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次編輯
變更
黃連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黃連'''</center><img src="http://www.chiusang.com.hk/images/m…”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黃連'''</center><img src="http://www.chiusang.com.hk/images/medicine/3/042.jpg" width="220"><br> <small>[http://www.chiusang.com.hk/images/medicine/3/042.jpg 原圖鏈結]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n8medicine/home/huanglian 圖片來自中藥百科]</small>
|}
</div>
'''黄连'''([[学名]]:{{lang|la|'''''Coptis ch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来源==
别名王连、支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和[[雲南黃連]] (''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他替代品种还有[[峨眉黄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五裂黃連]](''Coptis quinquesecta'')等。
==生长习性 ==
黄连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
==性状==
'''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 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主产中国重庆、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地。
'''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1-3厘米。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四川省]]。
'''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长约2-5厘米,直径1.5-4厘米,节间密。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
==采收、加工及炮制==
将鲜黄连直接置于炕房内炕干。当炕至黄连一折就断时,趁热放入槽笼内来回撞击,撞去附着的泥沙、须根及叶柄,即成''干黄连''。
在中国唐代有炒法。中国宋代有酒炒、姜炒、蜜制、米泔制、麸炒、制炭、吴茱萸制、巴豆制等炮制方法。中国元代增加了土炒、童便制等法。中国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黄土姜酒蜜制、胆汁制,酒萸制等方法。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现行,有酒洗、酒拌、姜汁拌、吴茱萸拌、酒炒、醋炒、盐水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为:净制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制''':取净黄连,用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黄酒12.5kg。
#'''姜制''':取净黄连,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生姜12.5kg。
#'''吴萸制''':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吴茱萸10kg。
#'''炒制''':取黄连置热锅中,用微火炒至老黄色为度。
#'''制炭''':取黄连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喷水灭尽火星,晒干。
#'''醋制''':取黄连加水浸透后切片,或直接用整货加醋拌匀,至醋渗入后,晒干,再微炒。每黄连500g,用醋93g。
#'''盐制''':取黄连加盐水润透,用微火炒干,至色稍深,取出,放凉。每黄连500g,盐6g,水适量。或取黄连炒至微变色,喷入盐水即可。每黄连500g,用盐15g,水适量。
#'''胆汁制''':取猪胆剪碎,取汁去渣,加黄连片炒干为度。每黄连500g,用猪胆5只 。
#'''炮制作用''':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
''姜炙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药理作用==
* 抗微生物和抗原虫作用:黄连及[[小檗碱]](Berberin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结核 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对小檗碱易产生抗药性,但与青霉素、链霉素与金霉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黄连煎剂及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14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黃連素可清血和清肝,是一種緩瀉劑,對許多皮膚症狀都有效,從粉刺到牛皮癬都可以治療。
* 降血糖作用:黄连煎剂和小檗碱灌服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异生或促进糖原酵解所致。
* 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小檗碱对富含血小板凝块的收缩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檗碱抑制凝块收缩后,对尿激酶和链激酶引发的凝块溶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抢救心、脑动脉血栓病人 。
* 对心脏及血流动力学作用:静注小檗碱对犬心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律减慢,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加,总外阻力下降,每搏输出量增加。
* 抗心肌缺血作用:小檗碱可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使兔实验性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减少。
* 抗心律失常作用:谷维素能明显增加小檗碱口服生物利用度。二者混合制成的黄谷素口服可对抗大鼠乌头碱。冠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黄谷素抑制延迟外向钾电流和尾电流是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 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脑缺血使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Glu)大量增多。Ber可明显抑制Glu诱导的脑细胞C-fos高表达,抑制Glu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可能是其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 抗肿瘤作用:小檗碱不论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对小鼠肉瘤S180都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连对鼻咽癌和宫颈癌、裸鼠移植瘤也有抑制作用。
* 毒性:黄连及小檗碱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在台灣有案例指出有些不肖業者在市面上販售具有消除痘症及降火解熱功效的黃蓮濃縮藥丸(湯),多半是由C3聚合型次級黃蓮素混裝。副作用有加快代謝腹痛等徵兆,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副作用。
==功能与主治 ==
性味:苦,寒。歸經: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 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副作用==
小檗碱,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中藥百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n8medicine/home/huanglian
