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海洋

增加 20,30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海洋
| 圖像 =
[[File:张海洋.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3895962908&di=553a951a903f9decafc1e96401d397fb&imgtype=0&src=http%3A%2F%2Fwww.zznews.cn%2Fzhuanti%2Fpic%2F003%2F002%2F248%2F00300224833_db8c22f2.jpg 原图连接][http://www.zznews.cn/zhuanti/system/2019/01/09/030039585.shtml 来自漳州新闻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55年5月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知名原因 = 民族学研究
| 知名作品 =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
}}
张海洋,1955年5 月出生,天津武清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1997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富布赖特学者。
担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会员,教育部社会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术年鉴》编委。同时为全球环境基金理事会GEF项目专家,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董事。在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主要讲授民族学通论、人类学名著选读、体质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ref>[http://www.zznews.cn/zhuanti/system/2019/01/09/030039585.shtml]漳州新闻网</ref>
===学习经历===
2002/5-7: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系统访问学者
1996-1997: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
1988-1996: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在职博士生
1982-1985: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硕士生
1978-1982:吉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生
===工作简历===
2012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导师
2008年以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2005-2008,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民族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2003-200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硕导,民族学系主任
2000以来,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民族学教研室主任,硕导
1997-200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导
1994-1997: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副教授
1987-1994: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
1985-1987: 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助教
1970-1978: 在乡务农
===社会兼职===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理事;
中国人类学会会员;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兼职教授;
凉山大学彝族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中央民族大学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常务副所长;
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至2011年);
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至2010);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昆明)世界大会中国筹委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2009);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至2008);
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民委、教育部、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单位评估专家和翻译。
== 人物生平主讲课程==主要讲授民族学通论、人类学名著选读、体质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 == 研究 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中央 方向== 民族 民族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1997为美国斯坦福大 、体质人类 、东西方文化比较、应用 人类学 系富布赖特学者。担任中央 ,弱势群体及少数 民族 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权益保护、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 的认同、中国的多元 化与和谐 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 等。 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 研究 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世界 领域为 民族学人类学 研究 学科史、学科理论方法、东西方文化比较, 心中心副主任, 国的多元文化和 中国 民族学 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西部发展 的认同应用 研究 领域为 心主任, 际人类学与 少数 民族 学联合会会员,教育部社会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术年鉴》编委。同时为全球 地区生态 环境 基金理事会GEF项目专家,凉山彝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少数民 妇女儿童 发展 权益维护、 心董事。在多所高校担任兼职教授。主要讲授 民族 学通论、人类学名著选读、 事务管理 质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 制改革创新研究
== 主要贡献==主要著作《中国的文化多样与中国人的认同》、《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体质人类学》,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参编《民族学通论》,译著甚多。外访 讲学 作品==常年担任美国TBC(中国学研究)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本科班课程:中国的民族文化教授:2012-12-8:[[ 日本]][[ 滋贺县立大学]] 开会发言,百年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2009年1月3-17日,[[ 美国]][[ 罗林斯学院]] 人类学系讲课,少数民族与中国。2008年12月4-9日,[[ 日本]][[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中心]] ,《西部开发与和谐社会》研讨会。2008年8月23-9月1日:[[ 瑞典]] [[ 弗莱堡大学]] 夏季讲习班教学,联邦制与民族文化保护2006,12月3-12,[[ 南非]] [[ 民族学人类学昆明世界大会]] 中国筹委会秘书处、翻译、顾问2006. 11.10-21,[[ 墨西哥]] [[ 加拿大]] ,民族学人类学昆明世界大会中国筹委会、翻译、顾问2006.6,20-29:[[ 挪威奥斯陆]] ,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课题]] 组成员兼翻译2006.2,18-25:[[ 匈牙利布达佩斯]] [[ 亚欧少数民族人权会议]] 中国学者两代表之一2005.12,18-25,[[ 伊朗德黑兰]] ,民族人类学中期会议(文化与朝圣)
2004,12,9-21:印度,加尔各答,民族学人类学中期会议: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2004,6:瑞典,乌普萨拉,民族区域自治学术研讨。
1996,12:印度新德里:中国民族概念的多重含义。
1995:12: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的种族和民族认同。
教育科研
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
《少数民族地区水电移民补偿补助和安置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
  马工程《民族学教程》编写,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2008至今
  贵阳-广州快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铁道部、世界银行2007,
  参与式研究型人才模式培养(主持),北京市,2004
  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办,国家民委,2003至2009
  民族理论政策国际比较(主持),985项目,2006至今
  体质人类学,教育部(主持),2000至今
代表性成果
1.专著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2.教材
《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
“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3.译著
《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
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
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
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3.
