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5
次編輯
變更
雷丸
,無編輯摘要
同物异名:''Omphalia lapidescens'' (Horan) Cohn & Schroet., 1891;''Polyporus mylittae'' Cooke & Massee, 1892;''Polyporus mylittae'' Sacc., 1893。
==雷丸的種植和炮製==
===來源===
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春、秋、冬皆可採收,但以秋季為多,選枝葉枯黃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採收後洗淨,曬乾。
【原形態】
菌核體通常為不規則的堅硬塊狀,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徑0.8~2.5厘米,罕達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細密的縱紋;內面為緊密交織的菌絲體,蠟白色,半透明而略帶粘性,具同色的紋理。越冬後由菌核體發出新的子實體,一般不易見到。
【生境分佈】
多寄生於病竹根部。分佈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肅、陝西、湖北、河南等地。主產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廣西、陝西。此外,浙江、湖南、廣東、安徽、福建等省亦產。
===性味===
苦,寒,有小毒。
===炮製===
洗淨,曬乾,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溫烘烤。
===性狀===
乾燥的菌核為球形或不規則的圓塊狀,大小不等,直徑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體有稍隆起的網狀皺紋。質堅實而重,不易破裂;擊開後斷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黃色,呈顆粒狀或粉質。質緊密者為半透明狀,可見有半透明與不透明部分交錯成紋理。氣無,味淡,嚼之初有顆粒樣感覺,微帶粘液性,久嚼則溶化而無殘渣。以個大、飽滿、質堅、外紫褐色、內白色、無泥沙者為佳。
==雷丸的效果==
===功效===
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用於絛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經脈===
入胃經、大腸經。
===主治===
殺蟲消積,用於絛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①《本經》:"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
②《別錄》:"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白蟲、寸白自出不止。"
③《藥性論》:"能逐風,主癲癇狂走,殺蛔蟲。"
④《玉楸藥解》:"清熱疏肝,殺寸白蟲,軀風除癇,止小兒汗。"
⑤《陝西中藥志》:"消積殺蟲,清熱解毒。治虫積腹痛,小兒疳積,胃中熱,對絛蟲病療效較顯著。"
== 医学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