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舒群

增加 20,463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舒群'''({{bd|1913年|9月20日|1989年|8月2日}})原名'''李书堂''',又名'''李旭东'''、'''李春阳'''、'''李村哲''',笔名'''舒群'''、'…”
'''舒群'''({{bd|1913年|9月20日|1989年|8月2日}})原名'''李书堂''',又名'''李旭东'''、'''李春阳'''、'''李村哲''',笔名'''舒群'''、'''黑人'''等等,[[满族]],祖籍[[山东省]][[青州府]],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ref name=zgzjw>[http://www.chinawriter.com.cn/xdzj/375.shtml 舒群 (1913.9.20—1989.8.2),中国作家网,于2015-03-18查阅]</ref><ref name=zgxww/><ref name=benxiwang/>

==生平==
===党的工作===
舒群生在阿城县。父亲是瓦工,家住在小土平房里。他家是汉随满[[镶黄旗]],[[清朝]]朝廷不给俸禄。<ref name=zhao/>7岁時(1920年)入阿城西营小学学习,1921年因家贫被逐出学校。后来随家迁至一面坡,1922年入珠河(今[[尚志市]])县立第二小学学习,1926年秋毕业。因家贫,小学前后仅念过三年半。1927年15岁时,考入哈尔滨一中,被编入[[俄语]]班。因交不起伙食费,仅读两个月就被取消学籍。一位[[俄国]]老师从中斡旋,他才重返哈尔滨一中。1928年,他被[[东省特别区]]教育厅的督学查出,又被取消学籍。1928年夏初,转入一面坡的东省特别区第六中学学习。<ref name=sina/>他曾结识一位在[[中东铁路]]子弟学校学习的[[朝鲜]]少年果里(后来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人物原型)。<ref name=zhao/>1929年,经朋友温少筠帮助,他又重返哈尔滨一中读完初三。毕业时,免学费的东北商船学校招生,但需具备高中一年的学历。有两位老师为他补课,还帮他搞到一张高中一年肄业证明。最终他被东北商船学校录取。东北商船学校是[[张作霖]]统治东三省时期于1927年夏创办。舒群是该校第二批学生,被编入驾驶丙班学习。学校教职员20多人。中共地下党员[[冯仲云]]曾从北平来此任教,发展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成立了中共哈尔滨江北区委。舒群在该校结识了上届同学傅天飞,是冯仲云当初发展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舒群在东北商船学校仅读半年便退学,1931年到航务局当俄语翻译。<ref name=zhao/><ref name=sina>[http://news.sina.com.cn/c/2009-11-08/053016572604s.shtml 舒群:从哈尔滨走遍全国,新浪,2009-11-08]</ref>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舒群一家从一面坡迁居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年迈的父亲在街头摆烟摊,难以维持生活,家人几乎沦为乞丐。舒群却自动辞掉了月薪60元的翻译工作,参加了曾任哈尔滨一中军事教官的[[车凌云]]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义勇军]]。1932年3月,加入[[第三国际]]中国组织,出任洮南情报站站长,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从事情报活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ref name=zgzjw/><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ifeng>[http://news.ifeng.com/a/20140622/40841582_0.shtml 闵露莹,黄金时代:萧红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ref>在任第三国际洮南情报站站长期间,他用笔名“黑人”发表了许多有爱国思想的诗歌、散文。1933年他还参加了[[金剑啸]]组织的“星星剧团”的演出。<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ifeng/>

在[[哈尔滨]]工作期间,舒群、[[萧军]]等人搭救了水灾中被困旅馆的[[萧红]]。舒群还将自己做情报工作的经费省下来,本来要给水灾后讨饭的母亲,但1933年秋却用来资助萧军、萧红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跋涉》。其间,有位舒群认识的中共地下党员从盘石抗日游击队来哈尔滨,交给舒群一本记载游击队生活的小本子,建议舒群写小说,舒群却将此人介绍给萧军、萧红,陪他们彻夜谈话。这受到中共地下党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赞赏。日后,萧军、萧红以此为素材,分别创作出《八月的乡村》、《[[生死场]]》。<ref name=zhao/>

===步入文坛===
1934年,舒群在哈尔滨因参加一次第三国际的特殊任务而暴露身份。随后于1934年3月被迫离开哈尔滨赴[[青岛]]。<ref name=zhao/><ref name=benxiwang/>1934年6月15日,萧军、萧红在朋友帮助下从哈尔滨逃到青岛,投奔先来数月的舒群。舒群带着新婚妻子在青岛大港码头迎接。翌日是[[端午节]],也是萧红的农历生日,舒群夫妇陪萧军、萧红在青岛四方公园游览,并拍摄四人合影。四人在[[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一路一号的二层小楼]]下部租了两间房子,一间由舒群夫妇居住,一间由萧军、萧红居住。舒群还推荐萧军到《青岛晨报》当副刊编辑。<ref name=benxiwang/>

