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大昭寺
,创建页面,内容为“'''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 历史沿革 ==
=== 兴建与扩建 ===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关于大昭寺内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调换佛像的传说,但这是曲解了吐蕃资料里部分吐蕃书的记载后得出的故事。
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此处尚有恶道之门,绕木齐下有龙神宫殿,当迎觉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
吐蕃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彼传闻唐军将抵吐蕃,乃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置于大昭寺南镜门,门上涂以灰泥、并绘文殊菩萨佛像”……
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藏起了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不藏起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导致唐军“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由此观之,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金城公主在大昭寺找出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即觉阿像),供奉于净香室(大昭寺的一部分)……“至神变殿,方知觉阿像暗藏于南镜门,乃将门开启,映出觉阿像,安置于殿后净香室中心……”
按照此记载,文成公主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抢走,而将觉阿佛像转移并隐藏到了大昭寺,后来金城公主取出觉阿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并没有金城公主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也没有金城公主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反而有吐蕃人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夺走而将其藏起,却不藏起不动佛像导致别人“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别人差点儿夺走不动佛像,由此可见,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佛像。
即使当时调换佛像这事真实存在的话,也非金城公主所为。将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转移到大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而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柱间史甚至记载,是文成公主嘱咐、令吐蕃人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即觉阿佛像)藏在大昭寺并画上文殊菩萨画像,以防止汉人夺走佛像……)
最后讨论一下调换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八岁等身像)这事是否存在:实际上,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根据那些章节的记载,调换佛像这事是发生在公元7世纪中后期,是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但是根据其他奇幻荒谬情节较少的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中后期,唐军与吐蕃军的大战多发生在乌海、青海湖附近以及西域,并未接近拉萨,并未严重到要隐藏佛像调换佛像以防止被唐军夺走的程度。而且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与调换佛像记载在一起的有很多虚构的、错误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并未发生调换佛像这事。另外,可靠史料记载里金城公主时期以及以后都没有发生过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换到大昭寺之事。后来,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所述:吐蕃“约在650至750年一段时期内,它似乎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但这种希望是短命的。在8世纪,吐蕃在文化上被一种本地文化所统一……”后来汉人对吐蕃影响力较弱,更不会有人将汉人带去的佛像换到大昭寺。现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在大昭寺的原因只能是它被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在大昭寺。
综上所述,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换到大昭寺这事是虚构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被文成公主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于大昭寺。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
会盟书。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 维修保护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列入)。“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
==== 2009年8月~2011年6月 ====
2009年8月3日,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工程资金1817万元。工程对觉康主殿、释迦牟尼殿、千佛廊、内转经廊及附属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包括拨正、替换主殿及千佛廊前廊和北廊木构件中歪闪、变形、断裂的木构件;替换附属建筑中虫蛀的木构件;对新替换的木构件实施防腐、防蛀处理;对屋顶及屋面局部重新打筑、挑檐局部糟朽更换等。工程木构件、阿嘎土以及彩绘等都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维修,保持原外观视觉效果。
大昭寺文物保护工程是西藏自治区“十一五”项目规划中22个项目之一,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拉萨市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工程完工后基本排除了大昭寺文物建筑存在的险情,有效保护了大昭寺的建筑及文物安全。
维修工程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施工期间,专业技术和安全监管人员对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进行全程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发现并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也多次派专家进藏,帮助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2010年10月29日,保护维修通过初步验收。2011年6月8日,工程竣工,在寺内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
==== 2012年6月 ====
从2009年开始,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昭寺壁画进行勘察。通过勘察,详细掌握了大昭寺室内、室外每一块壁画的残损情况,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将和多位西藏本地具有壁画保护、修复经验的能工巧匠,共同完成维修工程。维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颜料,确保上墙之后千年不变。维修将基本排除大昭寺壁画的各种险情。
壁画维修工程总投资1000多万元,预计工期3年多,2012年6月正式启动。这是首次对大昭寺室内外所有壁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维修,维修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囊廓”转经道内、外侧的壁画先期维修。“囊廓”两侧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为明代绘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壁画长期受氧化以及风、雨、雪等侵蚀,出现了表层剥落、裂缝、空鼓、渗水等损坏。此外,由于“囊廓”两侧经常有信众添灯油,经长期烟熏,壁画表层有一层厚厚的积垢,部分壁画表层污损严重。修复时,用布匹将壁画盖上,起防尘、防潮、防氧化等保护作用。
== 建筑格局 ==
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从大昭寺正门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 [2]
转过殿角是一副壁画,内容是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从庭院出来,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达室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带的佛像。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 主要建筑 ==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
=== 弥勒佛殿 ===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侧,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
=== 观音菩萨殿 ===
