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11
次編輯
變更
华语流行音乐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华语流行音乐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
[[File:华语流行音乐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 原图链接]华语流行音乐]]
{{Infobox music genre
|name=华语流行音乐
|color=black
|bgcolor=#87CEEB
|stylistic_origins=[[中国音乐]]、[[嘻哈音乐|嘻哈]]、[[流行音乐|流行]]、[[中国摇滚乐|摇滚]]、[[民俗音乐|民俗]]
|cultural_origins=1920年代([[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大陆]])
|instruments=[[人声]]、[[钢琴]]、[[小提琴]]、[[吉他]]、[[鼓]]、[[合成器]]
|popularity=199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
|subgenrelist=
|derivatives=
|subgenres=
|fusiongenres=
|regional_scenes=
|other_topics=[[粤语流行音乐]]{{.w}}[[台语流行音乐]]{{.w}}[[客语流行音乐]]{{.w}}[[日本流行音乐]]{{.w}}[[韩国流行音乐]]{{.w}}[[中国摇滚乐]]
}}
'''华语流行音乐'''({{lang-en|'''Mandarin popular music'''}}、简称'''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官话|汉语官话]](或特指[[现代标准汉语]]{{notetag|中国大陆一般称作「[[普通话]]」、台湾一般称作「[[中华民国国语|国语]]」、新马地区一般称作「[[华语]]」。}})演唱的[[流行音乐]]<ref>{{cite web|url=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title=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author=Tony Mitchell|work=Local Nois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3181700/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archivedate=2012-08-03}}</ref>,为[[中文流行音乐]]的子类别之一,也是以中文为载体的流行音乐中第一个成形的子类别。其起源于二十世纪的[[上海]],之后[[北京]]、[[香港]]和[[台北]]也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产业的重要中心<ref>{{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uk/books?id=iKolvnUOHegC&pg=PA1|title=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publisher=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year=2009|isbn=978-0824834227|page=1|author=Marc L. Moskowitz}}</ref>。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
==历史==
=== 发源 ===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中路|西藏路]]的。<ref name="Jones">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ref>[[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File:李锦晖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efc1e178a82b901e410a470708da9773912ef30 原图链接]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1920年代:时代曲的产生===
19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ref name="Shoesmith">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ref>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ref name="Kakisensi">Kakisensi web. "[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Kakiseni artic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0040139/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date=2007-06-10 }}."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ref>而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曾在上海同黎锦晖一起工作,他们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使对方熟习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中。[[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个中国流行音乐团体,后于1931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ref name="Kakisensi" />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佔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与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取得政权,开始在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项政策便是将流行音乐宣佈为[[色情]]<ref name="Broughton">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ref>,至此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被严厉压制,只容许[[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革命音乐,严重打击中国音乐发展。
[[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后因[[邵氏]]、[[电懋]]影业竞争,歌舞片盛行,幕后代唱演歌双栖成为常态,代表者为[[葛兰]]、[[叶枫]]、[[凌波]]、[[潘秀琼]]等人。
1949年后,由于[[国民政府]]同带不少社会精英迁往台湾,[[台北]]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担任主持人的[[群星会]]在台北[[台视]]开播开启了黑白电视歌唱节目时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会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创造的男女对唱的表演型态风靡一时,[[张琪]]、[[谢雷]]、[[孔兰薰]]、[[青山]]、[[吴静娴]]、[[美黛]]、[[赵晓君]]、[[姚苏蓉]]、[[紫薇 (歌手)]]、[[余天]]、[[陈兰丽]]、[[杨小萍]]、[[尤雅]]、[[陈盈洁]]、[[杨燕]]皆是其座上宾,[[邓丽君]]因演唱台视[[晶晶]]连续剧主题曲,15岁初出道时首次参加群星会,成为该节目年纪最小的来宾。群星会的影响力遍及东南亚成为此世代的共同记忆。
随著[[电视]]在[[大中华地区]]等地的普及,流行音乐工业也借助其获得了新的成长。[[电视剧]]继[[电影]]之后,与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中文流行音乐形成相互扶持的关係。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也在[[广播电台]]之后又增加了[[电视]]这一新媒体。[[录音机]](收录机)与[[磁带]](卡式录音带)的流行使[[留声机]]及[[唱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流行音乐工业也随之迈向了新阶段。
[[File:邓丽君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8ea15ce36d3d539b56d6e803987e950352ab024 原图链接]邓丽君]]
===1970-1980年代:工业的成长与新市场的形成===
整个七八十年代,[[台北]]保持并发展了其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随著青春校园电影及[[琼瑶]]「[[三厅电影]]」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国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当中[[刘家昌]]的创作班底独领风骚,刘更凭藉培育或引荐多位日后叱吒七八十年代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不争的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教父。其时,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远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 而[[邓丽君]]的歌声亦传至中国大陆。在当时高度政治敏感下,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国大陆政府视爲([[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ref>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2.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引起了当时「白天聼[[邓小平|老邓]],晚上聼[[邓丽君|小邓]]」的说法。<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邓丽君与国安局]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09001124/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date=2008-06-09 }}</ref><ref name="Reed">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ref>
在七十年代末,随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华语流行音乐乘此良机,重新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ref>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ref>1980年代,[[录音机]](收录机)及电视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如虎添翼。
1965年,[[陶晓清]]开始在中广主持《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介绍当时西洋流行音乐。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1979年,中美断交,台湾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音乐文化之中,「旧上海」式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
1975年,[[陶晓清]]在中广开闢了《热门音乐》节目,其中另闢一个「中西民歌」时段,介绍由青年学子自行创作的歌谣。这些实验性的歌曲,得到了听众的迴响喜爱。75年,[[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拉开了民歌运动的序幕。
1976年在[[李双泽]]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为风潮,歌谣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陶晓清]]以电台广播人的身份,联合了广播界与艺文界人士,召开「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包含了[[胡德夫]]、[[杨弦]]、[[杨祖珺]]、[[吴楚楚]]等民歌运动健将。陶晓清并策划了「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与《我们的歌》专辑出版。[[陶晓清]]参与其中的民歌运动,逐渐成为1970年代中期后,台湾流行音乐界的发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台湾一方面从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潘越云]]、[[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 ]]、[[陈明韶]]、[[王梦麟]]、[[赵树海]]、[[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苏来]]、[[靳铁章]] 、[[梁弘志]]等人开始投入乐坛,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乐乐团(BAND)起家的音乐人,也开始回归国语唱片参与製作及演唱如[[黄莺莺]]、[[苏芮]]、[[罗大佑]]、[[谭健常]]、[[陈志远]]等人,彼此激发火花乐坛风格更趋多元成熟。
