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晋

移除 1,72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所属类别 [[ File: 魏晋.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D%8F%E6%99%8B&src=tab_www&correct=%E9%AD%8F%E6%99%8B&ancestor=list&cmsid=7b39798d994a1f8908a7477fdfd1b7f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d5ac81cd6fe584199b0acec337f5aa95&prevsn=0&currsn=130&ps=154&pc=60 原圖鏈接][https://dao.rushidao.qq.com/a/20140611/053869.htm 来自光发娱乐]]] 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 [[东晋]]、 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
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 [[ 侯景 ]] 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经济==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 [[ 曹植 ]] [[ 王粲 ]] [[ 刘桢 ]] [[ 阮籍 ]] [[ 陆机 ]] [[ 左思 ]] [[ 陶渊明 ]] [[ 谢灵运 ]] [[ 鲍照 ]] [[ 谢朓 ]] [[ 庾信 ]] ,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
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都城===
'''长安'''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 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 。313  313 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
'''洛阳'''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 。265  265 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邺'''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   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   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
==园林艺术==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参考资料 ==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10,4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