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58
次編輯
變更
谢鉴衡
,無編輯摘要
}}
'''<big>谢鉴衡</big>''',男(1925年1月3日--2011年2月9日), [[ 湖北 ]] 洪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泥沙专家,1978年任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历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工程系主任、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水电部三峡工程研究及论证泥沙专家组副组长,《泥沙研究》杂志主编,《国际泥沙研究》《水利学报》《人民黄河》杂志编委等职。
== 人物经历 ==
1946年,未读过高中的谢鉴衡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 [[ 武汉大学 ]] 。他选择了武汉大学,学土木工程专业。在这里,他遇见了我国著名泥沙专家张瑞瑾先生。
195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6年--1965年的10年间,他带领同事、学生以满腔热忱开始了对黄河的治理研究,先后五次从黄河中游孟津小浪底到入海的河口800多公里的沿途实地考察,为黄河水"号脉",每次都长达一个多月,其艰辛无法言述。其中最险最苦的是黄河口的考察。
1965年秋,为了摸清 [[ 黄河口 ]] 泥沙运动规律,他从海上逆水闯入河口,没几分钟,河流摆走它处,谢鉴衡在搁浅的船上无路可逃。被困第三天,忽闻水声,河流奇迹般地又摆了回来,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顾生命危险为黄河水"号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分析和实验研究,谢鉴衡发现,明朝大工程师[[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460226104032519&wfr=spider&for=pc 历史那些事,[[陈演]]是清代的水利工程专家,创造了束水攻沙的方法 ]百度网</ref>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而且,历史上有重大争议的“分流疏沙”不仅不能疏沙,反会增加淤积,在此基础上,谢鉴衡总结出泥沙对河道游荡性变化影响,并弄清悬河抬升规律,得出了只有采取综合手段才能治理黄河泥沙的论断。并解决了技术难题,更为我国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进军长江三峡工程'''
1981年秋,葛洲坝三江航道冲沙闸首次启闸冲沙,仅用12个小时便清除了淤积在引航道上的300多万立方米泥沙,实际效果与谢鉴衡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这一成功,为他研究举世瞩目的三峡泥沙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也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2年,谢鉴衡受国家科委和水电部委托,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身为国家科委长江三峡泥沙专家组副组长的谢鉴衡心中十分清楚: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三峡泥沙问题比葛洲坝更为复杂重要。有人说泥沙问题是修建三峡大坝的拦路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确如此,大库容、高水位、高流速的巨大工程,解决泥沙问题是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而对三峡工程能否长久使用、 [[ 黄金 ]] 水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重庆港是否会变为死港等诸多事关泥沙的重大问题,谢鉴衡一次又一次地作了艰苦卓绝、深入细致的调查、实验、分析、提交了一份又一份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谢鉴衡带领科技人员用原型观测,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与已建工程类比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并经过与国内外众多的著名泥沙同行的多次研讨与审议,得出明确的结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根据实体泥沙模型试验成果,谢鉴衡认为:三峡工程建成30年内,不论是坝区或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均不会对航运和发电造成不良的影响。水库运行数十年后,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在特殊干枯的水文年份,当水库降落至最低水位时,可能对变动回水区航道和港口作业造成不良影响,但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航道整治和港口改造加以解决。坝区泥沙淤积对航道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采用优化建筑物布置和设置防淤、排沙、冲沙等工程措施解决。
1984年11月,谢鉴衡在江轮上向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 [[ 李鹏 ]] 汇报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及其解决途径,并提出长江上游实现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生态环境,减少长江泥沙含量,同时在长江上游的干流,建设一些大型水库,拦截部分泥沙,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1985年5月,谢鉴衡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扩大会上再次谈了解决三峡水库变动回水泥沙冲淤对航道影响的看法,提出了对三峡工程蓄水位方案的新建议,倍受中央领导重视。
'''研究成果'''
谢鉴衡是我国河流泥沙问题研究方面的大师,1964年回国后,除从事教学工作外,他潜心投入了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研究。他在河流泥沙运动学、河床演变学、河流模拟等理论问题上卓有建树,为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黄河中下游及河口治理等重大 [[ 水电工程 ]] 泥沙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副组长,参与并领导了三峡工程问题的研究,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于黄河演变的理论研究及治理思路,在几十年的治黄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上世纪60年代,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1986年,他赴 [[ 美国 ]] ,并在密西西比大学作学术报告。
他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代表性论文:《非均匀沙分级起动规律研究》《水库坝前冲刷漏斗平衡形态的数学模拟》《黄河下游河床变形长期预测数学模型的研究》),专著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