八十年代起,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民歌亦进入成熟与商业化时期,西洋音乐乐团起家的人成为主流,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製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两家为[[吴楚楚]]与[[彭国华]]创办的[[飞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 ,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人)与[[段锺沂]]、段锺潭兄弟创办的[[滚石唱片]](知名歌手[[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人),两家的良性商业竞争扩展了唱片市场,创作力道丰沛多元,也让单张唱片销量最终突破百万门槛成为产值高昂的唱片工业。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台湾[[华视]]开播[[张小燕 (台湾)]]主持的综益节目[[综艺100]],其中与[[民生报]]联办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脍炙人口,以唱片销售量定榜单,每週公布当週排行榜,每季结算当季累计最畅销专辑前十名,成为流行音乐指标。
1989至1998年台湾[[华视]]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龙虎榜]],则继续与[[民生报]]及[[台湾区唱片工业同业公会]]、[[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合作,民众明信片票选与销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统计出每週最佳专辑与最佳歌曲,[[民生报]]每日刊登票选表格。每週由报榜主持人公布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举行十大票选偶像艺人与销售量的颁奖典礼。
公正的排行榜节目普及人心,成为老将展实力,新人曝光发热的极佳管道,亦促成台湾唱片市场蓬勃发展。
[[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ref name="Lo">Lotayu.org. "[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Lotayu.o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4043036/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date=2009-02-24 }}." ''历史报道 : 《明天会更好》幕后.'' Retrieved on [[2009-01-06]].</ref> 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ref name="ch1">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3.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 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ref name="Lo" /><ref name="ch1" />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1987年[[费翔]]通过演唱台湾经典流行歌曲红遍[[中国大陆]],同年[[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也风靡两岸。1987年以《[[一场游戏一场梦]]》出道的[[王杰]],以结合浪子的形象席捲歌坛,是台湾歌手赴[[港]]最成功的一位。
八十年代台湾的流行音乐天后[[邓丽君]]、[[凤飞飞]]、[[黄莺莺]]、[[苏芮]]是融合其中杰出者,[[邓丽君]]她的音乐风格上接上海时代曲下启台湾流行乐,不仅是华语流行音乐巨星,也在日语流行音乐、台语流行音乐、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凤飞飞]]以独到表演方式横贯华语与台语流行音乐,拉近流行音乐与土地及生活的距离,从乐团与美军俱乐部起家的[[黄莺莺]]与[[苏芮]]中英双声带红遍海内外,则是将西洋乐风带入华语流行音乐的指标性人物,[[黄莺莺]]专注在唱片製作演绎,以其独到的品味与唱腔,不断与新秀合作翻新音乐风格,唱片卖座创作者也受到乐坛注目,为华语流行音乐注入新血,[[苏芮]]打破乐坛温柔女声惯例,将西洋音乐中的灵魂撼动揉入国语音乐中,影响力跨出台湾深入中国大陆,以上四位皆获得台湾[[金曲奖]]终身[[特别贡献奖]]。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成立台湾分公司抢攻华语音乐市场,台湾乐坛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华语音乐圈。
[[File:张学友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张学友/141598/0/f9dcd100baa1cd1141fdcfb0b312c8fcc2ce2dd2?fr=lemma&ct=single#aid=0&pic=f9dcd100baa1cd1141fdcfb0b312c8fcc2ce2dd2 原图链接]张学友]]
===1990年代:大融合===
进入1990年代后,随著冷战的结束以及新科技的发展,包括[[两岸三地]]的[[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联係都日益紧密。这不仅促进了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对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学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之称的香港「[[香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席捲华人地区,重新定义了偶像含义,成为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中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张学友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 (张学友专辑)|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他的粤语唱片亦开始在华语地区所流行,包括台湾、[[新加坡|新]][[马来西亚|马]]和中国大陆,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
张学友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销量最高的华语流行乐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销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欧美乐坛的瞩目,令华语音乐开始走向国际,<ref>{{Cite news|title=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Pop|url=https://www.nytimes.com/1995/10/10/arts/music-review-so-sweet-so-smooth-such-a-king-of-canto-pop.html|newspaper=The New York Times|date=1995-10-10|accessdate=2019-07-08|issn=0362-4331|language=en-US|first=Neil|last=Strauss}}</ref>亦有欧美著名乐队将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并获得成功。张学友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歌神」。
[[File:王菲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王菲/11029/0/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fr=lemma&ct=single#aid=0&pic=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 原图链接]王菲]]
1990年代的华语流行乐坛以中国歌手[[王菲]](早期于香港发展)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专辑概念完整性一致且具有高水准,在[[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93-2005》一书中,王菲个人以六张华语专辑入选且名列前茅<ref>[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2/show1282091c25p1.html]</ref><ref>[http://myfayevourit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00610]</ref><ref>{{Cite web|title=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王菲入围六张专辑详尽乐评)|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47818/|accessdate=2019-07-08|work=www.douban.com}}</ref>,数量更为男女歌手之冠,其成就可见一斑。此外,王菲多张唱片均有百万销量佳绩。截至2000年3月,20张粤语专辑合计台湾、日本与香港有据可考的销量达970万张,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粤语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ref>{{Cite web|title=Arts and Media/Pop Stars/Canto-Pop Female|url=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ccessdate=2019-07-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323175527/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rchivedate=2005-03-23}}</ref>。
台湾女歌手方面则以[[张惠妹]]为代表人物。张惠妹以《姊妹》专辑出道,至今已累计5500馀万张唱片销量和270馀场个人售票演唱会,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张惠妹曾获1998年告示牌获得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以及2004年第2届世界和平音乐奖等多个音乐奖项,且为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入围及获奖纪录保持人,是1990年代后期至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天后及指标人物之一。
1990年代初,[[中国大陆]]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在[[广东]]兴起。[[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时期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经香港、澳门输入中国大陆的门户,受流行音乐熏陶多年,又是多个[[经济特区]]的所在地,现代工商业发达。由于流行音乐企业及优秀词曲作家、歌手荟萃,该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及粤语流行音乐中心。该地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融合台湾流行音乐的风格,并结合了地方特色,发展出华语流行音乐,一时风靡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话因没有地方性基础,而作为粤语基地的广东却始终没有自我发展出粤语歌曲,音乐人才外流,最终没有新人加入,广东流行音乐最终式微。踏入2000年后,华语创作者开始北移,[[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大获成功,而后引起[[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电总局]]联合打压,[[北京市|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重要的音乐製作机构荟萃此地。
=== 200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与流行音乐 ===
[[File:周杰伦01.jpg|缩略图|thumb|right|180px|[https://baike.baidu.com/pic/周杰伦/129156/1/38dbb6fd5266d0167927ca029b2bd40735fa35d9?fr=lemma&ct=single 原图链接]台湾歌手周杰伦在十年中几乎尝试了所有种类的华语流行音乐]]
