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杭甬运河

增加 10,98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西塘河向东到达宁波老城望京门,连接护城河和城内水系,并与奉化江相连。在自然河道形成内外江平行的格局是为了避让外江潮汐并截弯取直。
 
==运河作用==
 
浙东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航运、灌溉、漕运、水驿四个部分。
 
===航运贸易===
 
航运是浙东运河重要的功能。由于杭州湾潮水来势凶猛,因而古代浙东船只多取到浙东运河前往杭州。
 
南宋时期,浙东运河曾经成为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产品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宁波,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也通过浙东运河运往京城。
 
外国使节也往往从宁波登岸,再经由浙东运河前往临安。明代,宁波成为接待日本贡船的唯一港口,贡品通过浙东运河前往京师。除了官方贸易之外,沿浙东运河的民间航运同样发达。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浙东运河上的短程航运依然发达,20世纪80年代,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运河在航运方面的作用方才被较大程度地取代。
 
===水利灌溉===
 
浙东运河的一大重要任务为灌溉运河两岸的耕地。西晋时修建的西兴运河,其最初的用途即为灌溉。南朝时设置堰埭4座,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运河官塘得到修筑,浙东运河蓄水排涝的功用得到完善。从宋代至明清,历代修缮运河河网蓄泄设施,使得运河的闸坝节制系统较为完善。
 
===漕运功能===
 
浙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粮征发地区,因而浙东运河承担了漕运的重要任务。唐代,运河设施即纳入官办,漕粮自浙东运河到达西兴之后,渡过钱塘江,经由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
 
南宋时,浙东盐米和各种物资大量由浙东运河运往临安,而福建所运漕粮也自海路登岸,经由浙东运河运往临安。
 
元代实施漕粮海河联运,宁波设立漕粮海运管理机构,浙东运河运输的漕粮经由宁波(时称庆元)港转为海运。
 
直到明代,经由浙东运河的漕运仍然较为发达。清代咸丰年间再行海漕,运河漕运功能始废。
 
===运河驿站===
 
浙东运河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作为驿道存在。运河的起点西兴曾设立西兴驿,途径浙东运河转发各地来往绍兴、宁波、台州的公文。同时还设有递铺,负责邮政事务。
 
宋代,沿运河曾设置12处驿站,明代有所裁撤,清代乾隆二十年后保留西兴驿,其余各县设驿。光绪三十二年,近代邮政建立,递铺遂取消。宣统三年,清帝退位,驿站全部撤消,但运河仍然保留一定的邮政功能,直至铁路和公路的普及。
 
由于浙东运河的作用,尤其是在漕运和海外贸易方面的作用,以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运河”应当包含浙东运河。
 
==文化遗迹==
 
浙东运河沿线保留了大量相关文化遗迹。其中包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主要为水利设施,桥梁及其他相关设施。此外,运河沿岸也分布着一些受运河影响的古镇。
 
===水利设施===
 
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浙东运河必须穿过多条自然河流。为维持水位的稳定,并造福两岸农业,浙东运河沿线设置了大量水利设施,主要由堰坝和闸门组成。运河干流和支流中重要的堰坝有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永兴闸、位于上虞境内的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清水闸,位于余姚境内的斗门闸、云楼下坝和位于宁波市辖区内的西渡堰。
 
永兴闸俗称龙口闸,位于西兴,距萧山县治10里,为浙东运河西起点。原为堰坝,万历十五年改为闸,用于阻挡钱塘江潮水。今存遗迹。
曹娥堰位于曹娥江西岸,距绍兴府城90里。原为闸,今存堰坝。目前设升船机。
 
梁湖堰位于曹娥江东岸,沟通曹娥江和四十里河,历史上曾多次迁移。现址位于梁湖镇外梁湖村,由于杭甬运河改建,此堰坝已不再使用。
通明堰位于上虞丰惠镇,附近有北堰和南堰,今存遗址。
 
清水闸位于上虞蒿坝镇,南宋嘉泰年间建清水闸桥,下设斗门,此后历代重修。
 
斗门闸位于余姚市,记载见于南宋,老闸现存但已不再使用,1983年建升船机,与老闸一起反映运河水利设施的演进。
 
下坝位于余姚市,又名大江口坝,距余姚县城40里,沟通十八里河和姚江,曾为明代宁波至绍兴的必经之路。今存遗址,后建有升船机。
 
西渡堰又名大西坝,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始建于宋代,今址建于明代正统年间,联通姚江和西塘河,是古代明州城进京的重要通道,至今保存完好。
 
目前,这些堰坝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钱塘江与运河运口水利航运设施”、“曹娥江运口水利航运及服务设施”、“通明堰遗址群”、“驿亭——五夫水利航运设施”、“清水闸及管理设施”、“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等项目予以保护。
 
