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辟疆

增加 54 位元組, 4 年前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1956年7月18日,南京日报。一张泛黄的老报纸。封面一条加有边框的题为《南大图书馆得一珍贵孤本》的报道十分醒目。报道说 [[ 南京大学 ]] 教授汪辟疆重金购得海内孤本《楚辞集解》,并捐赠南大图书馆。捐书就能上封面,可见这条新闻的分量。
时隔58年,当年的新闻人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当我试图去找寻有关他的遗迹时,发现他所居住过的地方,文德里晒布厂5号,峨嵋路27号,都早已荡然无存。一如他的主人,这个曾经享誉学界的国学大师,也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我辗转找到汪辟疆的嫡孙 [[ 汪定民 ]] 先生,听他述说起祖父的故事。
汪辟疆是江西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和当时文坛渊源很深。而江西又是诗学重镇,产生过 江西诗派 ,这大概与汪辟疆日后成为诗人和诗学研究者不无关系。
1928年,汪辟疆应第四 [[ 中山大学 ]] (中央大学)之聘,来 [[ 南京 ]] 任教,并终老于此,前后38年。因为学问精深,加之谦逊和蔼,汪辟疆在教授和学生中的口碑一直很好,颇受尊重。
说到这儿,汪定民拿出一把折扇。不大的扇子上,两面写满了诗,数了一下,足足有23首之多!再看看署名,王伯沆、柳诒徵、黄侃、吴梅、胡小石、汪东、胡先骕、汪荣宝、王晓湘,个个大名鼎鼎。而这把扇子,就是这9位教授题诗赠给汪辟疆的。
汪定民介绍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的教授们结社雅集题诗唱和活动十分频繁,仅中央大学就有潜社、如社、上巳社等诗社。而这把扇子正是当时诗社活动的重要见证。扇子是赠给汪辟疆,从署款“辟疆如兄属正”“辟疆先生吟正”等语,即可见汪辟疆在这群文人中的地位。而黄侃“今春小诗写乞辟疆仁兄社长正”的署款,更是指出了汪辟疆的社长身份。
黄侃素以脾气大、好骂人而闻名,他能对汪辟疆如此敬重是十分难得的。汪定民又说了一件趣事:“有一次,我祖父去 [[ 黄侃 ]] 家,看中一本书,《元诗选》。因为我祖父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知道这书很稀见,正好见黄侃有2本,便问黄侃能不能转让一本给他。”
黄侃没有拒绝,但他实在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后来,黄侃知道这本书的珍贵后,十分后悔,就想问我祖父要回来,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就写诗,在诗中隐晦地表达想要回书的意愿。”可是汪辟疆并没有看懂这首诗的弦外之音,还回了一首给他。二人就这样你来我去,唱和了三四回,汪辟疆才反应过来,原来黄侃是想要回《元诗选》。而汪辟疆当即就把书还给他了。事后,黄侃既喜且羞,次日在日记中写道:“汪辟疆肯以《元诗选》见还,令人感愧。”
对教授谦逊如此,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今年已94岁高龄的古典文学家 [[ 霍松林 ]] 曾说,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恩人只有两个:汪辟疆和 [[ 于右任 ]]
故事还得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因抗战尚未胜利,中央大学还在重庆,一年后,上大二的霍松林才随校回到南京。彼时的汪辟疆不但是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还是监察院监察委员。
汪定民拿出这份已经泛黄的1956年7月18日的南京日报,封面一条加有边框的题为《南大图书馆得一珍贵孤本》的报道十分醒目。报道中所说的“珍贵孤本”——明万历本《楚辞集解》,就是汪辟疆重金够得,捐给南大图书馆的。
汪定民介绍说,当时, [[ 北京大学 ]] 教授 [[ 游国恩 ]] 因在国内没有搜求到足本的《楚辞集解》,便写信给 [[ 日本 ]] 横滨大学教授波多野代觅此书。波多野经多方搜访,在上野图书馆找到一部。之后,日本神奈川县教职员工会动员了1万6千多名会员,捐款把该书摄制成影片,委托当时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团长 [[ 郭沫若 ]] 、团员 [[ 翦伯赞 ]] 各带回一套,分别赠给游国恩和北京大学。《楚辞集解》的难得,于此可见。
汪辟疆精于版本,是大藏书家。在听闻这件事后,想起杭州王氏旧藏书中,就有这本书。他委托一位上海的书商代为搜求。巧的是,这位书商刚刚进的货中,就有此书。书商立即将书寄给汪辟疆,果然,正是明万历原刻本。汪辟疆于是重金买下,捐给了南大图书馆。用时髦的话来说,汪辟疆可谓捐书“上头条”。这不但说明此书的珍贵,也反映了汪辟疆的德高望重。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