受到网路科技,P2P、MP3等新技术下载的影响,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工业在2000年代既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面临著极大的挑战。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迁也影响了各地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根据统计,2006年后,台湾流行音乐总体国内产值已遽减为每年平均不到50亿元,遂相关从业人员纷纷前往中国寻觅新的商机。<ref>[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0/7/4/10100740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07404 中时:从麦可杰克逊猝逝看台湾流行音乐未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04142547/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0/7/4/10100740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07404|date=2009-07-04}}</ref>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台湾歌手包括[[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罗志祥]]、[[蔡依林]]、[[萧亚轩]]、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等新兴天后、天王崛起,马来西亚及新加玻歌手亦选择来台湾出道及发展如:[[孙燕姿]]、[[林俊杰]]、[[梁静茹]]亦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无论在奖项和销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团体包含[[S.H.E]]、[[苏打绿]]、[[五月天]]等此时为台湾音乐蓬勃发展时期,其影响力遍及大中华地区。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剧]]的製作使华语流行音乐借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虽然有助于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梅开二度,但也引发了不同的意见。
[[File:陈奕迅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陈奕迅/128029/0/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fr=lemma&ct=single#aid=0&pic=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 原图链接]陈奕迅]]
至于香港方面,在大中华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陈奕迅]],其中陈奕迅更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然而,21世纪网路数位化革命时代的到来却让全球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受到了很大的衝击。因爲[[盗版]]猖獗,华语流行音乐可以轻易从网络下载,CD销量也因此大大锐减,很难恢复到1980、1990代华语流行音乐唱片大卖的光景。在华语流行音乐进入了21世纪电脑数位的时代,为力求日久不衰。台湾音乐人大多改换以开多场[[演唱会]]的方式来赚取[[收入]],改变了以往以发行[[CD]]赚取利润的方式。现今的音乐人都借由网络来行销音乐,开展了华语流行音乐网络化的新时代,除了将音乐製作得更好,演唱会也是考验歌手[[音乐会|Live]]现场演唱的实力。
== 特点 ==
=== 曲调 ===
=== 乐器及设置 ===
二十年代时代歌曲萌芽时期,演奏乐队往往以国乐乐器为主,辅以西洋提琴增润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乐器渐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乐演奏传统中式旋律。如今的乐器配置则更爲西方化,吸收了诸如[[节奏布鲁斯]]、[[嘻哈音乐|嘻哈音乐]]等的许多配乐特点。少数华语音乐人如[[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人已经尝试过将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列表|中国乐器]]同西方影响相结合。
=== 歌词 ===
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最早是从民间小曲及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早期的作词家如[[范烟桥]]、[[陈蝶衣]]等均深通韵律,上承中国古诗的遗风,歌词雅俗共赏,俗而不淫。当今作词家则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歌词更加直白,有的还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创作也呈现五光十色。
==行业==
=== 厂牌 ===
华语流行音乐音乐厂牌包括独立厂牌[[杰威尔音乐]]、[[福茂唱片]]、[[相信音乐]]、[[华研国际音乐]]和主流厂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乐娱乐|索尼音乐]]、[[环球唱片|环球音乐]]、[[华纳音乐集团|华纳音乐]]。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厂牌例如[[天娱传媒|天娱传媒]]、[[华谊兄弟|华谊兄弟]]、[[太合麦田|太合麦田]]、[[少城时代|少城时代]]也已经出现。
* 历史厂牌
** 上海:[[EMI|百代唱片]]、[[长城制片公司|长城唱片]]、[[新月唱片]]、[[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大中华唱片]]
** 香港:[[EMI|百代唱片]]、[[飞利浦|飞利浦唱片]]、[[鑽石唱片 (唱片公司)|鑽石唱片]]、[[宝丽金]]、[[Polydor]]
* 当代厂牌
** 中国大陆:[[天娱传媒|天娱传媒]]、[[华谊兄弟|华谊兄弟]]、[[太合麦田|太合麦田]]、[[少城时代|少城时代]]、[[天浩盛世]]、[[乐华娱乐|乐华娱乐]]
** 香港:[[寰亚唱片]]、[[英皇娱乐]]、[[东亚唱片]]、[[华星娱乐]]、[[太阳娱乐]]
** 台湾:[[滚石唱片]]、[[飞碟唱片]]、[[华研国际音乐]]、[[福茂唱片]]、[[爱贝克思集团|爱贝克思]]、[[金牌大风]]、[[阿尔发唱片]]
** 新加坡:[[海蝶音乐]]、[[海峡唱片]]
** 马来西亚:[[海蝶音乐#海螺音乐|海螺音乐]]
[[File:全球华语排行榜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3189656/0/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fr=lemma&ct=single#aid=0&pic=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 原图链接]全球华语排行榜]]
=== 排行榜 ===
[[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是一个由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新加坡、台北和吉隆坡的七家电台于2001年联合成立的一个音乐排行榜。
==著名歌手==
{{main|台湾歌手列表|香港歌手列表}}
===男歌手===
{{div col|7}}
* [[周杰伦]]
* [[王力宏]]
* [[罗大佑]]
* [[林俊杰]]
* [[林育羣]]
* [[舞炯恩]]
* [[王杰]]
* [[姜育恆]]
* [[童安格]]
* [[周治平]]
* [[阿杜]]
* [[许嵩]]
* [[黎明]]
* [[郭富城]]
* [[郑中基]]
* [[许志安]]
* [[陈晓东]]
* [[陈彦允]]
* [[陈势安]]
* [[陈奕迅]]
* [[苏永康]]
* [[杜德伟]]
* [[陈昇]]
* [[周定纬]]
* [[李玉玺]]
* [[巫启贤]]
* [[炎亚纶]]
* [[阿牛]]
* [[柯有伦]]
* [[苏有朋]]
* [[孙协志]]
* [[孙耀威]]
* [[黄鸿升]]
* [[苏醒]]
* [[阿穆隆]]
* [[刘德华]]
* [[杨宗纬]]
* [[胡彦斌]]
* [[倪安东]]
* [[毕书尽]]
* [[陈楚生]]
* [[张震岳]]
* [[张雨生]]
* [[陈坤]]
* [[毛宁]]
* [[孙楠]]
* [[罗中旭]]
* [[孙自佑]]
* [[齐秦]]
* [[陶喆]]
* [[张卫健]]
* [[蔡旻佑]]
* [[费玉清]]
* [[曹格]]
* [[韩庚]]
* [[庾澄庆]]
* [[谢和弦]]
* [[华晨宇|华晨宇]]
* [[黄晓明]]
* [[胡夏]]
* [[张学友]]
* [[张杰 (中国大陆歌手)|张杰]]
* [[萧敬腾]]
* [[张信哲]]
* [[言承旭]]
* [[林志颖]]
* [[林宇中]]
* [[潘裕文]]
* [[李宗盛]]
* [[方大同]]
* [[朱孝天]]
* [[吴亦凡]]
* [[谭咏麟]]
* [[张国荣]]
* [[刘欢]]
* [[赖铭伟]]
* [[鹿晗]]
* [[光良]]
* [[明道]]
* [[张栋樑]]
* [[吴奇隆]]
* [[林宥嘉]]
* [[何润东]]
* [[张宇]]
* [[任贤齐]]
* [[杨培安]]
* [[罗志祥]]
* [[张艺兴]]
* [[伍思凯]]
* [[黄立行]]
* [[李玖哲]]
* [[崔健]]
* [[吕建中]]
* [[黄子韬]]
* [[金城武]]
* [[魏晨]]
* [[吴建豪]]
* [[周华健]]
* [[潘玮柏]]
* [[黄靖伦]]
* [[伍佰]]
* [[杨坤]]
* [[韦礼安]]
* [[卢广仲]]
* [[严爵]]
* [[张智成]]
* [[薛之谦]]
* [[马天宇]]
* [[林欣甫]]
* [[周兴哲]]
* [[黄明志]]
* [[林志炫]]
* [[吴思贤 (艺人)|吴思贤]]
* [[宋念宇]]
* [[李荣浩]]
{{div col end}}
===女歌手===
{{div col|7}}
* [[黄莺莺]]
* [[徐小凤]]
* [[阎奕格]]
* [[吴汶芳]]
* [[甄妮]]
* [[苏芮]]
* [[叶欢]]
* [[田馥甄]]
* [[任家萱]]
* [[陈嘉桦]]
* [[梁咏琪]]
* [[江淑娜]]
* [[林慧萍]]
* [[杨林 (歌手)|杨林]]
* [[李翊君]]
* [[高胜美]]
* [[伊能静]]
* [[方文琳]]
* [[裘海正]]
* [[田震]]
* [[金莎]]
* [[姚贝娜|姚贝娜]]
* [[张惠妹]]
* [[李佳薇 (歌手)|李佳薇]]
* [[白安]]
* [[阿兰·达瓦卓玛]]
* [[黄丽玲|A-Lin]]
* [[郭采洁]]
* [[安又琪]]
* [[张韶涵]]
* [[梅艳芳]]
* [[何洁]]
* [[张清芳]]
* [[张含韵|张含韵]]
* [[张碧晨]]
* [[白光]]
* [[白虹]]
* [[徐熙媛]]
* [[周笔畅]]
* [[陈琳]]
* [[陈绮贞]]
* [[李宇春]]
* [[陶晶莹]]
* [[黄美珍]]
* [[袁咏琳]]
* [[郭静]]
* [[李玟]]
* [[柯以敏]]
* [[王心凌]]
* [[徐熙娣]]
* [[丁噹]]
* [[张悬]]
* [[彭羚]]
* [[萧亚轩]]
* [[江美琪]]
* [[许慧欣]]
* [[杨乃文]]
* [[梁文音]]
* [[王菲]]
* [[梁静茹]]
* [[邓紫棋]]
* [[卓文萱]]
* [[龚秋霞]]
* [[韩红]]
* [[陈明 (歌手)|陈明]]
* [[张靓颖]]
* [[刘力扬]]
* [[纪敏佳]]
* [[王诗安]]
* [[王若琳]]
* [[郭美美]]
* [[莫文蔚]]
* [[蔡依林]]
* [[龚诗嘉]]
* [[戴爱玲]]
* [[艾怡良]]
* [[温岚]]
* [[堂娜]]
* [[彭佳慧]]
* [[尚雯婕]]
* [[徐佳莹]]
* [[纪家盈|家家]]
* [[于台烟]]
* [[周蕙]]
* [[那英]]
* [[潘美辰]]
* [[方季惟]]
* [[李霄云]]
* [[郑雪儿]]
* [[潘越云]]
* [[许哲珮]]
* [[蔡淳佳]]
* [[戴佩妮]]
* [[魏如萱]]
* [[魏如昀]]
* [[杨丞琳]]
* [[林心如]]
* [[萨顶顶]]
* [[叶蒨文]]
* [[郑秀文]]
* [[林忆莲]]
* [[周慧敏]]
* [[杨采妮]]
* [[陈慧琳]]
* [[王馨平]]
* [[刘惜君|刘惜君]]
* [[谭维维]]
* [[顺子]]
* [[孙燕姿]]
* [[陈洁仪 (新加坡)|陈洁仪]]
* [[许美静]]
* [[张蔷|张蔷]]
* [[孙盛希]]
* [[苏妙玲]]
* [[蔡健雅]]
* [[邓丽君]]
* [[欧阳菲菲]]
* [[翁倩玉]]
* [[凤飞飞]]
* [[许茹芸]]
* [[郑怡]]
* [[李千娜]]
* [[陈珊妮]]
* [[齐豫]]
* [[徐若瑄]]
* [[韦唯]]
* [[辛晓琪]]
* [[弦子]]
* [[姚莉]]
* [[李香兰]]
* [[陈淑桦]]
* [[郁可唯]]
* [[徐怀钰]]
* [[范晓萱]]
* [[周璇]]
* [[陈芳语]]
* [[关诗敏]]
* [[曾静玟]]
* [[徐婕儿]]
* [[孟佳]]
* [[曾宇辰]]
* [[曾沛慈]]
* [[朱俐静]]
* [[林明祯]]
* [[苏运莹]]
* [[吴卓源]]
{{div col end}}
===团体/乐团===
{{div col|7}}
* [[丘丘合唱团]]
* [[I-WANT星势力]]
* [[草蜢 (组合)|草蜢]]
* [[L.A. Boyz]]
* [[S.H.E]]
* [[苏打绿]]
* [[旺福]]
* [[四分卫乐团]]
* [[强辩乐团]]
* [[Energy]]
* [[183Club]]
* [[脱拉库]]
* [[2moro]]
* [[4 in Love (组合)|4 in Love]]
* [[5566]]
* [[Lollipop棒棒堂]]
* [[八三夭]]
* [[A-One]]
* [[BOBO (男子团体)|BoBo]]
* [[Boy'z]]
* [[By2]]
* [[Dream Girls]]
* [[大嘴巴]]
* [[Energy]]
* [[EXO-M]]
* [[F4 (男子团体)|F4]]
* [[飞轮海]]
* [[可米小子]]
* [[元卫觉醒]]
* [[F.I.R.飞儿乐团]]
* [[BY2]]
* [[黑Girl]]
* [[Machi]]
* [[IVI]]
* [[GTM]]
* [[JPM]]
* [[K ONE|K One]]
* [[Lollipop F]]
* [[城市少女]]
* [[忧欢派对]]
* [[四个女生]]
* [[蜜雪薇琪]]
* [[五月天]]
* [[MIC男团]]
* [[MP魔幻力量]]
* [[南拳妈妈]]
* [[凤凰传奇]]
* [[Popu Lady]]
* [[动力火车]]
* [[TOKYO D.]]
