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老舍纪念馆

增加 1,464 位元組, 5 年前
【纪念馆简介】
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青年突击队》、《女店员》、《全家福》、《茶馆》,小说《西望长安》、《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等。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曲艺作品等。话剧《茶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史诗,《龙须沟》则是新中国的赞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br>
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这是   老舍的 故居 的主要部分:东 ,就在灯市口 西 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 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 丰富胡 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 。王府井向北 ,再 现了先生 往西 生的创作成 。<br>北房三间 是灯市口西街 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 以前叫廼兹府大街 明间和 丰富胡同就在灯市口 西 次间为客厅 街路北 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 胡同 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 就坐在靠西边 把口 沙发上 一座小院 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 便是 老舍的 书房兼工作室 家。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归来后 书房小而朴素 买下了这座院子 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 在此居住了17年。他 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 生颠沛流离 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 晚年归乡 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 间小屋 是他除出生地外 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住得最久的一处
  小院的门并不是开在中轴线上,而是开在正房方向的东南角。院子总共300余平方米,院内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被他称作“丹柿小院”。北面三间为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东面的耳房就是老舍的书房,书房内的光线很暗,书桌对着门,背后是嵌在墙里的大书架。书桌是硬木的,桌面嵌着青色大理石,上面放着文房用品,其中有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冯玉祥将军送他的圆形玉石印泥盒,有他收藏的清朝文人李渔的砚台,上面刻有“笠翁李渔书画砚”字样。还有一个黄铜做的烛台,似乎是美国带回来的,烛台上面有一个打棒球的小人雕像。桌面上当然少不了月份牌,日期还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星期三,阴历八月初九”。40多年前的这个日子,老舍离开了自己的家,再也没有回来。<ref>[http://roll.sohu.com/20141113/n406006875.shtml “人民艺术家”老舍(组图)]</ref>
黑釉葵花酒壶
硬木小炕桌
 
==【筹建过程】==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