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0
次編輯
變更
王映霞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王映霞
|圖片 = [[File:王映霞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1928217601&di=e49d75034ae7f29bfb94bc4bc1752a77&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baike%2Fpic%2Fitem%2F3c6d55fbb2fb4316c32232e12ca4462309f7d368.jpg 原图链接][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e811c1411c999312b92e5e3&fromModule=articleMoreRecommend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他说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8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杭州第一美人
| 知名作品 =《岁月留痕》 </br> 《达夫书简——致王映霞》</br> </br> </br>
}}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
==人物简介==
中文名: 王映霞
==人物生平==
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杭州女师人才辈出,王映霞是她们中的一位佼佼者。王映霞始知鲁迅、郭沫若,后来才知道郁达夫,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一次偶识,郁达夫深深迷恋了这位青春美丽的才女。经不住他的苦苦追求,
1940 年正式离婚。从相识相爱,到最终分手,
王映霞与郁达夫的这段爱情纠葛曾在文坛上纷纷扬扬掀起过不小的风波,因而他们之间的这段交往,这段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也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而细致的再现了。<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图说民国十大奇女子],环球网.2013-03-14[引用日期2013-03-14]</ref>
初期,面对郁达夫的追求,王映霞是有犹豫的。面对 他 郁达夫 一封封密集的情书,她想和 旁 别 的男人结婚。 他 郁达夫 的状况毕竟十分复杂。郁达夫的 文字在这一时 信 , 内容虽然 颇 为 有 魅力 光彩 。他写给她的信中 竟如此 这样 说:“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作家庭的主妇,或拖了小孩,袒胸露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你情愿做家庭的奴隶吗?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放弃... ...”
郁达夫的这封信,明眼人一看就有很多处不成立。谁说人生只有一次婚姻呢,他想和王映霞在一起,不就预谋着第二次婚姻?哪个女人迟早不都要结婚?结婚后谁又能保证自己没有妇人相,一辈子不拖儿满脸炊烟?
但郁达夫的话真起了作用。与其说起了作用,不如说王映霞对他的爱,让她相信了这些善意的假话。他离婚,她投 于 入了 他的怀抱,两人从热恋到结婚,速度很快。美人才子的结合,在文坛上还是被传成佳话的 。孙荃变成一个恍惚的背景,一切都可忽略不计 。王映霞对郁达夫也无尽地满意,甚至还在自传里写:每月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可是温饱之后,欲望便过盛起来。他们的情变,也是因为这个。郁达夫怀疑王映霞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染,而写现代爱情诗的汪静之则在遗作《王映霞的一个秘密》中,说郁、王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王映霞与 [[ 戴笠 ]] 关系暧昧。 总之是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816787/64cbKGWQ9ssBLB1CGc0VemZJwyAha98v4gzE7yy9Oex2GNf 杭州第一美人 王映霞 那边出现火烧云,郁达夫不扑火,还拚命扇火。大吵之后, 与特工 王 映霞出走。戴笠的隐秘情恋],人民网</ref>
总之是王映霞那边出现火烧云,郁达夫不扑火,还拚命扇火。大吵之后,王映霞出走。 他在《大公报》上登“寻人启事”,更让王映霞下不了台。后虽经朋友努力撮合,两人勉强复合,但彼此心中都留下伤口。没等复原,郁达夫又在出版的《毁家诗纪》中,自暴家丑,包括谈及王映霞的红杏出墙。就这样,王映霞就再也不想维系本已平淡的婚姻。想郁达夫费尽辛苦追得美人,也并没有把她变成一个神话。婚外的暧昧之情难免,王映霞本不想放弃这段婚姻的,她也尝试过努力去维系,跑到印尼的荒岛上执教,终无法忍受那里的贫瘠,只待了一个学期。离婚后,王映霞已34岁。最好的年华都给了郁达夫,如今又不愿以“郁达夫弃妇”的形象示众,只好用力打扮自己。竟也还是美的,交际场上左右逢源,出尽风头。有戴笠撑腰,王映霞是没人敢招惹的。她像是回到另一个自由王国,成为自己的主人<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816787/4eebdnujxB8L79UEJyNcOvVzgZmzVOI0R_QlG3y1CgNn_hF213BENd3eqdnbIMtcaDC24g_-iagMB3lP4bjTwJzNWbKAd7mi8Togt1mjgngHshjYeFTf0CfO “杭州第一美人”经历2次婚礼 曾为戴笠堕胎 ],凤凰网</ref> '''于钟贤道结连理'''
王映霞在新加坡与郁达夫分手后,由香港转道至重庆。经亲朋故旧介绍,曾先后在保育院当过保育员、军委会特检处做过秘书,后到外交部文书科当过科员。旋由前外交部部长王正廷牵线搭桥,与他的学生、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的经理钟贤道结成连理。
1942年,在重庆[[百龄餐厅]],王映霞与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婚礼极为排场,贺客盈门,宴宾三日,[[王莹、胡蝶、金山]]这些当时的大明星也前去赴宴。山城重庆为之轰动,有说法称:“钟贤道拐了个大美人!”
