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姚澄

增加 8,416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条目及内容、增加参考资料
==个人简介==
 
姚澄,江阴人,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艺术的创始人。1926年出生,1938年随父投入顾家班学唱常锡文戏,以后在[[江苏]]、[[上海]]一带乡镇演出,受到观众喜爱。解放后参加[[苏南文工团]],后来加入[[江苏省锡剧团]]。
她长期巡回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演出,为广大锡剧观众所熟悉喜爱和推崇,有"锡剧皇后"之美称。她早年加入苏南文工团,后转入江苏省锡剧团,并与著名编剧叶至诚(叶圣陶小儿子)结为夫妇,两人同风雨共患难,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其子叶兆言(取姚、诚字各一半)为当代著名作家。叶至诚生前曾自我调侃说"我的名字不响,每次在会议等公开场合介绍我时,主持人都喜欢添加些分量。在我婚前人家介绍我时说,叶至诚是叶圣陶老的小公子;婚后又往往说,叶至诚是锡剧皇后姚澄的爱人;等儿子成名后,介绍方式又换成,叶至诚是叶兆言的父亲"。
[[File:姚澄2.jpg|缩略图|姚澄]]
 
==人物简历==
1938年学戏。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苏州、上海一带演出。1949年参加苏南文协文工团。后任江苏锡剧团演员、副团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江苏分会副主席。代表剧目有《拔兰花》、《红色的种子》等。主演的《庵堂认母》、《双珠凤》已拍成戏曲片。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t27lmpee0ggn5s4.html 姚澄]名人简历网</ref>
 
==成名道路==
在江苏省江阴东门外山观乡金童桥有个地方叫姚家埭,村上的人家都姓姚,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山明水秀的好地方。村里的人在闲暇时特别喜欢当地的滩簧戏,也就是现在锡剧的前身。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夏天的晚上,村里家家户户都端了竹椅小凳,或者用长凳搁起了门板,在场上乘凉。这时候一个中年人被村里许多人围着要求唱上几段,而他也毫不推辞,拿出胡琴一拉,对着旁边站着的女儿说:“阿玉,唱!”这个小女孩立刻跟着胡琴唱了起来。那甜美略带稚嫩的唱腔立刻博得大家阵阵的喝彩声。这位叫阿玉的女孩就是后来的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旁边拉胡琴伴奏的是她的父亲姚根宝。姚澄后来之所以能够走上锡剧艺术的道路,与她的父亲是分不开的,姚澄的启蒙老师就是她的父亲。
 
与许多旧社会的戏曲演员一样,姚澄的家庭非常的穷困,迫于生计,为了让女儿今后能够有好的出路,父亲把姚澄送进了无锡的顾家班学戏,从此便开始了姚澄的艺术生涯。但是起初,姚澄并不愿意学戏,她认为父亲唱戏被人看不起,既不能养家,连自己也顾不周全。在学戏前的一天晚上姚澄把想法告诉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巴望借祖母的力量能把自己留下来。姚澄回忆说:“我对奶奶说,奶奶,我不去学戏,爸爸学戏也不好,我去学戏也不会好的。又没有钱还被人看不起。那时叫演员为滩簧婆,我说我不愿意做滩簧婆!后来奶奶说不去怎么行呢,比在家里饿死要好。于是我就去学戏了。
 
从此,姚澄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既有眼泪,又有欢笑,既是卑微,又是光荣,饱含着苦辣酸甜的从艺道路。
 
也许姚澄天生就是一块当演员的料,也许命中注定她这一生将献给锡剧艺术。由于姚澄的天资聪颖,在加上以前父亲的指导,学戏的第二年姚澄就开始登台演出了。姚澄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她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时的情景,姚澄说:“当时演的是《合同记》,我是老太太那里的丫头,小姐为了逃婚,躺在闺房里装病。我领了太太去楼上看小姐,我的唱词是一看看下面黑压压的都是头,我一紧张把词忘了,一急又想起来了。但不是连着唱,我于是又重新唱“丫鬟领路前头走,老太太接脚后面跟,将身来到高楼上,小姐房里去探病。”我难为情极了,进场时我就用手绢打老太太的背,当时我很难为情。下面也不笑,知道我是小孩,扮演老太太的是我师叔,他说你怎么打我呀,我是太太呀!这样才解了我的窘境。”
 