* [[JS (组合)|JS]]
* [[优客李林]]
* [[无印良品 (乐团)|无印良品]]
* [[SpeXial]]
* [[A'N'D]]
* [[KOGIRLS]]
* [[水木年华]]
* [[Super Junior-M]]
* [[Sweety]]
* [[TENSION|Tension]]
* [[花儿乐队]]
* [[TUD]]
* [[Twins]]
* [[TOP1男子汉]]
* [[泰坦TITAN (团体)|泰坦TITAN]]
* [[至上励合]]
* [[UNIQ]]
* [[小虎队]]
* [[红孩儿 (团体)|红孩儿]]
* [[东方快车合唱团]]
* [[四大天王 (团体)|四大天王]]
* [[B.A.D]]
* [[神木与瞳]]
* [[棉花糖 (组合)|棉花糖]]
* [[樱桃帮]]
* [[羽泉]]
* [[beyond]]
* [[宇宙人 (台湾乐团)|宇宙人]]
* [[草东没有派对]]
* [[灭火器乐团]]
* [[TFBOYS]]
* [[DIA]]
* [[芝麻龙眼]]
* [[南方二重唱]]
* [[凡人二重唱]]
* [[NINE PERCENT]]
* [[火箭少女101]]
* [[AKB48 Team TP]]
* [[新风暴]]
* [[Black ACE]]
* [[C.T.O ]]
* [[UNINE]]
* [[佛跳牆 (乐团)|佛跳牆]]
* [[狮子LION]]
* [[化学猴子]]
* [[信乐团]]
* [[顽童MJ116]]
* [[MATZKA (乐团)|MATZKA]]
* [[逃跑计划]]
* [[黑豹乐队]]
* [[原子邦妮]]
* [[慢慢说乐团]]
* [[小男孩乐团]]
* [[麋先生]]
* [[女孩与机器人]]
{{div col end}}
== 颁奖典礼==
* [[中国歌曲排行榜|北京流行音乐典礼]](中国大陆)
* [[CCTV-MTV音乐盛典|CCTV-MTV音乐盛典]](中国大陆)
* [[华语金曲奖]](中国大陆)
* [[四台联颁音乐大奖]](香港)
* [[金曲奖|台湾金曲奖]](台湾)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年度十大单曲暨十大专辑]](台湾)
* [[HITO流行音乐奖颁奖典礼]](台湾)
* [[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香港)
* [[无线音乐排行榜]](中国大陆)
* [[新城国语力颁奖礼]](香港)
* [[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香港)
* [[新加坡金曲奖]](新加坡)
* [[音乐风云榜|音乐风云榜]](中国大陆)
* [[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香港)
== 电台 ==
{|class="wikitable"
! width=20% | 电台
! width=20% | 地点
! width=50% | 频率及平台
|-
| [[KISS Radio]] || 台湾高雄 ||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网路
|-
| [[好事联播网]] || 台湾高雄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网路
|-
| [[HitFM联播网|Hit Fm]] || 台湾台北 || 90.1 FM、91.5 FM、101.7 FM、网路
|-
| [[中广音乐网]] || 台湾台北 || 网路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全球 || 90.0 FM
|-
| [[北京音乐台]] || 中国北京 || 97.4 FM、网路
|-
|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 中国深圳 || 97.1 FM、网路
|-
| [[上海广播电视台]] || 中国上海 || 101.7 FM、网路
|-
| [[KAZN]] || 美国洛杉矶 ||
|-
| [[KSFN]] || 美国旧金山 || 1510 AM
|-
| [[KSJO]] || 美国旧金山 || 92.3 FM
|-
| [[KSQQ]] || 美国旧金山 || 96.1 FM
|-
| [[YES 933]] || 新加坡 || 93.3 FM、网路
|-
| [[883 JIA FM]] || 新加坡 || 88.3 FM、网路
|-
| [[My Fm|MY FM]] || 马来西亚 ||
|-
| [[Radio Cakrawala]] ||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 98.3 FM
|-
| [http://mandarinradio.com MandarinRadio.com] || || 网路
|-
|}
== 相关条目 ==
* [[中国音乐]]
* [[台湾音乐]]
* [[香港音乐]]
* [[中文流行音乐]]
* [[台语流行音乐]]
* [[客语流行音乐]]
* [[粤语流行音乐]]
* [[广东流行音乐]]
* [[台湾最畅销专辑列表]]
==脚注==
{{notefoot}}
==参考文献==
{{reflist|2}}
[[Category:音乐]家]
[[Category:中国人]]
{{Infobox music genre
|name=华语流行音乐
|color=black
|bgcolor=#87CEEB
|stylistic_origins=[[中国音乐]]、[[嘻哈音乐|嘻哈]]、[[流行音乐|流行]]、[[中国摇滚乐|摇滚]]、[[民俗音乐|民俗]]
|cultural_origins=1920年代([[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大陆]])
|instruments=[[人声]]、[[钢琴]]、[[小提琴]]、[[吉他]]、[[鼓]]、[[合成器]]
|popularity=199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
|subgenrelist=
|derivatives=
|subgenres=
|fusiongenres=
|regional_scenes=
|other_topics=[[粤语流行音乐]]{{.w}}[[台语流行音乐]]{{.w}}[[客语流行音乐]]{{.w}}[[日本流行音乐]]{{.w}}[[韩国流行音乐]]{{.w}}[[中国摇滚乐]]
}}
'''华语流行音乐'''({{lang-en|'''Mandarin popular music'''}}、简称'''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官话|汉语官话]](或特指[[现代标准汉语]]{{notetag|中国大陆一般称作「[[普通话]]」、台湾一般称作「[[中华民国国语|国语]]」、新马地区一般称作「[[华语]]」。}})演唱的[[流行音乐]]<ref>{{cite web|url=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title=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author=Tony Mitchell|work=Local Nois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3181700/http://www.localnoise.net.au/site-directory/papers/tian-ci-%E2%80%93-faye-wong-and-english-songs-in-the-cantopop-and-mandapop-repertoire/|archivedate=2012-08-03}}</ref>,为[[中文流行音乐]]的子类别之一,也是以中文为载体的流行音乐中第一个成形的子类别。其起源于二十世纪的[[上海]],之后[[北京]]、[[香港]]和[[台北]]也成为华语流行音乐产业的重要中心<ref>{{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uk/books?id=iKolvnUOHegC&pg=PA1|title=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publisher=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year=2009|isbn=978-0824834227|page=1|author=Marc L. Moskowitz}}</ref>。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
==历史==
=== 发源 ===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中路|西藏路]]的。<ref name="Jones">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ref>[[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File:李锦晖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efc1e178a82b901e410a470708da9773912ef30 原图链接]黎锦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1920年代:时代曲的产生===
19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ref name="Shoesmith">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ref>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ref name="Kakisensi">Kakisensi web. "[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Kakiseni article]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10040139/http://www.kakiseni.com/articles/people/MDAzMg.html |date=2007-06-10 }}."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ref>而巴克·克莱顿(Buck Clayton)——[[美国]]爵士乐[[小号]]手——曾在上海同黎锦晖一起工作,他们两人彼此学习,相互影响,使对方熟习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音乐中。[[黎锦晖]]创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个中国流行音乐团体,后于1931年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的流行音乐团体。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白光]]、[[李香兰]]([[山口淑子]])、[[吴莺音]]”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ref name="Kakisensi" />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佔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与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取得政权,开始在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项政策便是将流行音乐宣佈为[[色情]]<ref name="Broughton">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ref>,至此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被严厉压制,只容许[[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革命音乐,严重打击中国音乐发展。