佛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
=== 祖孙三法王殿 ===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
=== 度母殿 ===
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
=== 唐蕃会盟碑 ===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 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 ===
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也供养着此大师。
=== 神变塔 ===
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后来这座塔被毁坏了,主座是为了代替萨迦班智达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
=== 八药师佛殿 ===
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生病时或为了祈求身体安康时,信徒们认为朝拜这间佛殿能够使他们祛病强身。
=== 无量光佛殿 ===
这座佛殿的入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相护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由于这座佛殿紧挨着释尊殿前,信徒们在这里祈祷能够排除他们朝拜释迦牟尼的障碍。
=== 莲花生佛堂 ===
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供奉的是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在离开这间佛堂时,会见到左边墙上有一幅用铁栅栏围着的释迦牟尼像。据说,这里是九太菩萨以明相显现的地方。
===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 ===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位于二三楼之间,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 大昭寺金顶 ===
底层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俯视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 典藏文物 ==
=== 雕刻 ===
大昭寺有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经历了1400年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
=== 佛像 ===
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
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 囊廓 ===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廓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 寺庙传说 ==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
=== 传说一 ===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 传说二 ===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 传说三 ===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即“惹萨”),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 历史沿革 ==
=== 兴建与扩建 ===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关于大昭寺内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调换佛像的传说,但这是曲解了吐蕃资料里部分吐蕃书的记载后得出的故事。
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此处尚有恶道之门,绕木齐下有龙神宫殿,当迎觉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
吐蕃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彼传闻唐军将抵吐蕃,乃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置于大昭寺南镜门,门上涂以灰泥、并绘文殊菩萨佛像”……
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藏起了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不藏起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导致唐军“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由此观之,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金城公主在大昭寺找出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即觉阿像),供奉于净香室(大昭寺的一部分)……“至神变殿,方知觉阿像暗藏于南镜门,乃将门开启,映出觉阿像,安置于殿后净香室中心……”
按照此记载,文成公主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抢走,而将觉阿佛像转移并隐藏到了大昭寺,后来金城公主取出觉阿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并没有金城公主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也没有金城公主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反而有吐蕃人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夺走而将其藏起,却不藏起不动佛像导致别人“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别人差点儿夺走不动佛像,由此可见,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佛像。
即使当时调换佛像这事真实存在的话,也非金城公主所为。将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转移到大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而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柱间史甚至记载,是文成公主嘱咐、令吐蕃人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即觉阿佛像)藏在大昭寺并画上文殊菩萨画像,以防止汉人夺走佛像……)
最后讨论一下调换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八岁等身像)这事是否存在:实际上,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根据那些章节的记载,调换佛像这事是发生在公元7世纪中后期,是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但是根据其他奇幻荒谬情节较少的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中后期,唐军与吐蕃军的大战多发生在乌海、青海湖附近以及西域,并未接近拉萨,并未严重到要隐藏佛像调换佛像以防止被唐军夺走的程度。而且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与调换佛像记载在一起的有很多虚构的、错误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并未发生调换佛像这事。另外,可靠史料记载里金城公主时期以及以后都没有发生过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换到大昭寺之事。后来,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所述:吐蕃“约在650至750年一段时期内,它似乎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但这种希望是短命的。在8世纪,吐蕃在文化上被一种本地文化所统一……”后来汉人对吐蕃影响力较弱,更不会有人将汉人带去的佛像换到大昭寺。现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在大昭寺的原因只能是它被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在大昭寺。
综上所述,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换到大昭寺这事是虚构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被文成公主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于大昭寺。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
会盟书。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 维修保护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列入)。“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
==== 2009年8月~2011年6月 ====
2009年8月3日,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工程资金1817万元。工程对觉康主殿、释迦牟尼殿、千佛廊、内转经廊及附属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包括拨正、替换主殿及千佛廊前廊和北廊木构件中歪闪、变形、断裂的木构件;替换附属建筑中虫蛀的木构件;对新替换的木构件实施防腐、防蛀处理;对屋顶及屋面局部重新打筑、挑檐局部糟朽更换等。工程木构件、阿嘎土以及彩绘等都按照传统方法进行维修,保持原外观视觉效果。
