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大龍峒
,無編輯摘要
大稻埕開發時間雖晚於大龍峒,卻因商業強度高於大龍峒,使大龍峒因與大稻埕之地理及人文相近下,而在產業上開始依附大稻埕。到[[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代]],[[日本人]]將[[艋舺]]、[[大稻埕]]、[[臺北城]]合為都市[[臺北市]]時,大龍峒轉為支持都市中心之服務區。大龍峒-{保安宮}-主祀神—[[保生大帝]]為[[同安縣]][[籍貫]]鄉土神,從-{保安宮}-的祭祀圈分布可了解同安人的分佈幾乎包括整個[[淡水河]]流域與[[基隆河]][[下游]]一帶。
== 重要文 遺 化資 產 ==
===大龍峒史前遺址===
2006年因臺北市政府拆除[[蘭州派出所]], 進行所謂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六藝廣場的工程時,發現大龍峒遺址。<ref name="趙">{{cite news|url=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download/journal/76-4.pdf |title= 趙金勇、鍾亦興《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 考古人類學刊,2012年}}</ref> 經由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進行考古探坑試掘, 分別在大龍國小操場及學校周圍六藝廣場挖掘十處探坑,其中九處發現了發現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特有的繩紋陶、石器、石槌、玉錛及箭鏃,此外也發掘出許多清代瓷器。 <ref>[http://archae.nmp.gov.tw/a-news01.aspx?PAGE=5&ID=64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大龍峒史前遺址 文史人士疾呼保留》]</ref>「訊塘埔文化」乃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距今3500至4500年,由[[大坌坑文化]]晚期演化而來,有著著名的繩紋紅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