1934年9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青岛党组织遭破坏,舒群在青岛被捕,关押在[[青岛欧人监狱|青岛监狱]]。在监狱期间,经同狱的中共地下党青岛市委书记鼓励,他写出了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描写一个失去家园的[[朝鲜]]少年在中国东北遭[[日本]]侵略者凌辱后反抗。后来这部作品发表在1936年5月《文学》6卷5号。这成为舒群的代表作,被誉为“[[国防文学]]”的代表作品。1935年春,舒群获释。<ref name=zhao/><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ifeng/>

1935年夏,舒群来到[[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巨泼莱斯路美华里的一个亭子间,與[[白薇]]作鄰。舒群原本想把《没有祖国的孩子》的书稿呈[[鲁迅]]审阅,但未实现。白薇见到这书稿后,转给[[左联]]的[[周扬]]出版。发表前,白薇让舒群署个笔名,建议用“抒怀”,但舒群不喜“怀”字,将“怀”改成“群”,自此以笔名“舒群”行世。《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后,[[周扬]]、[[周立波 (当代作家)|周立波]]都曾著文评述。舒群由此加入[[左联]],并恢复了中共党组织关系。<ref name=zgzjw/><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zhao>[http://www.zh61wx.com/zjzj/Class591/11732.html 赵郁秀,没有祖国的孩子 没有党籍的党员——忆念满族老作家舒群,儿童文学大本营,于2015-03-18查阅]</ref><ref name=wangbin/>

===抗战初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党组织将上海左翼文化人组成两队撤退。舒群起初随一队赴[[重庆]],后因工作需要,改为与二队周扬、[[艾思奇]]等人赴延安。1937年秋,途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时,又受[[林伯渠]]委派,与周立波以随军记者名义到[[山西]][[八路军]]总部工作,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在八路军总部,舒群曾给[[朱德]]总司令做过四个月临时秘书。<ref name=wangbin/><ref name=maoshu>[http://old.jfdaily.com/gb/jfxww/xlbk/jiefang/node3489/node3496/userobject1ai1425053.html 毛泽东与舒群,解放日报,2006-08-28]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65122/http://old.jfdaily.com/gb/jfxww/xlbk/jiefang/node3489/node3496/userobject1ai1425053.html |date=2015-04-02 }}</ref><ref name=zgzjw/><ref name=ifeng/>在抗日前线,舒群参加了[[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战斗,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一起进行战地采访。舒群写出了《写在太行线上》、《记史沫特莱》、《记[[贺子珍]]》等16篇作品,于1938年6月由上海出版为战地丛书第六册《西线随征记》。<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ifeng/>

1938年初春,舒群抵达[[延安]],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处,舒群结识了[[朱光 (官员)|朱光]]。朱光曾参与上海[[南国社]]活动,舒群曾在哈尔滨《晨报》工作,两人都是陈凝秋([[塞克]])的老友,于是一见如故。这天饭后,朱光领着舒群来到延安城内西北角凤凰山的[[毛泽东]]住处,舒群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ref name=maoshu/>

舒群并不是[[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但曾作为记者到西北战地服务团采访。<ref name=lihu/><ref name=zhao/>1938年2月,[[任弼时]]派舒群去[[武汉]]。<ref name=sina/>1938年,丁玲、舒群主编的文艺刊物《战地》在[[汉口]]出版,当时丁玲在西北而并不在武汉。<ref name=lihu>李华盛、胡光凡,《战地》不是以“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创办的,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ref><ref>[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30929/ctdsb2163830.html 图文:“布衣参事”陈勇收藏大量抗战书刊,楚天都市报,2013-09-29]{{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38年七八月间,舒群从武汉撤至[[桂林]]时,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委派,为驻七星岩的[[朝鲜义勇队]]做联络工作,并帮助朝鲜义勇队演出了[[金昌满]]编写的话剧《朝鲜的女儿》。<ref name=sina/>