大昭寺文物保护工程是西藏自治区“十一五”项目规划中22个项目之一,由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拉萨市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工程完工后基本排除了大昭寺文物建筑存在的险情,有效保护了大昭寺的建筑及文物安全。
维修工程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施工期间,专业技术和安全监管人员对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进行全程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发现并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也多次派专家进藏,帮助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
2010年10月29日,保护维修通过初步验收。2011年6月8日,工程竣工,在寺内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
==== 2012年6月 ====
从2009年开始,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昭寺壁画进行勘察。通过勘察,详细掌握了大昭寺室内、室外每一块壁画的残损情况,并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将和多位西藏本地具有壁画保护、修复经验的能工巧匠,共同完成维修工程。维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颜料,确保上墙之后千年不变。维修将基本排除大昭寺壁画的各种险情。
壁画维修工程总投资1000多万元,预计工期3年多,2012年6月正式启动。这是首次对大昭寺室内外所有壁画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维修,维修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
“囊廓”转经道内、外侧的壁画先期维修。“囊廓”两侧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为明代绘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年代久远,壁画长期受氧化以及风、雨、雪等侵蚀,出现了表层剥落、裂缝、空鼓、渗水等损坏。此外,由于“囊廓”两侧经常有信众添灯油,经长期烟熏,壁画表层有一层厚厚的积垢,部分壁画表层污损严重。修复时,用布匹将壁画盖上,起防尘、防潮、防氧化等保护作用。
== 建筑格局 ==
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从大昭寺正门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 [2]
转过殿角是一副壁画,内容是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由正门进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余平方米。
从庭院出来,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继续右绕,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达室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塑像。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但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带的佛像。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 主要建筑 ==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
=== 弥勒佛殿 ===
佛殿的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过去每年传召大法会期间都要抬着这尊佛像沿八廓街转经游行。一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这尊佛像的左右两侧,而这两尊菩萨像旁又分别是一尊跏趺的度母像。此外,墙边的四尊愤怒相的护法神是守护这座佛殿的。门的右边是多闻天王(四大天之一),左边是财神詹巴拉。祭坛上是一尊跏趺的杰瓦布姆喇嘛像,他曾在拉萨修建了堰坝,从而使拉萨免遭洪灾的侵袭。进门时如果仔细看佛堂的左下角落,就会看到一只小的石山羊。这就是传说中的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
=== 观音菩萨殿 ===
佛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小的观音菩萨像(左边第一尊)而非那尊大的无量光佛,其余五尊菩萨像均为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在这座佛堂与通往楼上的楼梯之间的墙上是一截顶上有个洞的柱子。许多朝圣者把耳朵紧凑在这个嗣边期望能听到鸭子拍打翅膀的声音。相传,这只鸭子存括在大昭寺的卧塘湖底。
=== 祖孙三法王殿 ===
佛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这三位藏王执政时期是吐蕃的鼎盛时期,在他们的大力扶持下,佛教才得以传人吐蕃,并在此发展繁荣。他们是西藏历史上的三位法王,传统上将他们称为“祖孙三法王”。
=== 度母殿 ===
度母殿,佛堂供奉的是度母。殿正中的大佛像即是度母像,在她身后的玻璃柜中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佛龛的右侧有六尊佛像,前三尊是被称为“师君三尊”的一组佛像,即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另外三尊是“师徒三尊”,即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
=== 唐蕃会盟碑 ===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 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 ===
这间佛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佛殿中央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分别位于宗喀巴像的左右两侧。宗喀巴年事渐高到偏远的山洞隐修时,这八大弟子曾陪伴在左右服侍他。宗喀巴在世时,曾由他的弟子出资制作了几尊他的塑像。据说,宗喀巴见到这尊像时,评价这尊像特别像自己。另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护法神阎罗神奇地制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尊佛像是由后来的一位蒙占皇帝出资制作的。宗喀巴像后边左侧供奉着一排他的萨迦派老师的塑像。这座佛殿的楼梯下是通向下面的湖的一扇活板门。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也供养着此大师。
=== 神变塔 ===
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于是从湖里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在13世纪,萨迦班智达按照幻化的白塔的样子建了一座白塔,后来这座塔被毁坏了,主座是为了代替萨迦班智达所建的白塔而重建的。
=== 八药师佛殿 ===
主座小殿中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生病时或为了祈求身体安康时,信徒们认为朝拜这间佛殿能够使他们祛病强身。
=== 无量光佛殿 ===
这座佛殿的入口处由两尊愤怒相的护法神镇守。左边是蓝色的金刚手菩萨,右边是红色的马头明王身相之一的措利麦瓦次嘎巴。在佛殿里,主尊无量光佛两侧是两尊小的愤怒相护法神,两侧的墙边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有时又被叫做“业障之殿”。由于这座佛殿紧挨着释尊殿前,信徒们在这里祈祷能够排除他们朝拜释迦牟尼的障碍。
=== 莲花生佛堂 ===
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供奉的是两尊莲花生塑像,右边是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在离开这间佛堂时,会见到左边墙上有一幅用铁栅栏围着的释迦牟尼像。据说,这里是九太菩萨以明相显现的地方。
===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 ===
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位于二三楼之间,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
=== 大昭寺金顶 ===
底层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远眺:布达拉宫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俯视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人流潺动,可尽览充满藏族生活气息的八廓街。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
== 典藏文物 ==
=== 雕刻 ===
大昭寺有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经历了1400年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
=== 佛像 ===
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
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 囊廓 ===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廓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 寺庙传说 ==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
=== 传说一 ===
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 传说二 ===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 传说三 ===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即“惹萨”),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