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于润洋

增加 46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于润洋''' 男,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族,1932年出生于 [[ 沈阳市 ]] 。 == 人物经历 ==195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6年赴[[波兰]]华沙大学音乐学系攻读音乐学。
人物经历编辑
195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6年赴波兰华沙大学音乐学系攻读音乐学。
1960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1983年任该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1988年任院长,1992年卸任。
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曾多次参加国际范围的学术性活动:赴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性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活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以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研究方向编辑
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两个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贡献编辑
学术成果
音乐美学类
1,器乐创作中的艺术规律(人民音乐,1979,5期)
2,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1980,11期)
3,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研究,1981,4期,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三集》)
4,怀念的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人民音乐,1982,3 期)
5,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1982,4期)(2001年编入《中国电影音乐文集》出版)
6,语义符号理论与现代音乐美学(音乐研究,1985,3期)
7,罗曼·茵加尔顿现象学音乐美学评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1期
8,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人民音乐,1988,5期)
9,历史与逻辑――音乐理论发展的两大基石(中国音乐年鉴,1986)
1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有关音乐美学条目(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11,释义学与现代音乐美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1期)
12,作为音乐文化现象的流行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期)
13,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2期)收入《中国电影音乐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月出版)
14,对一种社会学学派音乐哲学的考察――阿多诺《新音乐哲学》一书的解读与评论(中国音乐学,1994,1-2期)
15,1991-1996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的回顾和展望(艺苑,1996,3期)
16,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文艺研究,1996,4期)
17,阿尔弗莱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1期)
18,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音乐研究,1997,1-2期)
19,苏姗·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期)
20,1996-2000年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音乐与表演,2001,1期)
21,关于音乐的特性问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期;入编《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
22,从海德格尔阐释凡·高的《农鞋》所想到的(人民音乐,2002年5期)
音乐史学类
1,贝多芬思想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论丛,1978,收入《贝多芬文集》)
2,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音乐研究,1980,1期〕
3,舒伯特歌曲的时代内容(音乐艺术,1981,3期)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西方音乐条目(大百科出版社,1989)
5,艰辛曲折的艺术道路――纪念席曼诺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人民音乐,1982,10期)
6,肖邦(百科知识,1985,3期)
7,现实苦难的表现与王国长存的讴歌――巴赫[受难乐]与亨德尔[弥赛亚]的社会内涵比较(人民音乐,1985,11-12期)
8,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音乐研究,1-2期)
9,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永恒魅力――为柴可夫斯基的百年忌辰而作(文艺报,1993,12期)
10,“浮瓶信息”引发的思索(人民音乐,1995,6期)
11,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人民音乐,1998,8期)
音乐教育类
1,美国专业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1期,英文版收入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编辑的艺术教育文献集)
2,学年学分制的制定、实施和几点认识(艺术教育,1987)
3,成就艺术大师要甘于清贫(大学生,1989,10期)
4,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中央音乐学院――写于院庆四十周年(人民音乐,1990,6期)
5,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期,收入[大学校长论教育]一书)
6,保持和发扬学院的优势和传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2期)
7,对培养音乐学专业研究生的认识和体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2期)
8,21世纪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展望(艺术教育,1996,3期)
其他类
1,心境·方法·学风(人民音乐,2000,6期)
2,相隔四十年的再度辉煌――记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人民音乐,2001,1期)
3, 贾培源《电影音乐美学概论》一书序言
4, 孙星群《音乐美学的始祖》一书序言
1983年任该院副院长,主管教学、科研工作;
1988年任院长,1992年卸任。
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曾多次参加国际范围的学术性活动:赴[[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性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活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兼任[[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以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
==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两个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主要贡献 ==
=== 学术成果 ===
'''音乐美学类'''
1,器乐创作中的艺术规律(人民音乐,1979,5期)<br><
2,[[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人民音乐,1980,11期)<br>
3,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评[[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研究,1981,4期,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三集》)<br>
4,怀念的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人民音乐,1982,3 期)<br>
5,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1982,4期)(2001年编入《中国电影音乐文集》出版)<br>
6,语义符号理论与现代音乐美学(音乐研究,1985,3期)<br>
7,罗曼·茵加尔顿现象学音乐美学评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1期<br>