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
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
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
4.学术论文
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
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
“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
“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
“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
“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
“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
“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
“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
“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ol. 02, No.2, 2004.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
“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
“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
“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
“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ed.: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
“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
“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
“‘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
“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
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
“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
“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
“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
“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
“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
“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
“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
“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
5.会议论文
“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
“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
“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
“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
“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
“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
“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
“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
“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
“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
“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
“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
6.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
“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2011.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
“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
“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
“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
“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
“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2004.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
“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
“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
“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
“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
“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1995
7.在编写论著
《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
《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
《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
《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实地调查
2012暑假: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长征胜利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系
2009, 7.9-15, 重庆石柱县、酉阳农村水路改进项目少数民族社会评估报告执笔,世界银行
2009.2.1-15,羌族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政策需求,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项目协调人
2008-4-12,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补助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
2007,12-2008,1:西宁城市水务局洪水管理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计划调查报告执笔,世界银行
2007,7-8月,贵阳广州高速铁路建设社会评估与少数民族发展计划调查报告执笔,世界银行
2007年7月-2008年7月,第十六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备委员会秘书组文件组
2006,7-8月: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
2005,9:贵昆铁路调整线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行推荐专家,报告执笔
2005,7-8月,少数民族失学青少年涉及高危行为原因和对策调查,主持,中国CDC/UNICEF
2005,1-2,广西林业综合项目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行推荐专家,合作执笔
2004,7-8:山西、四川、云南民族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国家民委项目,报告执笔人。
2003,3-5,甘肃张掖黑河电站少数民族社会评估和发展计划,世行推荐专家,报告执笔
2003,7-8:广西贺州黄姚镇,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
2003,7,20-25: 内蒙古鄂托克旗沙漠治理中的民族文化参与
2002,8-10,凉山彝族流动人口问题及社会对策
2002/5-7,俄勒冈,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少数民族研究和中国学者对本国多元文化的表述
2001,12-2003,5凉山彝族地区性病、艾滋病防治和关怀中的本土资源参与模式
2001/7-9,湖北高速路鄂西扶贫段少数民族社会评估和发展计划,世行推荐专家
2000/9金沙江上游生态保护与少数民族脱贫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00/8鄂西水电项目中间河电站少数民族社会评估,世行推荐专家,报告见世行信息网站
1999/7-9:凉山彝族婚姻改革与社会政治的互动(研究生实习指导)
1998/-9:新疆、甘肃文化地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研究院项目)
1996/9-1997/8: 旧金山,美籍华人的族群性与美国人的认同(富布莱特项目)
1996/7-8:长江三峡淹没区民俗及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项目)
1995/7-8:云南华宁盘溪乡赛登高食品加工项目研究(新西兰大使馆项目)
1995/11:安徽中部劳工流动的社会文化特点(农业部农研中心项目)
1995/9-11:国家科委“863”计划社会经济项目评估 (国家科委研究中心项目)
1994/7-8:四川广元市穆斯林社区经济发展(本科生实习指导)
1994/2-4:中国十大城市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现状(福特基金会项目)
1992-1994:天津逸仙高科技工业园与当地政府和农村社区的互动(博士生实习)
1990-1991:广州金同保健用品公司的企业文化(合资企业项目)
1987/7-8: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国家民委调研项目)
1985/5-6:云贵两省民族教育情况(全国政协调研项目)
1984/4-6:凉山彝族、广西壮族社区地理环境与生计方式调查(硕士生实习)
 
==获奖记录==
《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05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项目: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2006年北京市一等奖
201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6年教育部“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物轶事==
张海洋1955年5月出生于下朱庄五间房村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幼时家庭不富裕。张海洋曾经做过生产队的饲养员,整日和牲口打交道,却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苦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恢复高考后,张海洋顺利考上了吉林大学。
由于中学课程都是自学,理科基础薄弱,而英语专业不用考数学,于是他选择了吉大外语系的英语专业。在吉林大学的几年里,张海洋逐渐对跨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和民族学搭上了界。本科毕业后,张海洋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跨入民族学这一古老的学科领域里。1982年入学时,张海洋意识到自身基础的薄弱,于是听从林耀华和金天明两位教授的指导,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扎实的外语功底为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念研究生的第四学期,张海洋随林、金两位教授到四川凉山和广西龙胜两地实习,开始了经济文化类型方面的研究。
研究生毕业时,张海洋留校开始了忙碌的教书生涯,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1988年,他考上在职博士生。接着,张海洋远赴斯坦福大学做了一年的富布赖特学者,在国际讲坛上传递中国人类学的声音,从此声名远播海外。
作为国内人类学领域的第三代领军人物之一,张海洋以其深厚的功底、严谨的态度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赞誉。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张海洋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激情和耐心、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在民族大学图书馆里,有一间张海洋的办公室,他经常在那过夜,无论寒暑冬夏,一床破席子,往办公桌下一铺就是他的床。二十多年来,偏远的麻风病村、艾滋病村、贩毒村,他和他的学生们长久以来就是在跟这样的人群接触,从不畏难,也从无抱怨。他始终铭记着恩师教诲,承继着学术的薪火,也支撑着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大厦。翻开他的著作,通篇传递着人文的理念和身为学者对社会的忧思。他醉心于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比较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诸领域,呼吁确立人类学的一级学科地位,并大胆地提出研究范式的转变,即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的新思路,在学术界内无异于引发了一场“地震”,令人耳目一新。
身为一名公众学者,不仅要有足够广博的学术视野,更要有宽广的胸襟,承担起相应的一份社会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张海洋无愧于学者这一称号。他深入穷乡僻壤,扎扎实实地做田野调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积极地为弱势群体奔走,在各种场合大力倡导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reflist}}1. [[Category: 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 类学研究中心]]2.著名民族 [[Category:科 技术人物]]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