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梨园戏

增加 1,0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发源;泉州
荣誉;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发展历史==
 
[[File:梨园戏1.jpg|thumb|400px|有框|左|梨园戏图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 [[ 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 梨园戏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从现存的各种剧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灏》、《郑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与明刊的《绨袍》、《青袍》、《绣襦》诸传奇,情节大不相同。《岳霖》一剧,是按岳珂为晋江人的外甥(刘锜墓在安溪)而创编的,为全国戏文所仅见。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净、末、外、丑为行当"四大柱",并不以生、旦为主,具有唐戏弄和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和诙谐情笑的特点。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门]等古乐曲。其他剧目只有[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几十支常见曲牌反复出现,且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其古朴原始,尚存宋元南戏的风貌。
"上路"的《赵真女》、《王魁》、《刘文龙》、《朱文》、《王十朋》、《朱买臣》等,都是"宋元旧编"的古剧,与明刊《琵琶》、《焚香》、《菱花》、《荆钗》、《渔樵》诸记,绝不相同,为全国所仅见;《朱文》更为海内孤本。其题材以已婚男、女悲欢离合的家庭剧为多,异于"下南"之侧重忠奸斗争和公案戏。   表演行当以生、大旦、净、丑为" [[ 四大柱]]"。音乐唱腔同是南音,曲牌处理以刚劲、淳朴、哀怨为主,别具风格,也较"下南"丰富。《蔡伯喈·弥陀寺》的[摩诃兜勒],是古乐曲的遗存。而此剧尚具南戏"实首之"的《赵贞女》的原型特点。虽仅止于"认真容",要"一齐去拜墓",而无"雷殛"的后文,但可看出《琵琶记》是据其祖本改为"全忠全孝"的。
"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其《董永》独以"摘花"产生人物纠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儿"作喜剧性结束。所有题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恋情,以小生小旦为主,故其行当"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与"大梨园"不同。音乐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剧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丰富多彩。
[[File:梨园戏2.jpg|thumb|400px|有框|右| 梨园戏图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而以"小梨园"的《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 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
从三者艺术内涵考知:"上路"一词本指宋之"两浙路",可知系来自温州班,经地方化的易语改调而成。它与"小梨园"家班同是外来戏曲,经历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处农村,与"下南"亦农亦艺者共处,而完成其风俗与方言的改造,壮大了地域声腔,元末明初融会为一体,进入大发展时期。"下南"有《刘永》、《周德武》;"上路"有《苏英》等新创剧目。而以"小梨园"的《陈三五娘》一剧,标志着梨园戏发展的艺术高峰。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建阳麻沙的《荔镜记》,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记》的重刊本,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现尚藏刊于清光绪十年的《荔枝记》,潮州则有刊于明万历年间的东月李氏《乡谈荔枝记》。"泉腔"在声腔上已吸取潮调;《朱弁》一剧把一支[弋阳腔]融入[举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滚门;"下南"《郑元和》的[鹅毛雪]一曲,则吸取自[昆北]。   当明代四大声腔盛行之际,梨园戏在闽南语系地区,随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为独立声腔,并融化外来唱腔艺术养料而发展壮大,从而鼎盛于清代。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县志·礼俗》载:"昔人演戏,只在神庙,虽不过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绪后,始专雇江西班及石码戏。"闽南在清光绪前,只有梨园戏三流派独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戏兴起,其后台湾歌仔戏传入,梨园戏以严格的师承,继世相传,因固步自封而趋式微,濒于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怀戏曲艺术,把流散民间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园戏名老艺人,罗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晋江县成立大梨园实验剧团,由小梨园名师蔡尤本口传身教《陈三五娘》。翌年,改属省级建制,定名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大力抢救、记录三流派的传统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先恢复传统原貌,再进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剧种焕发青春。
梨园戏梨园戏
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陈三五娘》、《郭华》、《高文举》、《朱文太平钱》等,并在各级会演中获奖。其中《陈三五娘》、《郭华》被拍成电影,《朱文太平钱》被誉为"海内孤本",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一剧获一等奖。1996年1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梨园戏2.jpg1.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File:梨园戏7.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File:梨园戏9.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gallery>
 
==濒危状态==
 
梨园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但目前承载这一古老剧种的只有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上世纪60年代曾有过晋江小梨园和南安大梨园,但因各种原因,最终都难以存活下来。如今流散在民间的梨园戏老艺人已经是凤毛麟角,能够传授梨园戏艺术的老艺人更难以寻觅。 [[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已面临人亡艺绝、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
 
自1953年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50多年来,能够演出传统剧目的梨园戏演员逐渐在减少,比起当年大约减少百分之五十,艺术上的流失更是令人担忧。
 
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强力保护,再过50年,梨园戏这一国家瑰宝将无形消亡。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梨园戏实验剧团以办训练班和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演员,先后举办了10届的训练班,招收百余名学员,使梨园戏的薪火传承有了保障,但目前能够留下来的只有几十人,其中还包括部分退休人员。亡羊补牢,但愿不要重蹈晋江、南安二个县级剧团的覆辙。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梨园戏8.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File:梨园戏6.jpg1.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File:梨园戏6444.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梨园戏]
</gallery>
濒危状态==参考资料==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梨园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但目前承载这一古老剧种的只有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上世纪60年代曾有过晋江小梨园和南安大梨园,但因各种原因,最终都难以存活下来。如今流散在民间的梨园戏老艺人已经是凤毛麟角,能够传授梨园戏艺术的老艺人更难以寻觅。 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已面临人亡艺绝、后继乏人的严重状况。自1953年梨园戏实验剧团成立50多年来,能够演出传统剧目的梨园戏演员逐渐在减少,比起当年大约减少百分之五十,艺术上的流失更是令人担忧。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强力保护,再过50年,梨园戏这一国家瑰宝将无形消亡。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梨园戏实验剧团以办训练班和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新一代演员,先后举办了10届的训练班,招收百余名学员,使梨园戏的薪火传承有了保障,但目前能够留下来的只有几十人,其中还包括部分退休人员。亡羊补牢,但愿不要重蹈晋江、南安二个县级剧团的覆辙。{{Reflist}}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