===文艺座谈===
1940年6月14日,受中共党组织调派,舒群第二次到延安,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1年7月17日、18日、19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刊登[[周扬]]写的长篇文章《文学与生活漫谈》,其中说:“我不赞成作家把自己看得比别人特殊,那实在是很要不得的心理。”文中还不点名批评了一些在延安没写出作品的作家。1941年7月20日,由[[萧军]]发起,几位作家聚在一起漫谈,由萧军执笔写成《〈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萧军、舒群、[[艾青]]、[[罗烽]]、[[白朗 (作家)|白朗]]依次署名。文章送《解放日报》,但《解放日报》拒绝刊登并退回。萧军跑到毛泽东处发脾气,并表示若解决不了,他就离开延安回[[重庆]]帮[[胡风]]编《七月》。8月11日傍晚,毛泽东探访“文抗”作家们居住的“后沟”,恰巧舒群、罗烽、白朗都到鲁艺去了,仅见到萧军、艾青两人。毛泽东在归途中遇到舒群、罗烽等人上山,便聊了几句匆匆分手。8月12日晨,毛泽东派通讯员给萧军送去一封信。当天,五位作家,以及萧军夫人王德芬,艾青夫人韦嫈,共七人来到杨家岭前沟的毛泽东窑洞,与毛泽东叙谈。此后在延安期间,舒群曾与毛泽东见面叙谈过数十次。<ref name=maoshu/>

1942年4月1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凯丰]]代理部长)批准,舒群接替丁玲任《解放日报》四版(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副刊)主编。工作直接受毛泽东指导。舒群多次随社长[[博古]]等人到枣园的毛泽东住处。<ref name=maoshu/><ref name=sina/>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毛泽东多次同舒群交流文艺界情况,委托舒群搜集各方面意见,并通过舒群召集艺术家到毛泽东住处谈话。1942年4月27日,受毛泽东委托,舒群与周扬等人草拟了一份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员名单。1942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延安文艺座谈会,舒群作为正式代表与会。1943年10月19日,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ref name=gmw>[http://news.gmw.cn/2013-10/20/content_9227002.htm 与舒群先生结缘,光明网,2013-10-20]</ref>

1943年春,舒群参加了[[南泥湾]]开荒[[大生产运动]]。<ref name=ifeng/>1943年在[[延安整风]]期间,舒群也被列为审查对象,停止工作,隔离审查。1944年,审查结束,舒群恢复工作,被调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ref name=wangbin/>

===蒙冤下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派舒群组建了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为骨干的“挺进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东北文艺工作团),由舒群任队长,率队到东北接管并组建重要的文教单位及部门。他们先到沈阳,1946年转到本溪。1946年,舒群出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还领导接收并创建了人民中国的首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后领导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人民中国的首部故事片《桥》。1947年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文委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为[[凯丰]],1948年底由[[李作然]]接任。)<ref name=zgzjw/><ref name=benxiwang/>

1949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闭幕,舒群当选为[[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舒群担任东北文联副主席,以作家身份到[[抗美援朝]]战场,写出许多通讯、报告文学、散文。<ref name=benxiwang/>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他一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6师转战,师长是[[汪洋 (将军)|汪洋]]。舒群准备以汪洋为原型,写长篇小说《第三战役》。因病回国后,1951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这时,他作为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秘书长,负责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日常工作。<ref name=zgzjw/><ref name=wangbin/>

1953年,按照组织安排,到[[鞍钢]]深入生活,挂职兼任[[鞍山]]大型轧钢厂工地党委副书记。不久,中共中央东北局把他调回沈阳,参加东北文艺工作者的总结工作,他与领导意见相左。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发生,[[肃反运动]]开始。<ref name=wangbin/>同年,[[中国作家协会]]批判了“[[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联系批了“舒、[[罗烽|罗]]、[[白朗 (作家)|白]]反党小集团”,舒群被打成“舒、罗、白反党小集团”成员。<ref name=benxiwang/>1956年,舒群到[[辽宁]][[本溪]]。因舒群、罗烽、白朗相继提出申诉,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总支发出《关于一九五五年肃反运动中批判舒群、罗烽、白朗三同志某些思想问题的处理情况的通知》,作出了“舒、罗、白不是反党集团”的决定。<ref name=wangbin>[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1-02/187139.html 王彬,独守千秋纸上尘——舒群先生在本溪,2014-01-02]</ref><ref name=zhao/>

1958年,舒群下放到本溪,被安排到本溪钢铁公司第二炼铁厂担任党委副书记,1959年调到本溪合金厂任副厂长。1958年,中国作家协会整风领导小组开除了舒群的中国共产党党籍,罪名是“反党分子”,行政级别由文艺二级直降十四级。他从1954年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一代人》于1958年1月在上海《收获》杂志1958年第1期发表。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这一代人》时,被告知停止出版,因为舒群戴有“反党分子”的帽子。<ref name=benxiwang>[http://www.ibenxi.com/article-4661-1.html 舒群 大写的人民作家,本溪网,2014-04-08]</ref><ref name=zhao/>舒群、月影、夏青创作的评剧《摆箭会》参加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演出,获编、导、演一等奖。

