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16
次編輯
變更
杨秀峰
,無編輯摘要
逝世日期 1983年
==家庭出身==
杨秀峰于1897的7年2月27日,出生在直隶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四知堂。曾祖父杨德,是“四知堂”的始立者,其尊崇孔孟之训,讲求为人处事不愧对天地良心,昭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称“四知”。祖父杨静修,在本县办教育一生,都是秀才出身;父亲杨叙伦,是清末举人,后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
==个人简介==
杨秀峰受家庭影响,5岁入私塾读书。之后进本村初级小学学习。1911年,他在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滦县直隶第三师范,从此,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916年,他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在史地部攻读,期间,因家庭经济拮据,辍学返迁安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一年。1921年高师毕业,先后执教于江西省立鄱阳中学、直隶河间中学、通县女子师范、京兆中学、北京平民中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大附中等学校。在读书和任教期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成败,积极求索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途径。他先后参加了五四、五卅等革命运动,并在大革命期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
1929年秋,杨秀峰以公费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社会学院学习。在这里,杨秀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0年3月,经张畏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跃升为共产主义者。是一个文武兼备的领导者。
==主要事迹==
===投笔从戎===
1934年10月,杨秀峰回到中国。他先在天津市河北法商学院任教授,自1935年起,又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兼课。他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领导文化教育界的上层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8月在冀中深县成立了以杨秀峰为院长的河北抗战学院。他还陆续创办了冀南抗日干部学校、冀南抗战学院、冀太行政干部学校、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均兼校长。
===创办干校===
1939年杨秀峰在饶阳同于时雨等同志培养近千人优秀人才,干校和训练班,培养训练了多种类型干部,输送到党、政、军、及贺龙120师各部门,成为各方面的中坚力量。
杨秀峰在紧张的战斗空隙还抽出时间赶到培训班讲课。他为学员们讲解了“根据地的教育如何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的问题。在抗日游击区和接敌边缘区举办“游击学校”和“伪装学校”,进行多种形式教学;废除旧课本,编写抗日需要的新教材等。
==创办高校==
1945年11月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
1946年5月21日北方大学在河北邢台正式开课。并对师生发表了《对于时局应有的认识》的讲话,勉励大家要“在认识时代的客观基础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高等教育部,任命马叙伦为部长,杨秀峰、黄松龄、曾昭伦、刘皑风为副部长。
1953年7月,杨秀峰在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运用苏联的先进经验,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和制度等一系列的全面的改革。
195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定,任命杨秀峰为高等教育部部长。
1956年暑期高等学校校院长和教务长座谈会上做了冷静的分析,既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问题。着手改革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