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48
次編輯
變更
龟兹
,無編輯摘要
*[[北宋]][[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聖]]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祐]]四年(1037年)、[[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五年、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龟兹前后遣使朝貢十二次。
*11世纪初期,来自于锡尔河下游三角洲的阿弗喇昔牙卜家族的会建立的的[[喀喇汗朝|大可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14世纪末期,因帖木儿入侵而导致的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 龟兹王列表 ==
== 龟兹的佛教 ==
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 (中亚古国)|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 (国家)|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龟兹。龟兹佛教以小乘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纪中叶,龟兹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晋书·四夷传》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西晋以后,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普及。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記]]》纪述'''屈支国'''(即龟兹)的佛教:“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在當地,玄奘與龜茲國師[[木叉麴多]]辯經,大獲全勝。
西晋以后,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普及。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記]]》纪述'''屈支国'''(即龟兹)的佛教:“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在當地,玄奘與龜茲國師[[木叉麴多]]辯經,大獲全勝。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列维]]在《所谓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一文中指出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龟兹语作为佛经传入中国的谋介,大約在公元一世纪。 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如龟兹国师[[鸠摩罗什]]于401年到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来自龟兹的高僧还有龟兹王世子帛延、帛尸梨蜜、帛法炬、[[佛图澄]]、[[莲华精进]]等。
龟兹的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六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有编号的洞窟达 236个。龟兹石窟在伊斯兰教征服西域后被埋没于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后人所发现。
== 龟兹文学 ==
*《[[弥勒会见记]]》[[剧本]]
*《[[摩尼教]]赞美诗》
== 龟兹艺术 ==
根据历史学家[[向达]]考证,龟兹琵琶七调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龟兹乐]]娑陀力(宫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 外部链接 ===
*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B9%A4%BE%DF%C0%E0/%D6%D0%B9%FA%B4%F3%B0%D9%BF%C6%C8%AB%CA%E9%D6%D0%B9%FA%C0%FA%CA%B7/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7/0505_ts011097.htm 中国大百科全书 - 龟兹]
* [http://www.cnr.cn/2004travel/zhk/notes/200508110013.html 克孜尔千佛洞]
*季羡林:〈[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5298938 龟兹之密宗]〉。
[[Category:新疆的西域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