1942年钟贤道、王映霞 在雾都结婚,婚礼挺排场,贺客盈门,宴宾三日。婚前,钟贤道许诺:“我懂得怎样把你已经失去的年华找回来。请你相信我。”钟贤道是努力实践他的诺言的。他让王映霞辞去外交部的工作,专事家政。王映霞“三日入厨房,洗手作羹汤”。他们共育一子一女:嘉陵、嘉利。
1990年12月21日王映霞有过一次轰动海外的台湾之行。
==晚年生活==
王映霞的晚年生活本不绚烂,退休之后更趋于平淡。起初,她的健康状况尚好,除患轻度白内障和心脏病外,并无大病,日常生活全自行料理。她长期一人独居上海,不愿与儿女们共同生活。
80年代初,在老朋友的劝说、鼓励下,她为报刊匡正一些关于郁达夫往事的误记,兼写一些与[[鲁迅、许广平、陆小曼、丁玲]]和[[庐隐]]等交往的文字。
时来运转。1986年,王映霞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她成了文史馆里最年轻的“小妹妹”。在友人的帮助下,她搜罗了郁达夫书信四十九通,结集成册,出版了极富史料价值的 [[ 《达夫书简——致王映霞》 ]] 。又于暮齿之年,据自身的经历写了 [[ 《半生自述》 ]] 、 [[ 《王映霞自传》 ]] ,在大陆、台湾出版。另编就她与郁达夫的散文合集 [[ 《岁月留痕》 ]] 等。
王映霞特别兴奋的是,1990年,八十三岁的她作了一次台湾之行。那是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刘绍唐]]先生及原《中央日报》社长[[胡健中]]先生,以王映霞为“杰出大陆人士”为由,向台湾当局申请的。在台北三个月,她拜访了暌违四十年的老友陈立夫先生、胡健中先生,参观了张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饱览了秀色可餐的阳明公园。
1995年,王映霞身体日衰,生活不能自理,独居发生困难。儿女们邀她前往同住,她又不肯,便请雇工料理,只在寒冬或酷暑到深圳、杭州儿女家享天伦之乐。 笔者即在此期间经友 == 人 介绍认识她的。物与子女== 王映霞 的家住上海复兴 一生育子女较多。 中 路一条弄堂里 国人传统认为多子多福,王映霞不以为然 , 门口是幼 曾说:“养那么多 儿 园 子有什么用 。 ”当然,这也许 是 年夏,我第一次登门拜访碰上铁将军把门 句气话 。 邻居老大妈说王老师(他们以此称呼 后半生 她 )骨折住院 与儿子关系最紧密的数[[钟嘉陵]] 了 ,医院就在附近 。 嘉陵常接 老 大妈让她的孙子给我带路,并捧着个西瓜 人 去 。看来 住 , 王映霞 他 的 人缘不错 居住生活条件也较好 。 在骨科病房我见到了 1996年, 王映霞 。这是我第一次见她,凭直觉我一眼 在 众多病员 深圳致笔者信 中 认出她。她时年已近九十 屡屡提及“此间生活与上海不可同日而语” , 但其气质、风韵犹存,给人一种繁华落尽,美人迟暮 “儿子请个保姆专门照顾我 的 感觉。她因腿伤 生活” , 正在作牵引,靠在床上,在与一位老先生聊 “ 天 。我送上名片 已入夏 , 作一番自 我 介绍后 这里有空调 , 她说她骨折住院两个月了 不开 , 身体 我 不 好 喜欢这个东西” , 头晕 “给你看看我的这些照片 , 出书 都是儿子为我拍 的 事等她出院后再联系 ”。洋溢着幸福感 。 她让那位陪她闲聊 远在美国 的 老先生找纸笔 郁飞 , 写她的地址及 经常打 电话 给我。 问候 老 先生在床头柜中动作稍微慢了一点 人 , 一时没找到,见我站在那儿等着,王映霞脸色不高兴,催他“快一点” 寄钱寄物;郁荀父子也曾来看望 。 我以为那 [[钟嘉利]] 是 个钟点工 老巴子(最小的) , 后来朋友告诉我:他姓韩,八十岁了,祖籍河北,曾在浙江工作过,特地从台湾赶来照料 王映霞 生活 唯一 的 。女儿,