{| class="wikitable"
|<center>'''黃連'''</center><img src="http://www.chiusang.com.hk/images/medicine/3/042.jpg" width="220"><br> <small>[http://www.chiusang.com.hk/images/medicine/3/042.jpg 原圖鏈結]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n8medicine/home/huanglian 圖片來自中藥百科]</small>
|}
</div>
'''黄连'''([[学名]]:{{lang|la|'''''Coptis chinensis'''''}}),[[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来源==
别名王连、支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和[[雲南黃連]] (''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他替代品种还有[[峨眉黄连]](''Coptis omeiensis'' (Chen) C. Y. Cheng)、[[五裂黃連]](''Coptis quinquesecta'')等。
==生长习性 ==
黄连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
==性状==
'''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 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主产中国重庆、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地。
'''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1-3厘米。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四川省]]。
'''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长约2-5厘米,直径1.5-4厘米,节间密。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
==采收、加工及炮制==
将鲜黄连直接置于炕房内炕干。当炕至黄连一折就断时,趁热放入槽笼内来回撞击,撞去附着的泥沙、须根及叶柄,即成''干黄连''。
在中国唐代有炒法。中国宋代有酒炒、姜炒、蜜制、米泔制、麸炒、制炭、吴茱萸制、巴豆制等炮制方法。中国元代增加了土炒、童便制等法。中国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黄土姜酒蜜制、胆汁制,酒萸制等方法。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现行,有酒洗、酒拌、姜汁拌、吴茱萸拌、酒炒、醋炒、盐水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为:净制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制''':取净黄连,用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黄酒12.5kg。
#'''姜制''':取净黄连,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生姜12.5kg。
#'''吴萸制''':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取出,放凉。每黄连100kg,用吴茱萸10kg。
#'''炒制''':取黄连置热锅中,用微火炒至老黄色为度。
#'''制炭''':取黄连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喷水灭尽火星,晒干。
#'''醋制''':取黄连加水浸透后切片,或直接用整货加醋拌匀,至醋渗入后,晒干,再微炒。每黄连500g,用醋93g。
#'''盐制''':取黄连加盐水润透,用微火炒干,至色稍深,取出,放凉。每黄连500g,盐6g,水适量。或取黄连炒至微变色,喷入盐水即可。每黄连500g,用盐15g,水适量。
#'''胆汁制''':取猪胆剪碎,取汁去渣,加黄连片炒干为度。每黄连500g,用猪胆5只 。
#'''炮制作用''':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
''姜炙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吴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药理作用==
* 抗微生物和抗原虫作用:黄连及[[小檗碱]](Berberin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较强抗菌作用,对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结核 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对小檗碱易产生抗药性,但与青霉素、链霉素与金霉素之间无交叉抗药性。黄连煎剂及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星形奴卡菌等14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及鼠体内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均有抑制作用。黃連素可清血和清肝,是一種緩瀉劑,對許多皮膚症狀都有效,從粉刺到牛皮癬都可以治療。
* 降血糖作用:黄连煎剂和小檗碱灌服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异生或促进糖原酵解所致。
* 抗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小檗碱对富含血小板凝块的收缩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檗碱抑制凝块收缩后,对尿激酶和链激酶引发的凝块溶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抢救心、脑动脉血栓病人 。
* 对心脏及血流动力学作用:静注小檗碱对犬心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律减慢,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加,总外阻力下降,每搏输出量增加。
* 抗心肌缺血作用:小檗碱可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使兔实验性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减少。
* 抗心律失常作用:谷维素能明显增加小檗碱口服生物利用度。二者混合制成的黄谷素口服可对抗大鼠乌头碱。冠脉结扎诱发的心律失常。黄谷素抑制延迟外向钾电流和尾电流是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 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脑缺血使脑内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Glu)大量增多。Ber可明显抑制Glu诱导的脑细胞C-fos高表达,抑制Glu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可能是其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 抗肿瘤作用:小檗碱不论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对小鼠肉瘤S180都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连对鼻咽癌和宫颈癌、裸鼠移植瘤也有抑制作用。
* 毒性:黄连及小檗碱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在台灣有案例指出有些不肖業者在市面上販售具有消除痘症及降火解熱功效的黃蓮濃縮藥丸(湯),多半是由C3聚合型次級黃蓮素混裝。副作用有加快代謝腹痛等徵兆,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的副作用。
==功能与主治 ==
性味:苦,寒。歸經: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 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副作用==
小檗碱,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中藥百科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n8medicine/home/huang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