下放本溪后,经过数月努力,舒群于1959年完成了中共本溪市委交给他的撰写修订《本溪县志》的任务,还率本溪的几名青年作家撰写本溪合金厂厂史。这些青年作家都成了他的学生。1961年到1964年,舒群在本溪不少场合向许多业余作者谈创作体会及写作经验。<ref name=benxiwang/>在此期间,舒群不断申诉,1962年被第二次平反。1963年又被取消平反,理由是舒群的“翻案”是为[[丁玲]]的“翻案”充当急先锋。<ref name=wangbin/>

1964年,舒群曾受赞誉的短篇小说《在厂史以外》(《人民文学》1962年第9期发表)被批为“反党”的作品。于是,他过去辅导业余作者时谈写作经验,都被说成是腐蚀青年作家。《文艺报》发表集体署名文章《资产阶级阴暗心理的自我暴露》,不点名批判舒群小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6年本溪市文化局根据中共本溪市委部署,以“文化革命委员会”名义在市人委广场召开五万人参加的批判舒群、夏青大会。此后几年,舒群多次被抄家,在批斗多次遭到殴打,造成严重伤害。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1967年舒群被定为本溪市合金厂的专政对象,每天打扫厕所。<ref name=benxiwang/>

1970年,舒群与夫人夏青以及三个孩子被遣送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公社蔡娥堡大队四小队落户当农民。<ref name=wangbin/><ref name=benxiwang/>由于成日在生产队劳动,舒群无法开展文学创作,只好抽空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在桓仁农村劳动改造的五年内,他撰写《毛主席的故事》,整理《中国杂技史料》,他还鼓励当地青年农民多读书。1975年,舒群家迁居牛心台。当时在本钢焦化厂工作的梁志龙(后来出任本溪博物馆馆长)找到他家,拜他为师,后来成为他的忘年交。舒群还撰写了《中国话本书目》初稿。<ref name=benxiwang/>

他的作品遭到厄运。《第三战役》在文化大革命中原稿被抄走而失踪,未能出版。《这一代人》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但印量很少,直到1982年编《舒群文集》时才再版。<ref name=zgzjw/>

===重回北京===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舒群获第三次平反也是彻底平反,任本溪市文联副主席。1979年,全家返回北京定居。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大型文学期刊《中国》主编。他是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舒群回北京定居后,还曾多次回本溪探访。回到北京后的十年,舒群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写作,他从不参加社会活动,仅参加老作家支部的民主生活会。<ref name=benxiwang/><ref name=zhao/><ref name=sina/>

舒群创作的《少年Chen女》获得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舒群还写出系列纪实小说集《[[毛泽东]]故事》,这些故事30年前就已动笔,经过长期修改终于完成。他还研究中国古代的话本,搜集了许多资料,以编纂《中国话本书目》,但生前未能出版。<ref name=zgzjw/><ref name=benxiwang/>

1988年6月16日,舒群突发脑血栓,住进[[北京协和医院]]。1989年8月2日,舒群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76岁。<ref name=zgzjw/>1990年8月6日,舒群的部分骨灰从家里送到[[福田公墓]]安葬。<ref>刘毅峰,悲思绵长祭英灵——纪念满族作家舒群辞世一周年,民族文学1990年10期</ref>

2013年9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舒群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会议并致辞。<ref name=zgxww>[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9-20/5302964.shtml 中国作协在京举办舒群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中国新闻网,2013-09-20]</ref>

==著作==
*没有祖国的孩子(短篇小说集),生活书店,1936年
*老兵(中篇小说),良友书局,1936年
*秘密的故事(中篇小说),文生,1940年
*崔毅(短篇小说集),东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
*我的女教师(短篇小说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54年
*第三战役(长篇小说)
*这一代人(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62年
*舒群文集(1—4),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1984年
*舒群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毛泽东故事(短篇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ref name=zgzjw/>
*乡曲(长篇小说)
*中国话本书目,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

==家庭==
*妻:夏青<ref name=benxiwang/>
*子:李霄明<ref name=gmw/>

==参考文献==
{{reflist}}

==延伸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舒群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史建国,舒群年谱,作家出版社,2013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
{{DEFAULTSORT:Li李}}
[[Category:李姓]]
[[Category:青州人]]
[[Category:哈尔滨人]]
[[Category:满族人]]
[[Category:中华民国作家]]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
[[Category: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Category: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Category: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Category:葬于北京市福田公墓]]
1,2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