1968年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当教师。她是母亲晚年的一根拐杖,步移寸随。暮年的王映霞访台,就是她陪伴的。她早就想与母亲一道生活,陪她度过晚年。70年代末,钟嘉利还在浙西乡下教书,她想调回上海工作,也好照顾母亲。王映霞竟然拒绝:“你来干什么,我要在上海过清清静静的晚年,你只须在乡下住住就可以了。”嘉利觉得母亲的想法太奇特,人老了是需要子女照顾的。
== 为人处事在我编辑她的《岁月留痕》和《王映霞自传》书稿两年内,我与她电话、信函不断,有段时间,几乎周周有信。她对我的称呼花样繁多、有趣:先生、老弟、小弟;落款是:老王、王老、映霞。她的字写得相当漂亮、工整、有力度,富男士风格。她每每来信,你得必须立即作复,否则她就大为不悦:“信来回要十五天? 真急煞人。”“小老弟,你是不是把深圳的老朋友忘掉了?”或带命令式的:“复我。” 有趣的是一次我出差,复信晚了一周,她十分恼火,在一张别致的深圳电视台用笺上写道:“我用这样漂亮的信纸给你写信,你不觉得脸红吗?”我无奈,赶忙找了一张比她的信纸“更漂亮的”印花的宣纸复信,说明理由赔不是,她的气才消掉,尔后又向我道歉并赠我一幅她的书法作品。真有点老小孩味道。最令我尴尬的是,大约在1996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早晨6点钟左右她打电话向我拜年,弄得我无地自容。我想说两句“不好意思”的话,她不让我说。她说她希望我代她在南京找一家养老院,她要到南京来养老。吓得我只敢“嗯嗯”个不停,既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后来她没有再问我这件事,我自然更不敢问她了。报三春晖编辑钟嘉陵 王映霞一生育子女较多。中国人传统认为多子多福,王映霞不以为然,曾说:“养那么多儿子有什么用。”当然,这也许是句气话。后半生她与儿子关系最紧密的数钟嘉陵了。嘉陵常接老人去住,他的居住生活条件也较好。1996年,王映霞在深圳致笔者信中屡屡提及“此间生活与上海不可同日而语”,“儿子请个保姆专门照顾我的生活”,“天已入夏,我这里有空调,不开,我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你看看我的这些照片,都是儿子为我拍的”。洋溢着幸福感。远在美国的郁飞,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寄钱寄物;郁荀父子也曾来看望。钟嘉利钟嘉利是老巴子(最小的),她唯一的女儿,1968年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当教师。她是母亲晚年的一根拐杖,步移寸随。暮年的王映霞访台,就是她陪伴的。她早就想与母亲一道生活,陪她度过晚年。70年代末,钟嘉利还在浙西乡下教书,她想调回上海工作,也好照顾母亲。王映霞竟然拒绝:“你来干什么,我要在上海过清清静静的晚年,你只须在乡下住住就可以了。”嘉利觉得母亲的想法太奇特,人老了是需要子女照顾的。和女儿们由于书稿出版了,我与王映霞也疏于音问(她也不能提笔了,打电话也听不见)。