[[龚秋霞]]、[[姚莉]]、[[白光]]、[[吴莺音]]、[[张露]]等上海海派时代曲音乐人,因战乱南迁至香港发展,[[香港]]开始成为[[时代曲]]的接续发展中心,后因[[邵氏]]、[[电懋]]影业竞争,歌舞片盛行,幕后代唱演歌双栖成为常态,代表者为[[葛兰]]、[[叶枫]]、[[凌波]]、[[潘秀琼]]等人。
1949年后,由于[[国民政府]]同带不少社会精英迁往台湾,[[台北]]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新中心。
1962年11月8日起,由[[慎芝]]担任主持人的[[群星会]]在台北[[台视]]开播开启了黑白电视歌唱节目时代,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共播出1283集,群星会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所创造的男女对唱的表演型态风靡一时,[[张琪]]、[[谢雷]]、[[孔兰薰]]、[[青山]]、[[吴静娴]]、[[美黛]]、[[赵晓君]]、[[姚苏蓉]]、[[紫薇 (歌手)]]、[[余天]]、[[陈兰丽]]、[[杨小萍]]、[[尤雅]]、[[陈盈洁]]、[[杨燕]]皆是其座上宾,[[邓丽君]]因演唱台视[[晶晶]]连续剧主题曲,15岁初出道时首次参加群星会,成为该节目年纪最小的来宾。群星会的影响力遍及东南亚成为此世代的共同记忆。
随著[[电视]]在[[大中华地区]]等地的普及,流行音乐工业也借助其获得了新的成长。[[电视剧]]继[[电影]]之后,与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中文流行音乐形成相互扶持的关係。而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也在[[广播电台]]之后又增加了[[电视]]这一新媒体。[[录音机]](收录机)与[[磁带]](卡式录音带)的流行使[[留声机]]及[[唱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流行音乐工业也随之迈向了新阶段。
[[File:邓丽君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华语流行音乐/9473269/0/b7003af33a87e9503f498cc31a385343faf2b4c6?fr=lemma&ct=single#aid=0&pic=c8ea15ce36d3d539b56d6e803987e950352ab024 原图链接]邓丽君]]
===1970-1980年代:工业的成长与新市场的形成===
整个七八十年代,[[台北]]保持并发展了其华语流行音乐的工业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随著青春校园电影及[[琼瑶]]「[[三厅电影]]」热潮,以电影主题曲姿态出现的[[国语]]时代曲亦获得空前成功。当中[[刘家昌]]的创作班底独领风骚,刘更凭藉培育或引荐多位日后叱吒七八十年代台湾华语乐坛流行巨星,[[尤雅]]、[[邓丽君]]、[[费玉清]]、[[甄妮]]、[[刘文正]]、[[凤飞飞]]、[[黄莺莺]]等,成为不争的七十年代华语乐坛教父。其时,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远遍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 而[[邓丽君]]的歌声亦传至中国大陆。在当时高度政治敏感下,邓丽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国大陆政府视爲([[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ref>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2.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引起了当时「白天聼[[邓小平|老邓]],晚上聼[[邓丽君|小邓]]」的说法。<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邓丽君与国安局]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09001124/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gramsci/DengLJ.htm |date=2008-06-09 }}</ref><ref name="Reed">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ref>
在七十年代末,随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华语流行音乐乘此良机,重新开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ref>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ref>1980年代,[[录音机]](收录机)及电视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大规模普及使得华语流行音乐的传播如虎添翼。
1965年,[[陶晓清]]开始在中广主持《中广热门音乐》节目介绍当时西洋流行音乐。1971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1979年,中美断交,台湾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音乐文化之中,「旧上海」式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中国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
1975年,[[陶晓清]]在中广开闢了《热门音乐》节目,其中另闢一个「中西民歌」时段,介绍由青年学子自行创作的歌谣。这些实验性的歌曲,得到了听众的迴响喜爱。75年,[[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拉开了民歌运动的序幕。
1976年在[[李双泽]]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为风潮,歌谣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陶晓清]]以电台广播人的身份,联合了广播界与艺文界人士,召开「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包含了[[胡德夫]]、[[杨弦]]、[[杨祖珺]]、[[吴楚楚]]等民歌运动健将。陶晓清并策划了「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与《我们的歌》专辑出版。[[陶晓清]]参与其中的民歌运动,逐渐成为1970年代中期后,台湾流行音乐界的发展方向之一。
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台湾一方面从校园发展出以「唱自己的歌」为号召的[[校园民歌]]创作热潮,如[[蔡琴]]、[[齐豫]]、[[潘越云]]、[[李建复]]、[[施孝荣]]、[[黄大城 ]]、[[陈明韶]]、[[王梦麟]]、[[赵树海]]、[[叶佳修]]、[[李寿全]]、[[李泰祥]]、[[苏来]]、[[靳铁章]] 、[[梁弘志]]等人开始投入乐坛,另一方面以玩西洋音乐乐团(BAND)起家的音乐人,也开始回归国语唱片参与製作及演唱如[[黄莺莺]]、[[苏芮]]、[[罗大佑]]、[[谭健常]]、[[陈志远]]等人,彼此激发火花乐坛风格更趋多元成熟。
八十年代起,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民歌亦进入成熟与商业化时期,西洋音乐乐团起家的人成为主流,市场欣欣向荣唱片公司百家争鸣,词曲创作与唱片製作成为专业并开始细緻化分工,其中最主流的两家为[[吴楚楚]]与[[彭国华]]创办的[[飞碟唱片]](四大天后[[蔡琴]]、[[黄莺莺]]、[[苏芮]]、[[王芷蕾]] ,知名创作人[[李寿全]]、[[陈志远]]、[[陈乐融]]、[[张雨生]]等人)与[[段锺沂]]、段锺潭兄弟创办的[[滚石唱片]](知名歌手[[陈淑桦]]、[[齐豫]]、[[潘越云]],知名创作人[[罗大佑]]、[[李宗盛]]、[[陈昇]]、[[陈焕昌]](小虫)、[[黄韵玲]]等人),两家的良性商业竞争扩展了唱片市场,创作力道丰沛多元,也让单张唱片销量最终突破百万门槛成为产值高昂的唱片工业。
1983年8月至1984年10月台湾[[华视]]开播[[张小燕 (台湾)]]主持的综益节目[[综艺100]],其中与[[民生报]]联办的流行歌曲排行榜脍炙人口,以唱片销售量定榜单,每週公布当週排行榜,每季结算当季累计最畅销专辑前十名,成为流行音乐指标。
1989至1998年台湾[[华视]]播出[[胡瓜]]主持的[[金曲龙虎榜]],则继续与[[民生报]]及[[台湾区唱片工业同业公会]]、[[中华民国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合作,民众明信片票选与销售量各佔一半比例统计出每週最佳专辑与最佳歌曲,[[民生报]]每日刊登票选表格。每週由报榜主持人公布每週歌曲前20名排行榜,每年举行十大票选偶像艺人与销售量的颁奖典礼。
公正的排行榜节目普及人心,成为老将展实力,新人曝光发热的极佳管道,亦促成台湾唱片市场蓬勃发展。
