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宝树

增加 2,68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林宝树
| 图像 =
[[File:C20593b9c2ac70e6ac3ff3a0221a2cdc 67e9acf975ba4ab48af860a5934cb0af.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林宝树&src=tab_www&correct=林宝树&ancestor=list&cmsid=445ce39ba6b317c28e2230890c8f0b05&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95#id=c20593b9c2ac70e6ac3ff3a0221a2cdc&currsn=0&ps=34&pc=34 原圖鏈接]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EFURF7E0521TE7K.html 来自网易]]]
|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职业 =
| 知名于 = <br></br> </br> </br> </br>
}}
'''林宝树'''(1673--1734),字光阶,号梁峰,[[福建]]武平袁畲白泥田村(今武东乡袁畲村)人。23岁中秀才,26岁赴省城考中举人,不久后任命他为[[东北]]海城知县,未赴任。一生著作甚丰,有《梁峰诗文集》、《四书大全摘录》(又名《学庸摘抄》)及《一年使用杂字》等问世。其《灵洞山赋》和《募建陈大士书院序》两文被视作文苑精华,由《汀州府志》全文录载。
==生平事迹==
林宝树,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林宝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3岁入学黉宫,考中秀才。26岁生日那天,族中伯叔兄弟团聚他家,大家你一斗我五升自愿凑谷为他筹集盘缠赴省参加乡试,还将族祠蒸尝积谷全数捐助给他。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八月,林宝树赴省参加已卯科乡试,中了举人。同年,吏部授予他奉天海城知县(今辽宁省鞍山市南部)。由于父母年迈,海城离家万里,他辞官不赴(一说次年他携侄上任,在职三个月,便因看不惯官场黑暗愤而挂冠回乡)。
 
此后他长期在家赋闲,靠举子的微薄廪俸生活,潜心著述,隐山悟机氏在《梁峰公行略》中说他"晚年居家,手不释卷,深沉幽养,道味盎然,游优自得,然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家居时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经常为穷人诉讼提供免费文墨,为红白喜庆作司礼,为穷人抄写文契字据和计算往来账目,包写一年一度四乡八村的大字春联,等等。
 
林宝树病逝于1734年(雍正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
林宝树,字光阶,号梁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于武平袁畲白泥田村(今武东乡袁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失学,九岁开始跟随父母参加农业劳动。11岁那年春节,父亲请人写好一捆春联,让他去张贴。因为他目不识丁,竟把“六畜兴旺猪为首……”的对联错贴在父亲的房门口;又在牛栏门上贴上“夫妻和睦百年偕好,子孙成龙坐山镇海”的春联。惹得乡邻一阵哄笑,父亲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这件事给林宝树父子以很大刺激,决心读书习文摆脱愚昧。从此全家人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供林宝树入私塾读书。不久,遇上灾荒年景,为使他不致辍学,父亲忍痛把他的一弟一妹卖到江西去。
此后他长期在家赋闲,靠举子的微薄廪俸生活,潜心著述,隐山悟机氏在《梁峰公行略》中说他“晚年居家,手不释卷,深沉幽养,道味盎然,游优自得,然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家居时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经常为穷人诉讼提供免费文墨,为红白喜庆作司礼,为穷人抄写文契字据和计算往来账目,包写一年一度四乡八村的大字春联,等等。
==作品一览==
林宝树一生著作甚丰,有《梁峰诗文集》、《四书大全摘录》(又名《学庸摘抄》)及《一年使用杂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6f5320100g4fv.html 林宝树的《一年使用杂字文》],新浪网,(2009-11-16</ref>等问世。其《灵洞山赋》和《募建陈大士书院序》两文被视作文苑精华,由《汀州府志》全文录载。
林宝树一生著作甚丰,有《梁峰诗文集》、《四书大全摘录》(又名《学庸摘抄》)及《一年使用杂字》等问世。其《灵洞山赋》和《募建陈大士书院序》两文被视作文苑精华,由《汀州府志》全文录载。 林宝树著作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通俗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俗称《年初一》)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EFURF7E0521TE7K.html 客家 版“陶渊明”——林宝树和他的《年初一》],网易,2019-05-06</ref> 。他在几十年乡居生活中,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不识字的痛苦,而四书五经深奥艰涩,纵使读了几句,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应用,于是他决心进行“改子曰诗云之弊端,开乡俗文化之先河”的尝试,创作这部用客家方言写成、叙述客家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四千八百字,其中收进适合农村应用的单字近三千个。用白话韵文七言歌体写成,读来朗朗上口,易识易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使用价值。最早梓本刻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一再翻刻,流传于客家聚居的汀属八县,广东梅江流域和江西会昌、寻乌、安远诸县,历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清代及民国期间,家家户户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研究闽西客家民俗文化的一份极有价值的资料。至今仍有许多人能记忆背诵。<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linbaoshu.html 林宝树],博雅人物网,2017-12-19</ref>== 参考资料 ==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