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国民革命军

增加 22,32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过去又称“中国国民党军队”[1],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
中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过去又称“中国国民党军队”[1],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7年“行宪”前改为“中华民国国军”,即为国家之军队,但实质上仍属国民党控制领导,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地区。现由台湾当局直接控制,也称为台军。

国军早期的将领和军官,是由设立在广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黄埔军校)培养和训练的,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争。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知乎精选
中文名
中国国民革命军
简称
国军
军旗
青天白日红旗
著名军官
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薛岳等
所属国
中华民国
外文名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建立时间
1925年8月18日[2]
军徽
青天白日(满地红)帽徽
最高指挥官
蒋中正
又称
中国国民党军队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1初期历程
创立过程
北伐时期
2新军阀混战时期
裁兵计划
中原大战
3抗战时期
情况简介
大型会战
殉国将领
投敌将领
4内战时期
整军计划
建军历程
更名
5军队派系
6军队编制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
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
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
1945年1月(抗战反攻阶段)
1946年6月(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前)
7武器装备
8军歌
黄埔军歌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
9历史评价
10词条图册
1初期历程编辑
创立过程
黄埔军校创立者孙中山
黄埔军校创立者孙中山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中正
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中正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1926年8月前)。

北伐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进展,扩编为49个军,19个独立师。

北伐时期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国军为主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奉系张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3]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8个军,约10万人誓师北伐,总司令是蒋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14日国民党发表《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军北伐。

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在三个战场进行作战。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分别占领了长沙、平江、岳阳,后又在湖北境内的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主力进行决战;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1927年国军接管位于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

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也由10万人增加到25万人。[3]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汉政府对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中共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取消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史称“宁汉合流”;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8月蒋辞去总司令职。孙传芳乘机发动的反攻被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在龙潭击败(龙潭战役)。

曾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
曾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
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支持北伐的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联军,及阎锡山手下的北方国民革命军并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开始进行“二次北伐”。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四个集团军的围攻下,北洋安国军政府败退关外,至6月4日,张作霖撤退到沈阳时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奉军总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北伐宣布成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原奉系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4]

2新军阀混战时期编辑
裁兵计划
国民革命军三军军旗和陆战队军旗
国民革命军三军军旗和陆战队军旗(4)
在1928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八十四个军约三百个师,共二百二十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新疆及云南等地的部队。而且军队素质非常参差,不少是投诚及收编而成。1928至1929年曾开始编遣工作,计划将国军缩编成六十五个师共八十万人,亦有订明国军最高指挥权在国民政府。但不久国民党内实力军人即兵戎相见,先后发生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新军阀内战,加上对共产党围剿及用兵,编遣计划遂无疾而终。

中原大战
冯、蒋、阎合影
冯、蒋、阎合影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与冯玉祥、李宗仁联合誓师讨蒋。蒋介石一方代表着国民党中央政府,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一方是应国民党左派代表汪精卫的联合而发起反蒋挑战的地方军。张学良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战争初期他成为双方讨好的对象。在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军入关支持蒋介石,对其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历时7个月,战火波及20多省,蒋介石军队约60余万,反蒋方共有5个方面军约80余万人,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元,中原大战伤亡达30万人,其中,蒋军的伤亡是10万左右,而反蒋联盟的军队伤亡达20万。最终蒋介石、张学良一方保住了政权,赢得了胜利,反蒋联盟瓦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3抗战时期编辑
情况简介
国民革命军旧照片
国民革命军旧照片(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70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入缅与英军配合作战,沉重打击日军(驻印军也在印度抗战)。

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共有120个军、354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兵力达500万人,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死亡、受伤、失踪共计321万1914人(其中37年抗战爆发至40年末,损失约230万人,41年-45年损失接近100万人),空军阵亡(包含失踪)4321人(其中包括地勤),负伤347人,军机损失2468架,海军近乎全体自沉。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阵亡483708人,而伤者达1934820人。在抗日战争中,共计有204位将军战死沙场。

大型会战
国军德械师奔赴战场
国军德械师奔赴战场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内战时期编辑
整军计划
各个时期国军军装照片
各个时期国军军装照片(3)
在美苏等国的斡旋下,国共两党1946年2月在重庆签署《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民革命军之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12个月内将军队减为108个师,国民党90个师,共产党18个师。之后再在六个月缩编为国民党50个师,共产党10个师。但整军尚在开始阶段时,两党已在同年6月再次开战。