[[罗大佑]]歌曲的流行将华语流行音乐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时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于1985年演唱。<ref name="Lo">Lotayu.org. "[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Lotayu.og]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4043036/http://lotayu.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1 |date=2009-02-24 }}." ''历史报道 : 《明天会更好》幕后.'' Retrieved on [[2009-01-06]].</ref> 该歌曲迅速传遍了亚洲并成爲华语流行音乐的一个标杆。随后在1986年,[[中国大陆]]的[[郭峰]]等人创作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该曲由128名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在[[北京]]首唱。<ref name="ch1">China.org.cn. "[http://www.china.org.cn/china/reform-opening-up/2008-12/08/content_16913666_3.htm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ref> 当时这两首歌曲都是从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灵感。<ref name="Lo" /><ref name="ch1" />这种群体大规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华语流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更为丰富。
1987年[[费翔]]通过演唱台湾经典流行歌曲红遍[[中国大陆]],同年[[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也风靡两岸。1987年以《[[一场游戏一场梦]]》出道的[[王杰]],以结合浪子的形象席捲歌坛,是台湾歌手赴[[港]]最成功的一位。
八十年代台湾的流行音乐天后[[邓丽君]]、[[凤飞飞]]、[[黄莺莺]]、[[苏芮]]是融合其中杰出者,[[邓丽君]]她的音乐风格上接上海时代曲下启台湾流行乐,不仅是华语流行音乐巨星,也在日语流行音乐、台语流行音乐、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凤飞飞]]以独到表演方式横贯华语与台语流行音乐,拉近流行音乐与土地及生活的距离,从乐团与美军俱乐部起家的[[黄莺莺]]与[[苏芮]]中英双声带红遍海内外,则是将西洋乐风带入华语流行音乐的指标性人物,[[黄莺莺]]专注在唱片製作演绎,以其独到的品味与唱腔,不断与新秀合作翻新音乐风格,唱片卖座创作者也受到乐坛注目,为华语流行音乐注入新血,[[苏芮]]打破乐坛温柔女声惯例,将西洋音乐中的灵魂撼动揉入国语音乐中,影响力跨出台湾深入中国大陆,以上四位皆获得台湾[[金曲奖]]终身[[特别贡献奖]]。
八十年代末起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成立台湾分公司抢攻华语音乐市场,台湾乐坛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华语音乐圈。
[[File:张学友0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张学友/141598/0/f9dcd100baa1cd1141fdcfb0b312c8fcc2ce2dd2?fr=lemma&ct=single#aid=0&pic=f9dcd100baa1cd1141fdcfb0b312c8fcc2ce2dd2 原图链接]张学友]]
===1990年代:大融合===
进入1990年代后,随著冷战的结束以及新科技的发展,包括[[两岸三地]]的[[大中华地区]]乃至[[亚洲]]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联係都日益紧密。这不仅促进了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对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代后期,[[CD]]的出现和广泛流传不仅逐渐结束了[[磁带]]的时代,也使华语流行音乐获得了传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学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之称的香港「[[香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席捲华人地区,重新定义了偶像含义,成为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中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张学友于1990年代间推出的《[[吻别]]》,《[[祝福 (张学友专辑)|祝福]]》,《[[忘记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风]]》等华语唱片在[[大中华区]]大热,他的粤语唱片亦开始在华语地区所流行,包括台湾、[[新加坡|新]][[马来西亚|马]]和中国大陆,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
张学友是大融合时期最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销量最高的华语流行乐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销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欧美乐坛的瞩目,令华语音乐开始走向国际,<ref>{{Cite news|title=MUSIC REVIEW; So Sweet, So Smooth, Such a King of Canto-Pop|url=https://www.nytimes.com/1995/10/10/arts/music-review-so-sweet-so-smooth-such-a-king-of-canto-pop.html|newspaper=The New York Times|date=1995-10-10|accessdate=2019-07-08|issn=0362-4331|language=en-US|first=Neil|last=Strauss}}</ref>亦有欧美著名乐队将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并获得成功。张学友在华语乐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歌神」。
[[File:王菲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王菲/11029/0/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fr=lemma&ct=single#aid=0&pic=7a899e510fb30f2445d60e4dc195d143ad4b032b 原图链接]王菲]]
1990年代的华语流行乐坛以中国歌手[[王菲]](早期于香港发展)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的音乐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专辑概念完整性一致且具有高水准,在[[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企划製作的《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93-2005》一书中,王菲个人以六张华语专辑入选且名列前茅<ref>[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902/show1282091c25p1.html]</ref><ref>[http://myfayevourite.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00610]</ref><ref>{{Cite web|title=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王菲入围六张专辑详尽乐评)|ur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47818/|accessdate=2019-07-08|work=www.douban.com}}</ref>,数量更为男女歌手之冠,其成就可见一斑。此外,王菲多张唱片均有百万销量佳绩。截至2000年3月,20张粤语专辑合计台湾、日本与香港有据可考的销量达970万张,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华语乐坛粤语专辑销量最高的女歌手<ref>{{Cite web|title=Arts and Media/Pop Stars/Canto-Pop Female|url=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ccessdate=2019-07-0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323175527/http://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gwr5/content_pages/record.asp?recordid=54458|archivedate=2005-03-23}}</ref>。
台湾女歌手方面则以[[张惠妹]]为代表人物。张惠妹以《姊妹》专辑出道,至今已累计5500馀万张唱片销量和270馀场个人售票演唱会,为华语女歌手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场次纪录保持人。张惠妹曾获1998年告示牌获得亚洲最受欢迎歌手奖,以及2004年第2届世界和平音乐奖等多个音乐奖项,且为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入围及获奖纪录保持人,是1990年代后期至今华语流行乐坛的天后及指标人物之一。