锡剧行当中,正场花旦是大家羡慕的对象,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正场花旦不能登台,或者不便登台,又给平时好学的艺徒,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一次在太仓演出,由于当时正场花旦是位常州人,唱和念都带浓重的常州音,观众不喜欢。于是主角临时换上了姚澄,当时演出的戏目是《昭君出塞》。演出很红,结束后,观众请姚澄吃饭,还带上了她的师傅和师母,那个时候姚澄才十四岁。
 
《昭君出塞》这出戏使姚澄一下子唱红了,从此,姚澄经常在《玉蜻蜓》、《劈山救母》《半夜夫妻》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她也逐步登上了正场花旦的位置。
 
1953年,在南京市成立了江苏省锡剧团,这年春节,由姚澄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京跟广大观众见面了,这也是南京观众第一次观看锡剧,从此打开了锡剧在非吴语地区站住脚跟的局面。谈到当时的情景,姚澄说:“ 来南京成立省团后我的第一个戏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时南京人没有看过锡剧,演出后,大家喜欢的不得了。第一次招待外宾也是这出戏。当时潭君卿演的是梁山伯,我演的是祝英台,演出很红。后来我又排了《罗汉钱》。演出后观众来信说我既能演古装戏又能演现代戏。后来《罗汉钱》招待了外宾好几年。”
 
1954年,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举行。姚澄主演的《走上新路》获六个一等奖,姚澄由于成功的塑造了女主角李瑞珍而荣获演员一等奖,在大会闭幕式上,姚澄作为三十五个剧种、一百五十八个剧目、千余名演员的唯一代表讲了话。这次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姚澄在江苏省锡剧团众多演员中的担纲地位。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t27lmpee0ggn5s4.html 姚澄]名人简历网</ref>
 
==表演理念==
姚澄的戏路非常宽广,在舞台上她不仅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女性角色,而且她还成功的扮演了《双珠凤》中的男主角文必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中《双珠凤》还被拍成了电影。但是姚澄当时并不喜欢这两个小生的角色,她认为,演小生唱做不能有女态。碰到汇演时领导让她演贾宝玉,她不肯,姚澄说我们又不是越剧,为什么要有女小生。越剧都要改革女小生。后来省领导找她谈话说***员要服从分配,她才答应演了。“
 
姚澄的成功,是吃了大苦,下了大力的。她没有进过科班,没有受用一生的童子功,也没有遇到点石成金的名师,她无钱读书,不能从书本上汲取营养。困境中迫使姚澄养成一种可贵的心理素质——好学!台下学,后台学,扯着翼幕学,跑丫鬟站在台边学。向锡剧艺人学,向姐妹剧种学,向旦角学,向生行学。如饥似渴,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如蜂酿蜜。这里要提到的是姚澄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创立锡剧艺术的姚派,这与她的爱人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子、著名剧作家叶至诚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两人同风雨共患难,相濡以沫半个世纪。谈到爱人叶至诚,姚澄回忆说:“他在文化上影响了我,他借名著给我看,就帮我提高了不少。他还是我的活字典,我写信写不出字来就空下来,然后就问他。我跟老头子是四十年,我们夫妻没有发生过任何争吵,关系很好,我觉得很幸福。”
 
一位乡下女子闯进了文学世家,就象一个半文盲,被保送到文学“院”,一场家庭的,枕边的强化进修开始了,由识字而阅读,由小读而博览,由古而今,由中而外,这不断提高的文学素养,潜移默化,作用于她的表演,增添了文采,涤荡了匠气,我们在欣赏姚澄优美的表演时,千万不能忘记她幕后的一页。
 
姚澄的表演,以擅于深刻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在活动见长;她的唱腔,吐子清晰、准确,嗓音甜糯柔美,运腔委婉多姿、华丽典雅,具有苏南民间小调的特色。经过她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姚派唱腔艺术,为丰富锡剧艺术的唱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所创立的锡剧姚派艺术如今正在她的众多学生中逐步传承发展!
 
如今已近八十高龄的姚澄还在为锡剧艺术的发展培养着接班人,只要是学生排戏,姚澄总会到现场进行指导。今年二月,姚澄由于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当时中央电视台要录制她的两位学生许美霞与袁菊芬的唱段,她不顾身体虚弱,把病房当成了排练场,现场指导着两位学生排戏。她的学生们从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演员身上不仅学到了深邃的锡剧艺术,也学到了做人的真谛。<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t27lmpee0ggn5s4.html 姚澄]名人简历网</ref>
==相关报道==
===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与他的“姚派”艺术===
{{#ev:youku| XMjkyNjUxNDk3Mg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各职业人物]]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