此时完成了抗战结束后的伪军整编的国民革命军有430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正规部队200-220万人。与之相对的是1945年9月中共拥有正规军127万加268万民兵。在国军中一直存在着有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的部队和受差别待遇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都低、军纪也较坏杂牌部队并存的现象,后者经常与中央系部队互相敌视,难于统一指挥。1947年起,各地共产党军队放弃国民革命军(国军)称谓,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历程
这时期建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抗战和内战中国军服图册,国军
抗战和内战中国军服图册,国军(8)
第一阶段是内战准备阶段(1945.9-1946.6):这个阶段也是抗战到内战的过渡阶段,国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部分:(1)垄断受降权以增加国民革命军实力;(2)调整军队结构;(3)以和谈为掩护,加快军事部署;(4)以武力进攻解放区,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5)整编军队,加快军队的中央化和嫡系化。从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开始对陆军进行整编计划,将其109个军339个师分两个阶段实施整编,整编后,军一律改称整编师,师一律改称整编旅,这次整编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量大,整编并不彻底。在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上党战役、绥远战役、津浦路战役、邯郸战役、热河进攻战役、四平争夺战等。

第二阶段是战略进攻阶段(1946.6-1947.6):这个阶段中,国民革命军依托其军力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进攻阶段),经过近8个月作战,以损失71万人为代价,攻占153座城市,但由于战线拉长,守备任务加重,机动作战兵力反而减少,且在一线的219个旅(师)中,被歼后重建的部队约占1/4,作战能力明显下降。而解放军由开战前的127万人,增加至168万人,装备改善,战斗力提升。到1947年3月,蒋介石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华东两个解放区,随着整编第74师的被歼灭,国军重点进攻方针又受到沉重打击,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中原围攻追击战、苏中会战、两淮进攻战役、定陶战役、张家口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巨金鱼城战役、临江进攻和松花江防御战役、攻取延安战役、孟良崮战役、豫北战役等。

第三阶段是战略防御阶段(1947.6-1948.8):由于受到解放军不断打击和钳制,国军能用于战略机动作战的力量所剩无几,且大量部队集中在两翼(陕北和华东),导致中原地区防御十分空虚。解放军审时度势,以刘伯承和邓小平所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陈(赓)谢(富治)集团在豫西,陈(毅)粟(裕)在豫皖苏地区分别策应进攻,国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鲁西南战役、豫西战役、大别山追击、堵截和清剿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榆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洛阳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宜瓦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

第四阶段是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通过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已消灭国军29个军部,113个整师和14个师部,折合191个师,264万余人;除了东北战场外,国军兵力基本与解放军相当或占据优势。从这个角度看,解放军主动寻求战略决战的条件并不成熟。但此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人民解放军统帅部抓住了国军兵力分散、态势不利、指挥不协调等缺点,果断进行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攻势,共歼灭国军231万余人,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军事行动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第一、二阶段)、荔北战役等。

第五阶段是战略退却阶段(1949.2-1950.6):大决战之后,国民党一面以和谈为掩护,拖延解放军进军时间,一面设置14个编练司令部,企图将国军重新扩充到350-500万人,同时积极在长江、沪宁杭地区组织防御。1949年4月20日,随着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四野一部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至6月2日,相继解放了南京、武汉、上海、杭州等诸多大城市。各战略方向上的解放军根据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盘踞在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国军残余部队发起攻击,至1950年6月,除台湾、西藏和沿海部分岛屿之外,大陆上的国军部队全部被歼灭,四年累计歼敌807万人,逃到台湾的部队只有58万人。这个阶段主要军事战役有:江防战役、安新战役、武汉战役、太原战役、湘西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南战役、福州战役、漳夏战役、金门战役、海南岛战役等。

更名
1947年国民党“行宪”前,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也简称“国军”。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国民党政权和国军残部败撤台湾,转为地方武装。

1987年台湾实现“民主化”的背景下,国民党残余部队收归台湾当局统辖。1949-1987年间,中国大陆曾称台湾地区军队为“国民党军”,现称为“台军”。[7]

5军队派系编辑
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1946年各派系国军分布
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已经产生,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实际上,最初的8个军本质上就分为8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收编了各路军阀,这就使派系集团更加复杂。[8]