1990年代初,[[中国大陆]]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在[[广东]]兴起。[[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时期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流行音乐经香港、澳门输入中国大陆的门户,受流行音乐熏陶多年,又是多个[[经济特区]]的所在地,现代工商业发达。由于流行音乐企业及优秀词曲作家、歌手荟萃,该地区一度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华语流行音乐及粤语流行音乐中心。该地原创的华语流行音乐融合台湾流行音乐的风格,并结合了地方特色,发展出华语流行音乐,一时风靡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话因没有地方性基础,而作为粤语基地的广东却始终没有自我发展出粤语歌曲,音乐人才外流,最终没有新人加入,广东流行音乐最终式微。踏入2000年后,华语创作者开始北移,[[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大获成功,而后引起[[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电总局]]联合打压,[[北京市|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大陆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重要的音乐製作机构荟萃此地。
=== 2000年代:新技术的挑战与流行音乐 ===
[[File:周杰伦01.jpg|缩略图|thumb|right|180px|[https://baike.baidu.com/pic/周杰伦/129156/1/38dbb6fd5266d0167927ca029b2bd40735fa35d9?fr=lemma&ct=single 原图链接]台湾歌手周杰伦在十年中几乎尝试了所有种类的华语流行音乐]]
受到网路科技,P2P、MP3等新技术下载的影响,包括华语流行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工业在2000年代既获得了新的发展良机,同时又不同程度地面临著极大的挑战。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迁也影响了各地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根据统计,2006年后,台湾流行音乐总体国内产值已遽减为每年平均不到50亿元,遂相关从业人员纷纷前往中国寻觅新的商机。<ref>[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0/7/4/10100740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07404 中时:从麦可杰克逊猝逝看台湾流行音乐未来]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704142547/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0/7/4/10100740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07404|date=2009-07-04}}</ref>
2000年代开始于流行偶像的爆炸,台湾歌手包括[[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罗志祥]]、[[蔡依林]]、[[萧亚轩]]、杨丞琳、王心凌、张韶涵等新兴天后、天王崛起,马来西亚及新加玻歌手亦选择来台湾出道及发展如:[[孙燕姿]]、[[林俊杰]]、[[梁静茹]]亦成为华语乐坛有影响力的天王天后,无论在奖项和销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团体包含[[S.H.E]]、[[苏打绿]]、[[五月天]]等此时为台湾音乐蓬勃发展时期,其影响力遍及大中华地区。新的竞争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带来了偶像概念,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剧]]的製作使华语流行音乐借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这虽然有助于华语流行音乐工业梅开二度,但也引发了不同的意见。
[[File:陈奕迅0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陈奕迅/128029/0/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fr=lemma&ct=single#aid=0&pic=8ad4b31c8701a18b73b933c5922f07082938feee 原图链接]陈奕迅]]
至于香港方面,在大中华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为[[陈奕迅]],其中陈奕迅更三度夺得[[金曲奖]]的最佳国语男歌手奖,是两岸炙手可热的歌手。
然而,21世纪网路数位化革命时代的到来却让全球的华语流行音乐市场受到了很大的衝击。因爲[[盗版]]猖獗,华语流行音乐可以轻易从网络下载,CD销量也因此大大锐减,很难恢复到1980、1990代华语流行音乐唱片大卖的光景。在华语流行音乐进入了21世纪电脑数位的时代,为力求日久不衰。台湾音乐人大多改换以开多场[[演唱会]]的方式来赚取[[收入]],改变了以往以发行[[CD]]赚取利润的方式。现今的音乐人都借由网络来行销音乐,开展了华语流行音乐网络化的新时代,除了将音乐製作得更好,演唱会也是考验歌手[[音乐会|Live]]现场演唱的实力。
== 特点 ==
=== 曲调 ===
=== 乐器及设置 ===
二十年代时代歌曲萌芽时期,演奏乐队往往以国乐乐器为主,辅以西洋提琴增润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乐器渐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乐演奏传统中式旋律。如今的乐器配置则更爲西方化,吸收了诸如[[节奏布鲁斯]]、[[嘻哈音乐|嘻哈音乐]]等的许多配乐特点。少数华语音乐人如[[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等人已经尝试过将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列表|中国乐器]]同西方影响相结合。
=== 歌词 ===
华语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最早是从民间小曲及古代诗词中汲取灵感。早期的作词家如[[范烟桥]]、[[陈蝶衣]]等均深通韵律,上承中国古诗的遗风,歌词雅俗共赏,俗而不淫。当今作词家则顺应新时代的需要,歌词更加直白,有的还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创作也呈现五光十色。
==行业==
=== 厂牌 ===
华语流行音乐音乐厂牌包括独立厂牌[[杰威尔音乐]]、[[福茂唱片]]、[[相信音乐]]、[[华研国际音乐]]和主流厂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乐娱乐|索尼音乐]]、[[环球唱片|环球音乐]]、[[华纳音乐集团|华纳音乐]]。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厂牌例如[[天娱传媒|天娱传媒]]、[[华谊兄弟|华谊兄弟]]、[[太合麦田|太合麦田]]、[[少城时代|少城时代]]也已经出现。
* 历史厂牌
** 上海:[[EMI|百代唱片]]、[[长城制片公司|长城唱片]]、[[新月唱片]]、[[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大中华唱片]]
** 香港:[[EMI|百代唱片]]、[[飞利浦|飞利浦唱片]]、[[鑽石唱片 (唱片公司)|鑽石唱片]]、[[宝丽金]]、[[Polydor]]
* 当代厂牌
** 中国大陆:[[天娱传媒|天娱传媒]]、[[华谊兄弟|华谊兄弟]]、[[太合麦田|太合麦田]]、[[少城时代|少城时代]]、[[天浩盛世]]、[[乐华娱乐|乐华娱乐]]
** 香港:[[寰亚唱片]]、[[英皇娱乐]]、[[东亚唱片]]、[[华星娱乐]]、[[太阳娱乐]]
** 台湾:[[滚石唱片]]、[[飞碟唱片]]、[[华研国际音乐]]、[[福茂唱片]]、[[爱贝克思集团|爱贝克思]]、[[金牌大风]]、[[阿尔发唱片]]
** 新加坡:[[海蝶音乐]]、[[海峡唱片]]
** 马来西亚:[[海蝶音乐#海螺音乐|海螺音乐]]
[[File:全球华语排行榜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3189656/0/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fr=lemma&ct=single#aid=0&pic=faf2b2119313b07e8d6478370ed7912397dd8c37 原图链接]全球华语排行榜]]
=== 排行榜 ===
[[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是一个由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新加坡、台北和吉隆坡的七家电台于2001年联合成立的一个音乐排行榜。
==著名歌手==
{{main|台湾歌手列表|香港歌手列表}}
===男歌手===
{{div col|7}}
* [[周杰伦]]
* [[王力宏]]
* [[罗大佑]]
* [[林俊杰]]
* [[林育羣]]
* [[舞炯恩]]
* [[王杰]]
* [[姜育恆]]
* [[童安格]]
* [[周治平]]
* [[阿杜]]
* [[许嵩]]
* [[黎明]]
* [[郭富城]]
* [[郑中基]]
* [[许志安]]
* [[陈晓东]]
* [[陈彦允]]
* [[陈势安]]
* [[陈奕迅]]
* [[苏永康]]
* [[杜德伟]]
* [[陈昇]]
* [[周定纬]]
* [[李玉玺]]
* [[巫启贤]]
* [[炎亚纶]]
* [[阿牛]]
* [[柯有伦]]
* [[苏有朋]]
* [[孙协志]]
* [[孙耀威]]
* [[黄鸿升]]
* [[苏醒]]
* [[阿穆隆]]
* [[刘德华]]
* [[杨宗纬]]
* [[胡彦斌]]
* [[倪安东]]
* [[毕书尽]]
* [[陈楚生]]
* [[张震岳]]
* [[张雨生]]
* [[陈坤]]
* [[毛宁]]
* [[孙楠]]
* [[罗中旭]]
* [[孙自佑]]
* [[齐秦]]
* [[陶喆]]
* [[张卫健]]
* [[蔡旻佑]]
* [[费玉清]]
* [[曹格]]
* [[韩庚]]
* [[庾澄庆]]
* [[谢和弦]]
* [[华晨宇|华晨宇]]
* [[黄晓明]]
* [[胡夏]]
* [[张学友]]
* [[张杰 (中国大陆歌手)|张杰]]
* [[萧敬腾]]
* [[张信哲]]
* [[言承旭]]
* [[林志颖]]
* [[林宇中]]
* [[潘裕文]]
* [[李宗盛]]
* [[方大同]]
* [[朱孝天]]