===运河纤道===
 
纤道是运河纤夫行走的道路,在浙东运河各个河段均有分布,但集中位于萧山和绍兴市境内。浙东运河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全长近百里,其中以钱清板桥至上谢桥的全长7.5公里的纤道保存较为完整。浙东运河纤道具有单面靠岸和双面临水两种形式,后者又可分为实体纤道和石墩纤道。双面临水纤道中常见哥一定距离设置桥梁用于船只通行,有“白玉长堤”之称。
 
目前,位于绍兴市境内钱清镇板桥至柯桥街道上谢桥的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萧山纤道、绍兴渔后桥纤道、绍兴皋埠纤道、上虞纤道被纳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古桥===
 
浙东运河上古桥众多,且桥梁形式多样。主要的桥梁形式有半圆拱、七折边拱、马蹄型拱、立交桥以及其他类型的桥梁。不少桥梁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中,绍兴市境内的部分桥梁以绍兴古桥群的名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始建于南宋,现存桥梁加固于1982年。桥梁跨越三条河道,两侧各设两条落坡。
 
太平桥位于绍兴市,始建于万历四十八年,重修于咸丰八年,为单孔拱桥与八孔石梁桥结合。桥下设有栈道,这种形式被认为是中国早期立交桥的代表。
 
广宁桥位于绍兴市,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明万历年间,为绍兴现存最长的单孔七折拱桥。
 
泾口大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由三孔马蹄形拱桥和三孔石梁桥组成,现有桥梁重建于清代宣统年间。
 
通济桥位于余姚市,目前桥梁重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为二墩三跨石拱桥,以大主跨而闻名,曾有“浙东第一桥”之称。
 
===运河古镇===
 
浙东运河沿线的许多城镇都与运河密切相关。运河经过的城池有萧山、山阴、会稽、上虞(旧治)、余姚、慈溪(旧治)和宁波,各城池大都曾设置水门,以便利船只出入。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运河沿岸城镇旧有的风貌多已不存在。但一些古镇由于未经充分开发而保留下来。
 
西兴古镇是浙东运河的西端起点,基本定型于明代。其中有为数众多的“过塘行”经营运河运输业务。
慈城古县城是原宁波府慈溪县县治所在地,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保存了典型的江南县城格局。
 
==其他遗迹==
 
西兴过塘行位于西兴,承担人货中转业务。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清末民初最为繁荣,曾有72家半,抗日战争时过塘行衰败,目前部分建筑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鉴湖位于绍兴,开挖于东汉,曾经承担运河蓄水泄洪的重要功能。南宋以后由于开垦,湖区面积逐渐萎缩,这一功能不复存在。
平桥水则碑位于宁波,建于明代,石碑没入水中,上书一“平”字,是宁波河网的水位观测设施。
 
==文化影响==
 
在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寻找同门师妹祝英台便是取道浙东运河。浙东运河西段由于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等四十余位唐代著名诗人造访,而与曹娥江、剡溪、天姥山、天台山等构成“浙东唐诗之路”。唐代之后,一直到近代,陆游、范成大、秦观、朱彝尊、鲁迅等著名文人途径浙东运河,留下不少传世作品。
 
1488年,朝鲜官员崔溥曾由于暴风漂流到中国台州,后从宁波经浙东运河到杭州,再经京杭大运河取道北京回国,将沿途见闻写成《漂海录》,成为研究中国明代国情的重要资料。
 
==现代开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年颁布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浙东运河-京杭运河是长三角航道网络中的骨干线]。
 
浙东运河的改建提出于1983年,当时,经过局部改建,运河的通行能力仅为40吨。2002年,针对原有运河堰坝多,通航吨位小,不能应对现代物流需要的缺陷,浙东运河改建工程启动。改建的浙东运河以四级航道(通行500吨级货轮)为标准,西起钱塘江西岸的三堡船闸,依次流经钱塘江、浦阳江、西小江、曹娥江、四十里河、姚江、甬江,在甬江口注入东海。
 
工程共兴建桥梁130余座、船闸8座,并改建沿线铁路、公路、受影响建筑物和通航标志。2009年9月,工程全部完成,成为中国大陆历史上单项工程投资规模最大的内河改造建设项目。
 
在完工前的2007年12月,运河已经部分建成通航,杭州段和绍兴段已经成为繁忙的水道。但宁波段由于姚江上桥梁大都达不到通航要求,改建投资巨大,运河宁波段迟迟未能通航,曾引起中国大陆不少媒体的关注。
 
==世界遗产==
 
2006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41]。最初,这一计划仅仅包括隋唐运河和明清运河。在有关专家和媒体的推动下,2008年11月,浙东运河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计划。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经表示,浙东运河加入大运河申遗使得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这形成了“一个必然存在的文化、商品、信息的大的交通、一个大的循环”。
 
2014年,在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含浙东运河的大运河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包括:
 
萧绍运河,其中包括:
 
萧绍运河河道
 
西兴码头和过塘行遗址
 
八字桥
 
八字桥社区
 
绍兴古纤道
 
虞余运河
 
浙东运河宁波段
 
宁波三江口,其中包括:
 
庆安会馆
 
==参考资料==
111,9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