8,关于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反思(人民音乐,1988,5期)<br>
9,历史与逻辑――音乐理论发展的两大基石(中国音乐年鉴,1986)<br>
1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有关音乐美学条目(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br>
11,释义学与现代音乐美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1期)<br>
12,作为音乐文化现象的流行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3期)<br>
13,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2期)收入《中国电影音乐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月出版)<br>
14,对一种社会学学派音乐哲学的考察――[[阿多诺]]《新音乐哲学》一书的解读与评论(中国音乐学,1994,1-2期)<br>
15,1991-1996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的回顾和展望(艺苑,1996,3期)<br>
16,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文艺研究,1996,4期)<br>
17,[[阿尔弗莱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1期)<br>
18,[[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音乐研究,1997,1-2期)<br>
19,[[苏姗·朗格]]艺术符号理论中的音乐哲学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期)<br>
20,1996-2000年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和学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音乐与表演,2001,1期)<br>
21,关于音乐的特性问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期;入编《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集》)
22,从[[海德格尔]]阐释凡·高的《农鞋》所想到的(人民音乐,2002年5期)
'''音乐史学类'''
1,[[贝多芬]]思想创作中的人道主义内涵(音乐论丛,1978,收入《贝多芬文集》)<br>
2,[[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音乐研究,1980,1期〕<br>
3,[[舒伯特]]歌曲的时代内容(音乐艺术,1981,3期)<br>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西方音乐条目(大百科出版社,1989)<br>
5,艰辛曲折的艺术道路――纪念[[席曼诺夫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人民音乐,1982,10期)<br>
6,肖邦(百科知识,1985,3期)<br>
7,现实苦难的表现与王国长存的讴歌――[[巴赫]][受难乐]与[[亨德尔]][弥赛亚]的社会内涵比较(人民音乐,1985,11-12期)<br>
8,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音乐研究,1-2期)<br>
9,[[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永恒魅力――为柴可夫斯基的百年忌辰而作(文艺报,1993,12期)<br>
10,“浮瓶信息”引发的思索(人民音乐,1995,6期)<br>
11,对西方音乐特征的历史透视和反思(人民音乐,1998,8期)
'''音乐教育类'''
1,美国专业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1期,英文版收入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编辑的艺术教育文献集)<br>
2,学年学分制的制定、实施和几点认识(艺术教育,1987)<br>
3,成就艺术大师要甘于清贫(大学生,1989,10期)<br>
4,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中央音乐学院――写于院庆四十周年(人民音乐,1990,6期)<br>
5,对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1期,收入[大学校长论教育]一书)<br>
6,保持和发扬学院的优势和传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2期)<br>
7,对培养音乐学专业研究生的认识和体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2期)<br>
8,21世纪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展望(艺术教育,1996,3期)
'''其他类'''
1,心境·方法·学风(人民音乐,2000,6期)<br>
2,相隔四十年的再度辉煌――记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人民音乐,2001,1期)<br>
3, [[贾培源]]《电影音乐美学概论》一书序言<br>
4, [[孙星群]]《音乐美学的始祖》一书序言<br>
5, [[宋瑾]]《走出慕比乌斯情结》一书序言<br>
6, [[姚亚平]]《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问题研究》一书序言<br>
7, [[邢维凯]]《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一书序言<br>
8,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一书序言<br>
9, [[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一书序言<br>
10, [[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一书序言<br>
12, [[徐孟东]]《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一书序言<br>
13,关于中国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想法(人民音乐,2002,11期)
'''书籍著作'''
1,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br>
2,音乐史论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br>
3,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br>
'''译著及主编'''
【译著】<br>
1, 论音乐的特殊性(卓菲娅·丽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br>
2, 音乐美学新稿(卓菲娅·丽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br>
【主编】<br>
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5, 宋瑾《走出慕比乌斯情结》一书序言6, 姚亚平《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问题研究》一书序言7, 邢维凯《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一书序言8,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一书序言9, 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一书序言10, 何乾三《音乐美学文稿》一书序言12, 徐孟东《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一书序言13,关于中国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几点想法(人民音乐,2002,11期)书籍著作1,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2,音乐史论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译著及主编【译著】1, 论音乐的特殊性(卓菲娅·丽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 音乐美学新稿(卓菲娅·丽萨,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获奖记录 编辑==由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br>1984年获波兰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颁发的“波兰文化贡献勋章”;198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br>1993年所在音乐美学教学集体获“全国高等院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br>1996年获杨雪兰音乐教育奖;<br>2001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专著《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中国音乐美学学会颁发的“优秀音乐美学著作奖”一等奖。<br>个人业绩入编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知识分子人名录》(第11版)、《国际传记辞典》(第24版)、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五千人名录》(第5版)、台湾绿与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音乐家传略》等。<br>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