* [[吴亦凡]]
* [[谭咏麟]]
* [[张国荣]]
* [[刘欢]]
* [[赖铭伟]]
* [[鹿晗]]
* [[光良]]
* [[明道]]
* [[张栋樑]]
* [[吴奇隆]]
* [[林宥嘉]]
* [[何润东]]
* [[张宇]]
* [[任贤齐]]
* [[杨培安]]
* [[罗志祥]]
* [[张艺兴]]
* [[伍思凯]]
* [[黄立行]]
* [[李玖哲]]
* [[崔健]]
* [[吕建中]]
* [[黄子韬]]
* [[金城武]]
* [[魏晨]]
* [[吴建豪]]
* [[周华健]]
* [[潘玮柏]]
* [[黄靖伦]]
* [[伍佰]]
* [[杨坤]]
* [[韦礼安]]
* [[卢广仲]]
* [[严爵]]
* [[张智成]]
* [[薛之谦]]
* [[马天宇]]
* [[林欣甫]]
* [[周兴哲]]
* [[黄明志]]
* [[林志炫]]
* [[吴思贤 (艺人)|吴思贤]]
* [[宋念宇]]
* [[李荣浩]]
{{div col end}}
===女歌手===
{{div col|7}}
* [[黄莺莺]]
* [[徐小凤]]
* [[阎奕格]]
* [[吴汶芳]]
* [[甄妮]]
* [[苏芮]]
* [[叶欢]]
* [[田馥甄]]
* [[任家萱]]
* [[陈嘉桦]]
* [[梁咏琪]]
* [[江淑娜]]
* [[林慧萍]]
* [[杨林 (歌手)|杨林]]
* [[李翊君]]
* [[高胜美]]
* [[伊能静]]
* [[方文琳]]
* [[裘海正]]
* [[田震]]
* [[金莎]]
* [[姚贝娜|姚贝娜]]
* [[张惠妹]]
* [[李佳薇 (歌手)|李佳薇]]
* [[白安]]
* [[阿兰·达瓦卓玛]]
* [[黄丽玲|A-Lin]]
* [[郭采洁]]
* [[安又琪]]
* [[张韶涵]]
* [[梅艳芳]]
* [[何洁]]
* [[张清芳]]
* [[张含韵|张含韵]]
* [[张碧晨]]
* [[白光]]
* [[白虹]]
* [[徐熙媛]]
* [[周笔畅]]
* [[陈琳]]
* [[陈绮贞]]
* [[李宇春]]
* [[陶晶莹]]
* [[黄美珍]]
* [[袁咏琳]]
* [[郭静]]
* [[李玟]]
* [[柯以敏]]
* [[王心凌]]
* [[徐熙娣]]
* [[丁噹]]
* [[张悬]]
* [[彭羚]]
* [[萧亚轩]]
* [[江美琪]]
* [[许慧欣]]
* [[杨乃文]]
* [[梁文音]]
* [[王菲]]
* [[梁静茹]]
* [[邓紫棋]]
* [[卓文萱]]
* [[龚秋霞]]
* [[韩红]]
* [[陈明 (歌手)|陈明]]
* [[张靓颖]]
* [[刘力扬]]
* [[纪敏佳]]
* [[王诗安]]
* [[王若琳]]
* [[郭美美]]
* [[莫文蔚]]
* [[蔡依林]]
* [[龚诗嘉]]
* [[戴爱玲]]
* [[艾怡良]]
* [[温岚]]
* [[堂娜]]
* [[彭佳慧]]
* [[尚雯婕]]
* [[徐佳莹]]
* [[纪家盈|家家]]
* [[于台烟]]
* [[周蕙]]
* [[那英]]
* [[潘美辰]]
* [[方季惟]]
* [[李霄云]]
* [[郑雪儿]]
* [[潘越云]]
* [[许哲珮]]
* [[蔡淳佳]]
* [[戴佩妮]]
* [[魏如萱]]
* [[魏如昀]]
* [[杨丞琳]]
* [[林心如]]
* [[萨顶顶]]
* [[叶蒨文]]
* [[郑秀文]]
* [[林忆莲]]
* [[周慧敏]]
* [[杨采妮]]
* [[陈慧琳]]
* [[王馨平]]
* [[刘惜君|刘惜君]]
* [[谭维维]]
* [[顺子]]
* [[孙燕姿]]
* [[陈洁仪 (新加坡)|陈洁仪]]
* [[许美静]]
* [[张蔷|张蔷]]
* [[孙盛希]]
* [[苏妙玲]]
* [[蔡健雅]]
* [[邓丽君]]
* [[欧阳菲菲]]
* [[翁倩玉]]
* [[凤飞飞]]
* [[许茹芸]]
* [[郑怡]]
* [[李千娜]]
* [[陈珊妮]]
* [[齐豫]]
* [[徐若瑄]]
* [[韦唯]]
* [[辛晓琪]]
* [[弦子]]
* [[姚莉]]
* [[李香兰]]
* [[陈淑桦]]
* [[郁可唯]]
* [[徐怀钰]]
* [[范晓萱]]
* [[周璇]]
* [[陈芳语]]
* [[关诗敏]]
* [[曾静玟]]
* [[徐婕儿]]
* [[孟佳]]
* [[曾宇辰]]
* [[曾沛慈]]
* [[朱俐静]]
* [[林明祯]]
* [[苏运莹]]
* [[吴卓源]]
{{div col end}}
===团体/乐团===
{{div col|7}}
* [[丘丘合唱团]]
* [[I-WANT星势力]]
* [[草蜢 (组合)|草蜢]]
* [[L.A. Boyz]]
* [[S.H.E]]
* [[苏打绿]]
* [[旺福]]
* [[四分卫乐团]]
* [[强辩乐团]]
* [[Energy]]
* [[183Club]]
* [[脱拉库]]
* [[2moro]]
* [[4 in Love (组合)|4 in Love]]
* [[5566]]
* [[Lollipop棒棒堂]]
* [[八三夭]]
* [[A-One]]
* [[BOBO (男子团体)|BoBo]]
* [[Boy'z]]
* [[By2]]
* [[Dream Girls]]
* [[大嘴巴]]
* [[Energy]]
* [[EXO-M]]
* [[F4 (男子团体)|F4]]
* [[飞轮海]]
* [[可米小子]]
* [[元卫觉醒]]
* [[F.I.R.飞儿乐团]]
* [[BY2]]
* [[黑Girl]]
* [[Machi]]
* [[IVI]]
* [[GTM]]
* [[JPM]]
* [[K ONE|K One]]
* [[Lollipop F]]
* [[城市少女]]
* [[忧欢派对]]
* [[四个女生]]
* [[蜜雪薇琪]]
* [[五月天]]
* [[MIC男团]]
* [[MP魔幻力量]]
* [[南拳妈妈]]
* [[凤凰传奇]]
* [[Popu Lady]]
* [[动力火车]]
* [[TOKYO D.]]
* [[JS (组合)|JS]]
* [[优客李林]]
* [[无印良品 (乐团)|无印良品]]
* [[SpeXial]]
* [[A'N'D]]
* [[KOGIRLS]]
* [[水木年华]]
* [[Super Junior-M]]
* [[Sweety]]
* [[TENSION|Tension]]
* [[花儿乐队]]
* [[TUD]]
* [[Twins]]
* [[TOP1男子汉]]
* [[泰坦TITAN (团体)|泰坦TITAN]]
* [[至上励合]]
* [[UNIQ]]
* [[小虎队]]
* [[红孩儿 (团体)|红孩儿]]
* [[东方快车合唱团]]
* [[四大天王 (团体)|四大天王]]
* [[B.A.D]]
* [[神木与瞳]]
* [[棉花糖 (组合)|棉花糖]]
* [[樱桃帮]]
* [[羽泉]]
* [[beyond]]
* [[宇宙人 (台湾乐团)|宇宙人]]
* [[草东没有派对]]
* [[灭火器乐团]]
* [[TFBOYS]]
* [[DIA]]
* [[芝麻龙眼]]
* [[南方二重唱]]
* [[凡人二重唱]]
* [[NINE PERCENT]]
* [[火箭少女101]]
* [[AKB48 Team TP]]
* [[新风暴]]
* [[Black ACE]]
* [[C.T.O ]]
* [[UNINE]]
* [[佛跳牆 (乐团)|佛跳牆]]
* [[狮子LION]]
* [[化学猴子]]
* [[信乐团]]
* [[顽童MJ116]]
* [[MATZKA (乐团)|MATZKA]]
* [[逃跑计划]]
* [[黑豹乐队]]
* [[原子邦妮]]
* [[慢慢说乐团]]
* [[小男孩乐团]]
* [[麋先生]]
* [[女孩与机器人]]
{{div col end}}
== 颁奖典礼==
* [[中国歌曲排行榜|北京流行音乐典礼]](中国大陆)
* [[CCTV-MTV音乐盛典|CCTV-MTV音乐盛典]](中国大陆)
* [[华语金曲奖]](中国大陆)
* [[四台联颁音乐大奖]](香港)
* [[金曲奖|台湾金曲奖]](台湾)
*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年度十大单曲暨十大专辑]](台湾)
* [[HITO流行音乐奖颁奖典礼]](台湾)
* [[劲歌金曲颁奖典礼]](香港)
* [[无线音乐排行榜]](中国大陆)
* [[新城国语力颁奖礼]](香港)
* [[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香港)
* [[新加坡金曲奖]](新加坡)
* [[音乐风云榜|音乐风云榜]](中国大陆)
* [[叱吒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香港)
== 电台 ==
{|class="wikitable"
! width=20% | 电台
! width=20% | 地点
! width=50% | 频率及平台
|-
| [[KISS Radio]] || 台湾高雄 ||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网路
|-
| [[好事联播网]] || 台湾高雄 ||89.3 FM、98.3 FM、98.9 FM、90.3 FM、 FM93.5 、网路
|-
| [[HitFM联播网|Hit Fm]] || 台湾台北 || 90.1 FM、91.5 FM、101.7 FM、网路
|-
| [[中广音乐网]] || 台湾台北 || 网路
|-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全球 || 90.0 FM
|-
| [[北京音乐台]] || 中国北京 || 97.4 FM、网路
|-
|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 中国深圳 || 97.1 FM、网路
|-
| [[上海广播电视台]] || 中国上海 || 101.7 FM、网路
|-
| [[KAZN]] || 美国洛杉矶 ||
|-
| [[KSFN]] || 美国旧金山 || 1510 AM
|-
| [[KSJO]] || 美国旧金山 || 92.3 FM
|-
| [[KSQQ]] || 美国旧金山 || 96.1 FM
|-
| [[YES 933]] || 新加坡 || 93.3 FM、网路
|-
| [[883 JIA FM]] || 新加坡 || 88.3 FM、网路
|-
| [[My Fm|MY FM]] || 马来西亚 ||
|-
| [[Radio Cakrawala]] ||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 98.3 FM
|-
| [http://mandarinradio.com MandarinRadio.com] || || 网路
|-
|}
== 相关条目 ==
* [[中国音乐]]
* [[台湾音乐]]
* [[香港音乐]]
* [[中文流行音乐]]
* [[台语流行音乐]]
* [[客语流行音乐]]
* [[粤语流行音乐]]
* [[广东流行音乐]]
* [[台湾最畅销专辑列表]]
==脚注==
{{notefoot}}
==参考文献==
{{reflist|2}}
[[Category:音乐]家]
[[Category: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