县县长、高要县县长。1925年,广东大学聘任古直为文科教授。
==人物简介==
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号层冰,广东梅县梅南滂溪村人。早年去兴宁,从学于罗翙云。后来返梅城,就读于谢吉我门下,与谢吉我之子谢直君交好,常在一起阅读新思潮书籍,吸取了民主革命思想。不久加入同盟会,并到同盟会开办的松口体育学堂学习,毕业后留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与同盟会员钟动、李季子等组织"冷圃"诗社,从中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1909),得 [[ 曾伯锷 ]] 捐助,他与李季子在梅城创办梅州高等小学,向学生宣传灌输民主革命思想。 [[ 辛亥革命 ]] 时,奉同盟会派遣,转任 [[ 汕头 ]][[ 《中华新报》 ]] 编辑,大力鼓吹革命。不久,回梅进行秘密活动。与 [[ 钟动 ]] 等人在梅城组织反清起义,成立梅州军司令部,古直任秘书长,推翻清政府在嘉应州的统治政权。1912年民国建立后,古直在家乡创办滂溪小学。3月,被任命为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长。4月,在汕筹办《大风日报》,亲自去南洋募款招股,奔走半载,回汕时,同盟会已改组为国民党,遂辞去秘书长一职,尽力办报。
后来,《大风日报》社遭军阀龙济光封闭,古直被悬赏通缉,遂由汕避往香港。一年后,古直由香港回梅县原乡,组织龙文乡教育会,筹办龙文公学。并将家乡滂溪村中的安仁寺庙改为龙文公学校舍。
抗战初,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十多年的梅南中学复办,中共梅县县委及梅南中学校友邀请古直出任校长,他欣然辞去中大教授职务,就任梅南中学校长。他在乡创办"梅南文学馆",掩护中共地下党活动,两次出洋为梅南中学筹款。期间,梅县县政府乘他不在,撤销其校长职务。他回到梅南后,坚持办好"梅南文学馆"。抗日胜利前夕(1944),中国民主同盟在梅县筹备召开"东南干部会议",古直加入民盟组织。抗日胜利后,古直被推为象宿中学董事长。之后,出任梅县修志馆馆长兼总编纂至1949年。
1949年5月,梅县解放,他应邀参加庆祝大会,为县人民政府作"人民作主,天下为公"门联。1950年应聘任南华大学教授。1951年到广东省参事室工作,1952年,调任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1953~1958年任广东文史馆馆员。1957年为广东省政协委员。1959年6月病逝于广州,终年75岁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22/7i2k7at5gd.html 古直],名人简历网</ref>
==人物生平==
作为梅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古直一度淡出家乡人民的视线多年。然而,他一生在社会政治活动、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以及文学学术方面的成就,对推进梅州社会进步、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直以一介书生之躯,心忧家国,投身民族民主革命;不畏艰难,奔走四方,推动家乡教育;淡泊名利,皓首穷经,潜心学术研究。古直一生编著有《陶靖节诗笺》、《陶靖节年谱》 <ref>[http://bq.kongfz.com/detail_9223788/ 古直],孔夫子旧书网网</ref> 、《钟记室诗品笺》、《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骈文选》、《客人对》等五十多部著作,内容涵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客家历史以及个人诗文创作。
===书生忧国忧民,投身革命===
===潜心学术研究,著作等身===
[[File:1eaf3cc415e6af98d0f591745208a6f1 qoYBAFx2WzqActbGAAEE4YZShlc488 n.jpg|缩略图|居左|250px|[https://image.so.com/view?src=360pic_text&q=%E5%8F%A4%E7%9B%B4&correct=%E5%8F%A4%E7%9B%B4&ancestor=list&cmsid=8d316aea7e206271fbc361f81038854e&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95#id=1eaf3cc415e6af98d0f591745208a6f1&currsn=0&ps=60&pc=60 原圖鏈接][http://bq.kongfz.com/detail_9223788/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对于辛亥革命后,相继出现的复辟帝制丑剧、南北军阀混战等国家政局动荡的局面,现实与当初理想的巨大反差,让古直感到心灰意冷,1921年,离开高要县长职位的古直,效法陶渊明而隐居庐山,决心专心致志进行讲学和学术研究。
古直少年起就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情有独钟,敬慕陶渊明、阮籍的节士情操和为人,他把筑在庐山的居室命名为"葛陶斋",有以诸葛亮和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意味,既秉持诸葛亮经世致用忧国忧民之心,又怀陶渊明刚直志猛而僻处江湖的节士情操。古直在庐山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他对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后写成《陶靖节述酒诗笺》、《陶靖节年谱》、《陶靖节诗笺》、《陶集校勘记》,另外他还编成《诸葛忠武侯年谱》、《汪容甫文笺》、《钟记室诗品笺》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古直的治学条件更加优越,能够方便与众多的学术界大师名流互相切磋交流,他与国学大师陈三立(陈寅恪的父亲)、李审言,文史学家侯过、古汉语学家吴三立至为交好,结下深厚友谊。在这样的环境下,古直发挥自己国学功底深厚、博闻强记、学识通博的特点,学术研究成果迭出,又先后写成《汉诗研究》、《汉诗辩证》、《曹子建诗笺》、《曹子建年谱》、《阮嗣宗诗笺》、《文心雕龙笺》,从而奠定了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的学术权威地位。<ref>[http://bq.kongfz.com/detail_9223788/ 古直],孔夫子旧书网网</ref>
作为一位来自客家地区的学者,古直热心客家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他研究客家历史,在1928年写出《客人对》一文,阐述了客家人的源流和形成过程,驳斥把客家人视为未开化民族的观点,指出"客家"其实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文中古直还从客家方言接近中原古音,以及客家文化自我延续的特征长期保持上进行考证,解释了客家人南迁千年后依然冠有"客家"称谓的现象。古直还热心客家地方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他极为推崇黄遵宪、宋湘、李黼平三位客家才子的诗文,专门选编他们的作品汇集成《客人三先生诗选》,以便时人诵读。出于对骈文的热爱,他又搜寻选编《客人骈文选》一书,收入张九龄、李黼平、吴兰修、张其翻、丁惠康、温仲和、钟动、谢贞盘等八位客家籍学者的骈文作品,对其中一些作者作品的保存流传,起到延续文化薪火的贡献。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