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中央军主力在华东与日军决战的同时,动员地方派系的首领率部队出兵参战。当时除了马步芳、刘文辉、盛世才没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队参战,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队伤亡殆尽而消亡,残部被改编。然而中央军却因为自身的逐步壮大,在内部产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陈诚土木系、胡宗南黄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8]

抗战时期西北军是投敌将领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敌将领共46人,几乎占投敌将领总数的二分之一。东北军的投敌将领人数仅次于西北军,投敌将领计有11人。其他投敌的将领多来自中央军、军统、晋绥军、粤系或地方武装。抗战后仍然存在大量派系,大派系有中央军、桂军、晋军、滇军和绥军(傅作义),此外相对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甚至还有接受改编的伪军诸派系。[9]

国军内部派系过多,使一支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各自为政,如诸侯割据,互不信任,时常发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状况。[9]

7武器装备编辑
武器最初主要来源于汉阳,广东和太原的兵工厂。地方部队的标准制式装备主要是“汉阳造”,中央陆军师通常配备的是中正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对于大多数“德械师”,所用标准枪械有德国制造的7.92毫米格韦尔98和98K。标准的轻机枪是捷克7.92毫米布尔诺ZB26机枪本地仿制品。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法国产轻机枪。省级部队通常不配备任何机枪。重机枪主要是本地制造的24型水冷马克沁机枪,这是中国人将MG08和M1917勃朗宁机枪改为的8毫米毛瑟式机枪。每一个中央军的营平均会得到一个重机枪(约三分之一的“德械师”有一半在抗战中使用)。士官的标准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或全自动毛瑟M1932/M712机枪。这些全自动的机枪被用作冲锋枪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战结束时,中国军队内部步枪供不应求。在整个抗战时期,特别是初期,国军还广泛用于缴获的日本武器装备用于补充。

长沙会战时期使用的苏制T26坦克
长沙会战时期使用的苏制T26坦克
随着战争的持续一些精锐如中国远征军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况下省级陆军师不具备任何火炮,一些中央军师则配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击炮。一些独立旅和炮兵团装备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虏伯72毫米L/29山炮,并有24莱茵金属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1934年收购)和24克虏伯150毫米L/30SFH18榴弹炮(1936年收购)。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和税警团曾装备德制一号坦克轻型坦克和CV-33超轻型坦克。后来,剩余坦克加上几百辆从苏联获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编为200师。

8军歌编辑
黄埔军歌
第一首校歌《陆军军官党校校歌》

(1924年)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服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服(17)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第二首校歌《中央军事政治党校校歌》

(1926年至今,陈祖康词林庆梧曲)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进,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海军军服
海军军服(8)
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

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

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

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

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

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
凌云御风去,报国把志伸,遨游昆仑上空,俯瞰太平洋滨,看五岳三江雄关要塞,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缅怀先烈莫辜负创业艰辛,发扬光大尤赖我空军军人!同志们,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国祚皇皇万世荣。

尽瘁为空军,报国把志伸,那怕风霜雨露,只信双手万能,看铁翼蔽空马达齐鸣,美丽的锦绣河山,辉映着无敌机群。我们要使技术发明日日新,我们要用血汗永固中华魂。同志们,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国祚皇皇万世荣。[10]

9历史评价编辑
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
国民革命军抗战纪念徽章
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和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是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新军阀混战中,国军沦为国民党各派系将领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1];对日抗战中,国军作出巨大牺牲,是抗日战争中重要作战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编制上也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在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脱离群众,以及其内部的派系分化和经济崩溃,最终以失败告终。

10词条图册
1 / 2
国民革命军三军军旗和陆战队军旗国民革命军三军军旗和陆战队军旗
国民革命军旧照片国民革命军旧照片
各个时期国军军装照片各个时期国军军装照片
抗战和内战中国军服图册,国军抗战和内战中国军服图册,国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服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服
海军军服海军军服
参考资料:
1.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速成”前后

2.
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3.
北伐战争

4.
1928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5.
抗战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投敌统计

6.
抗战中有多少国军将领投敌?

7.
台军 还是那支“国军”吗?

8.
“国军”派系分析

9.
友军有难 不动如山 派系,国民党在大陆解决不了的痼疾

10.
国军军歌

11.
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发展及其分化演变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