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东梆子

增加 99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山东梆子
| 圖像 = [[ File:山东棒子479.jpg|缩略图 |居中|300px|[https://image.so.com/view?src=360pic_strong&z=1&i=0&cmg=5c31ee5d0a5d764de6566163add2e5cf&q=%E5%B1%B1%E4%B8%9C%E6%A2%86%E5%AD%90%E5%9B%BE%E7%89%87&correct=%E5%B1%B1%E4%B8%9C%E6%A2%86%E5%AD%90%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ed257969c597538c0f7daa67c64f48c4&cmran=0&cmras=0&cn=0&gn=0&kn=10&fsn=80&adstar=0&clw=248#id=8acf9b24f431425fdf583e03b459e385&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
[http://img38.ddimg.cn/26/16/1245834638-1_u.jpg/ 图片来自]]]
| 圖像說明 =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剧种简史==
 
 
'''历史流传'''
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
 
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
 
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
[[File:山东棒子6.png|thumb|400px|有框|右|山东梆子[http://e.e23.cn/content/2018-05-03/2018050300021.html/ ]]]
"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25eb1e83eae3181?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山东梆子和京剧、豫剧有什么血脉关系] 盈腾快聊其琪,发布时间;2019-11-14 14:11</ref>
 
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五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五六十年"。
 
'''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一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一代传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
 
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五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一带流动演出。
[[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四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
 
与此同时,曾有一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红脸)、么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三托,旦)、张克明(艺名一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
 
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三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三,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一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一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ref>[http://dzh.mop.com/a/190510132846627140225-2.html 泰安市山东梆子演员李静入选全国梆子青年领军人物] 吃草的浪
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
 
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四十三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近代演变==
[[File:山东棒子65.png|thumb|400px|有框|左|[《墙头记》http://e.e23.cn/content/2018-05-03/2018050300021.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一百余个。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