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颖迪

移除 18 位元組, 4 年前
孙颖迪谈
最近和我的学生们更多的讨论了内心听觉的重要。功夫在琴外,有时候我宁愿他们离开键盘默不作声,甚至要求他们向指挥系的同学那般,在无声中挥动手臂,在冥想中把握音乐的气息,胜过在八十八个黑白键上盲目自大的纵横驰骋。
这便是我们唤之为“[[ 冥听”的内心听觉,它包含着对音乐的敏感和预判,是将已知的乐谱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安排后化作现实中的声音前的最后孕育。]]
依靠长期的艺术积累和实践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内心听觉,是对音乐演奏最深层次的思考,它几乎代表了每一个音乐家的理想世界。它的建立过程缓慢而复杂,曲折而富于变化,有时候因它的主观性,甚至让人义无反顾的走向音乐演绎的不归路。从演奏学的角度看,一场音乐会演出真正的消耗,实际发声的人体所承载的强度,可能只占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少;而在不为人知的演奏家的耳朵里,至少听到双倍的音乐。一遍是发音之前的预听,它负责指导音乐的开展与进行;一遍是发音之后(有时是同时)的审听,它负责音乐演绎中的检测与修正。 在[[ 心、脑、手三位一体的工作状态中]] ,前两者付出的能量,远大于观众看得最津津乐道的肢体动作。
内心听感的培养与建立,是每个高级阶段的音乐学生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当我们历经和声、节奏、织体、结构等一系列基础必要的音乐元素分析和练习后,我们需要依靠内心听感,将谱面上记录的音乐密码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储备中,使其既合乎逻辑又非僵硬机械,以求得音乐表达上的自然,从而达成美与真的艺术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那么演奏则是将抽象的意念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内心听觉就好比是联结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纽带,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转化进程中的一种缓冲和预示。
内心听觉,事实上是演奏家在沉思中完成二度创作的核心进程。它要求人在不碰乐器、不发声音的状态中,依靠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所掌握的表现手法,对已知的音乐作品进行无声的演进。音乐中的起承转合,从宏观的布局、走向,到细节上每一次的分句与和声转变,都应先于实际演奏而在内心听觉上完成。 在冥听的过程中,虽然演奏家并未触碰乐器,但他应当知晓所采取的演奏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将获得何种演奏效果,并预判这种效果在整体的音乐发展中是否具有恰当的地位。内心听觉的音响在实际的物理世界里并不存在,但它又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每一次杰出的音乐演奏中。敏感而微妙的内心听觉,是使得音乐演绎质量得以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飞机上的巡航雷达之于飞行安全。[[ 冥听,作为音乐思考中的特殊方式,往往并非出于情绪酝酿的需要,它的实质更接近于一种质的筛选,反映了演奏者的艺术判断力,是乐智与品味的体现。]]
内心听觉的敏感与否,以及更高层次的分寸感问题,都是对一位音乐家素养的考察。但并非所有具备内心听觉的人最后都成了演奏家,演奏中呈现的千姿百态,说到底,都可归结于内在世界思索的外化,反映了是旨在聆听音乐本真的表述,还是演奏个体自我意识表述这样的一个选择。人们总是试图解释清楚音乐的意义,这些解释常常远比音乐本身承载的要多得多。不幸的是,将不可名状的事物加以定义,其实更像一次狡黠的诡辩,或是智慧的撒谎。让音乐自己说话,远比我们说话重要;我们对于音乐是否真诚,要看在内心听觉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足够真诚。
摄影界的朋友常和我说:“好的照片,在你按下快门前,你已经看到它”。这说的是构图。内心听觉,其实就是音乐中的构图。由此,[[ 我也常对我的学生这么说,好的音乐,在你弹下去之前,你应当先听到它,让它带你走。]]<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552253370&ver=1&signature=glUGAz*1kcE-92j55iR8nxGCUQD9k5LcPCewu0wJpB13ru-pJd5Wi*aPiSbr5otR8Qt*vtDn7H7fXlpydWz-l8cQYuZCDOyzqRBpDzNzNHPaBGYAFr0YfgeN-GBVe0eQ8Oa1Ph*s76s6qVZ4PPXWbyo1Fo*aZSI4t05oZ1l3GjQ= 孙颖迪谈音乐中的内心听觉丨“好的音乐,在你弹下去之前,你应当先听到它,让它带你走。”] 西方音乐评论,发布时间;2017-03-12</ref> 
==视频==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