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次編輯
變更
中共中央中原局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共中央中原局.jpg|有框|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3725287243&di=e07bafcdf671aaf54d560778ef0708c4&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3.imgtn.bdimg.com%2Fit%2Fu%3D1309821098%2C3982105049%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b851810101d26b.html 来自新浪博客 的图片]]]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历史上三次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1939年1月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初驻 [[ 河南 ]] 确山县竹沟镇,后迁至 [[ 皖 ]] 东。 [[ 刘少奇 ]] 任书记。1941年5月与 [[ 中共中央 ]] 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1945年10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称中共中央中原局;1947年6月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
'''中文名称''' :中共中央中原局
==第一个中原局==
抗战爆发后,随着八路军在敌后的发展,华北各地纷纷建立起抗日根据地。相比之下,中共在华中地区的敌后力量则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调整华中地区的组织部署:撤销 [[ 长江 ]] 局,成立中原局;以刘少奇、 [[ 朱瑞 ]] 、 [[ 朱理治 ]] 、 [[ 彭雪枫 ]] 、 [[ 郑位三 ]] 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指示发出后,刘少奇及朱理治、 [[ 李先念 ]] 、 [[ 郭述申 ]] 等1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于1939年1月到达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开始着手组建中原局机关。同年3月,刘少奇奉命返回延安,中原局书记由朱理治代理。9月,刘少奇携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离开延安再赴华中。10月下旬,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干部大队及教导队学员离开竹沟向皖东进发。到达皖东后,根据工作中心东移的实际情况,刘少奇向中央报告,建议增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 [[ 刘子久 ]] 为中原局委员。中央复电同意。1940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及其他干部1000多人离开皖东到达苏北,11月进驻盐城。直到1941年4月27日,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成华中局”,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结束。
中原局组建后,在领导中原乃至华中地区抗战、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积极恢复、调整和健全党的组织,大力发展党员,壮大了党的组织力量和领导力量。中原局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吸收各阶层积极人士入党,壮大党的组织力量。刘少奇多次强调,只要个人能积极参加抗日,能给 [[ 八路军 ]] 、 [[ 新四军 ]] 当向导,并知道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就可以入党。据统计,到1939年11月,河南党员已由抗战初期的100多人发展到1.6万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新党员的教育工作。刘少奇曾先后在中共豫西省委,在竹沟,作了《中共党史》、《论党内斗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等报告,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来武装党员。同时,中原局还举办了多个党员干部训练班,培养党的基层干部,加强党的领导力量。
其次,注意团结国民党及其军队共同抗日。1939年初,刘少奇在赴河南确山途中,与彭德怀一道在洛阳做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团结抗日工作,商讨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随后,刘少奇又指派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刘贯一开展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的工作。除此之外,中原局同鲁雨亭、盛子瑾等人的合作也堪称成功。在团结抗日的大前提下,在中央有理、有利、有节方针的指导下,中原局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与进攻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立即纠集大批军队抢占城市和交通要道,准备向中共领导下的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为加强中原地区的力量,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局,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五师活动范围之内的党政军及河南区党委与河南军区的工作。
为了避免国民党军对分散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个击破,1945年10月, [[ 王震 ]] 、 [[ 王首道 ]] 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和 [[ 王树声 ]] 、 [[ 戴季英 ]] 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以及冀鲁豫军区第八团,与正在桐柏山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 [[ 李先念 ]] 、郑位三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县、枣阳、桐柏、唐河4县交界地区胜利会师。会师后,鄂豫皖中央局于1945年10月30日改名为中共中央中原局。郑位三任代理书记(书记徐向前未到职),李先念为副书记。中原局共有9名委员:郑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5人为常委,另4名委员是戴季英、刘子久、王树声和任质斌。中原局下设江汉、鄂东和河南3个区党委,驻地在桐柏县,后移至宣化店。1946年7月,中原局鉴于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等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决定让他们返回延安,由任质斌协助李先念,全面主持中原局、中原军区的工作。豫鄂陕军区创立之后,李先念和任质斌也奉命于9月下旬动身,10月下旬达到延安。鉴于中原局大部分领导人先后返回延安,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设立中原局,继续领导中原军区仍在外线作战的各路部队和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直到1947年5月16日,中央组建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新的中原局随军行动,第二次组建的中原局才自行结束。
第二次组建的中原局在这一时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
1946年7月,中原局召开了重要的白鲁础会议。这次会议克服了包括中原局委员在内的大部分人急于打回陕甘宁边区的思想,讨论部署了北路突围部队在陕南创建根据地的问题。中原局于8月22日发出了《为创建豫鄂陕根据地而斗争》的重要指示。指示从创建根据地的条件、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培植地方武装、开展统战工作、筹集给养、干部使用等诸多方面,以及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和方法等,全面系统地作了阐明。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所辖面积约76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的豫鄂陕根据地,并建立了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及所领导的5个地委、军分区和专署,24个县委和县政府,坚持斗争达13个月之久。随后,中原局又领导中原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清剿”,使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中原局还指挥南路突围部队开辟了鄂西北根据地。1946年8月,当中原局了解到南路突围的一纵等部队同江汉军区部队遭遇严重敌情,战斗频繁, [[ 武当山 ]] 的条件相当艰苦后,即迅速作出南路突围部队应原地分散,开展游击战争,就地创建根据地的指示。南路突围部队正确贯彻了中央及中原局的这一指示,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了以武当山为中心,所辖面积约5050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的鄂西北根据地。根据地内亦先后建立了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及所领导的5个地委、军分区和行署,6个中心县委和县政府,18个县(工)委和县政府,坚持斗争达10个月之久。
==第三个中原局==
中原局成立后,为挺进中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中原局抽调了大批干部进行整顿,为随军南下开辟中原根据地作准备。同时,从各个方面大力培养和提高地方兵团的战斗力,着手组编新的野战军纵队。经过精心准备,刘邓大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突破了蒋介石认为可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天险,进入了大别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