有一年4月我与《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相约,专程到杭州去看望王映霞。此前,我给钟嘉利打电话询问老人近况。她说,母亲昨天刚出院。第三天上午,我们便赶到杭州。钟嘉利的爱人吴荣权是浙大教授,儿子在浙大读书,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好,一大一小(只能放张床)两个卧室和一个“三合一”的厅——客厅、饭厅加王映霞的卧室。钟嘉利很能干,把十八平米的厅一分为二,中间用活动布幔隔开,饭桌与沙发挤在一角,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十分雅致。厅内整洁,简直一尘不染。王映霞的床靠窗子一边,正对面的站柜,是从上海老家搬来的那只老掉牙的旧物,王映霞是恋旧的。侧面窗台上放着五六盆花草,鸟笼里还养着一对鹦鹉,大自然的景观浓缩在窗内。嘉利说,这好让母亲看看绿色,听听鸟叫打发寂寞。女儿是娘贴心的小袄啊!我们去时,只见王映霞昏睡着,崭新、洁净的花被子,身着白色镶花边的毛衣,双手伸在被外,脸色显得有点苍白,那纤纤十指虽布满皱纹仍显得秀气雅洁,特别是满头白发,给人一种难言的沧桑感。她仍不乏是个冷美人。一脸憔悴的钟嘉利告诉我们,母亲再次脑昏迷时,是打120报警的,住了二十天医院,她用四张方凳为床陪老人过了二十个日日夜夜。没有办法,请保姆总不如自己贴心,家里也住不下。她只有向学校请长假,专侍老母了。我们询问王映霞的近况,她说,老人现在病情稳定了,只是昏睡,头脑不大清楚,语言也有障碍。钟嘉利说:“这次是母亲没有办法,才肯来我们这儿的。她老人家脾气大,个性强。这些年,深圳、杭州、上海折腾个不停。她先住深圳蛮好,不几天吵着要回上海,嘉陵哥哥把她护送回来。上海的房子又破又旧,没有卫生间,在上海住了一晚,我又雇车把她接回杭州。在这儿住了两周,她又打电话给嘉陵要回深圳,嘉陵只好再接回去。到了年底,她的情绪烦躁,又吵着回杭州……”钟嘉利叹了口气,又笑着说:“没办法,老人家爱折腾。我们做儿女的只能顺着她。有时她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我们不敢答话。”嘉利爱人吴教授笑着说,自己就躲到房间里去不出来。“妈妈不糊涂时,大家都高兴,我们用轮椅推她到西湖边上去玩,游人见了都说:‘这么漂亮的老太太。’”李泓冰指着钟嘉利身上泛白的红毛衣说:“你还没有老太太穿得漂亮呢。”钟嘉利说:“别人家的女儿穿旧的衣服妈妈拣过来穿。我们家,是妈妈穿腻了,指着我说:‘我不要了,你穿吧。’”我们都笑了。我们谈了大约两个小时,王映霞醒了。我走上前去,把送她的花篮放在她床边的椅子上,问:“王老,您还认识我吗?”她目光黯然,毫无反应。我把我的名字写在纸上,递到她眼前,她接过纸片端看一会:“呵,有点印象。”又挥挥手用杭州话轻轻地说:“请——坐。”时近中午,钟嘉利盛情留饭。吃饭时,嘉利备好松软的汉堡和烂饭(和汤),一口一口地喂母亲。老人爱吃鱼,嘉利小心翼翼地剔去刺喂她。王映霞还是吐出一根细刺,捏在手指上晃了晃,哼哼两声,嘉利赶忙接过来。喂毕,嘉利刚端饭碗,老人又哼了。嘉利赶忙扔下碗筷,拉起布幔,从柜中掏出一条纸裤。接着倒纸篓、打水、上卫生间。嘉利刚扒完饭,正收拾碗筷,老人又哼了起来…… [9]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