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

增加 4,79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
 
1809年,普鲁东生于法国[[贝桑松]]。
[[File: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7%9A%AE%E5%9F%83%E5%B0%94-%E7%BA%A6%E7%91%9F%E5%A4%AB%C2%B7%E8%92%B2%E9%B2%81%E4%B8%9C/9128144/0/f3d3572c11dfa9ec5a1829186dd0f703918fc18f?fr=lemma&ct=single#aid=0&pic=f3d3572c11dfa9ec5a1829186dd0f703918fc18f 原图链接]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法国]]互惠共生论经济学家,首位自称[[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
==政治学说==
===契约规范维护的公平是最高的法律===
从公平的原则出发,普鲁东要推翻一切个别的[[法律]]规范,尤其是国家的法律。他说,国家面对著不可胜数的各种利益,必须不停的开动立法机器,于是,法律、法令、布告、条例、命令等像冰雹一样落在贫苦大众的头上。然而,法律有什麽价值?对有权有势的人来说是蜘蛛网,对贫困的小人物来说是钢铁砸不断的锁链,在政府手中是鱼网。<ref>普鲁东,《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页147。</ref>
 
[[File:普鲁东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7%9A%AE%E5%9F%83%E5%B0%94-%E7%BA%A6%E7%91%9F%E5%A4%AB%C2%B7%E8%92%B2%E9%B2%81%E4%B8%9C/9128144/23577748/060828381f30e924e36b1dd840086e061c95f708?fr=lemma&ct=cover#aid=23577748&pic=060828381f30e924e36b1dd840086e061c95f708 原图链接]普鲁东]]
因此,他宣布:我不承认任何法律,我反对号称必要的权力想要加强于我的自由意志的任何命令。在他看来,只有一种法律规范即履行契约的规范才有效。所谓[[契约]]就是一种协定,根据这种协定,一个人或多个人有义务对其他一个人或多个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
===无政府状态是高度完善的政治形式===
普鲁东为了论证[[无政府主义]]思想,分析了王权建立和发展的一般过程。他指出,[[王权]]最初是由[[选举]]产生的,当人们开垦了田地并建筑城市的时候,各个职位也被[[私有化]]了,从而有了世袭的王权和世袭的司祭职位。一旦[[世袭]]的原则扩展到最普通的职位中去,就引起了等级的划分、级位的骄傲和平民地位的低落。在他看来,王权永远是不合法的。
 
[[File:普鲁东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7%9A%AE%E5%9F%83%E5%B0%94-%E7%BA%A6%E7%91%9F%E5%A4%AB%C2%B7%E8%92%B2%E9%B2%81%E4%B8%9C/9128144/0/f3d3572c11dfa9ec5a1829186dd0f703918fc18f?fr=lemma&ct=single#aid=0&pic=ae8267312b537758ebc4afed 原图链接]普鲁东]]
不管王权以何种形式出现,君主政体也好,[[寡头政治]]也好,民主政治也好,总是一种人统治人的政治,因而是荒谬的。然而随著社会的觉醒,经验产生了习惯,习惯发展成风俗,风俗又被编製成法律,这时,国王的权威便逐渐减弱,他只能按照并非他所制定的法律来行事。于是,普鲁东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对人的权威是和这个社会所达到的文化发展程度成反比的。
可见,这两种制度目的都是好的但他们所造成结果却是坏的。原因在于两者都排斥一切并各自忽略了社会的两种因素:共产制反对独立性和相称性;私有制则不能使平等和法律得到满足。相对于这两种社会形式,普鲁东则提出了称之为自由的第三种社会形式。<ref>普鲁东,《什麽是所有权》,台北;商务印书馆,1963,页286。</ref>
 
[[File:普鲁东4.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7%9A%AE%E5%9F%83%E5%B0%94-%E7%BA%A6%E7%91%9F%E5%A4%AB%C2%B7%E8%92%B2%E9%B2%81%E4%B8%9C/9128144/0/f3d3572c11dfa9ec5a1829186dd0f703918fc18f?fr=lemma&ct=single#aid=0&pic=5243fbf2b21193135e54a2c16a380cd791238da8 原图链接]普鲁东]]
他认为,这种社会形式必须建立在四项原则基础之上。第一,[[平等]]。他强调地位的平等,也就是说在于机会的平等,而不在于生活的平等。因为有了公平的机会,[[劳动者]]就可以求得美好的生活,他毫不侵犯正义和公道;第二,法律。他认为,从对于事实的了解中产生出来的、因而以必要性本身为依据的法律,是永远不会触犯独立性的。
普鲁东所谓的直接交换,简单的说,就是透过国民银行把所有的贸易都组织起来,银行把从事贸易的人所提供的参加交换的产品,根据其生产费用折算成等值的银行券,用[[银行券]]代替投入贸易的产品,使他们凭藉银行券在银行的媒介作用之下,各自获得所需要的并与自己的产品完全等值的产品。这就实现了他的只能用产品来购买产品的公式,从而消除了透过货币进行间接交换所产生的剥削,使[[贫穷]]、[[奢侈]]、[[压迫]]、[[邪恶]]、[[犯罪]]和[[飢饿]]一起趋于消失。<ref>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页99。</ref>
== 蒲鲁东主义== 蒲鲁东主义 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而得名。蒲鲁东在他的《[[什么是财产?]]》、 《[[贫困的哲学]]》 、 《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点》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 影响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理论应用== 由于马克思误认为英国的今天就是其他国家的明天,他断定产业无产阶级将日益成为人口的大多数。但[[考茨基]]1899年写作《[[农业问题]]》一书时的最大难题,就是马克思这一预言在欧洲大陆没有实现,农民、手工业者和职员等非产业工人阶级仍是人口大多数。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忽视(如《[[哥达纲领批判]]》中反对“人民国家”一词,因德国“人民”仍多为“农民”),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日后在战略策略上的失败直接影响。例如,十九世纪末德国社会民主党面临着如何争取德国南部的贫农和中农的问题。 1895年的“法兰克福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一个社会民主党的“农业委员会”,[[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著名领导人是该委员会的成员。 但是,考茨基却坚持认为“一个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的社会民主党的农业纲领是荒谬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把小农排除掉。考茨基还说,恩格斯支持他的观点。由于恩格斯的权威,“农业委员会”中德国南部社会民主党人和倍倍尔的意见被压制了。 因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农业政策基本上是等待资本主义大农场吃掉小农,而反对利用“资产阶级国家”帮助小农。(M. Salvadori, Karl 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1880-1938. pp. 56-58, Verso, 1990) 。 考虑到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代即已经是[[德国]]获选票最多的第一大政党,1919后又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执政党,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工农联盟”问题上的失败,是与考茨基的教条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的。1920和1930年代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得到不少在社会民主党找不到支持的小农及其政党的支持的。 
==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规范控制}}
[[Category:思想家]]
[[Category:法国人]]
135,2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