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荀偃

移除 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unreferenced|time=2019-08-19T09:22:32+00:00}}
''' 荀偃''' (?-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谥号"献",又称中行偃(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偃),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时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献子。[[ 荀偃是春秋中期 [[ 晋国 ]] 卿大夫,六卿之一,晋悼公时升任晋国中军元帅,即正卿]] 。荀林父之孙,荀庚之子,荀罃(即智罃)堂侄。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荀偃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荀庚继立。中行氏家族已经在晋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实力强劲,与至亲的智氏,同朝为官。前588年,晋景公为褒奖鞌之战中表现优异的三军将士,增置12卿,其中,荀首佐中军,荀庚将上军,荀骓将新下军。荀氏一门三卿,显赫异常。至前577年,时任中军佐的荀庚逝世,中行偃代父上朝,因为荀氏在朝中的实力较大,且与正卿栾书的关系比较牢靠,中行偃一出道,就高居上军佐一职,可谓官运亨通。时八卿将佐如下:
== 厉公时代==
早在前587年,年轻的栾书就接替郤克,成为了晋国执政,晋国进入了栾书时代,栾书作为晋国朝臣的一把手是非常称职的,他具备着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应该拥有的一切才能,《左传》称他"从谏如流";赵朔赞扬他:"实其言,必长晋国!",可见郤克在临终前对栾书的安排是多么的睿智!
总言之,由于父亲与正卿栾书的关系亲密,又有着共同的政治对手,荀氏、栾书相互扶持。中行偃对栾书的态度非常谦和,是栾书非常坚实的追随者。
折叠编辑本段 == 弑君从犯==
三郤被灭后,胥童与长鱼娇并没有因此而息兵,而是率队扑向了栾书,将中军元帅栾书与上军将中行偃一并拿下,交由晋厉公处理。本来这是一次剿灭强族,重新树立国君权威的最好机会,可惜厉公放弃了。他自己声称:"一天杀了三个卿,寡人已不想再残忍下去了。"
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派遣荀氏家族的程滑,杀晋厉公于狱中。同时新君孙周已经在来晋国的路上。
折叠编辑本段 == 悼公打压==
前573年二月初一,孙周正式即位于朝堂,是为晋悼公。晋国进入了悼公复霸时代,年仅15岁的晋悼公胸怀大志,力图匡扶晋国霸业。首要的就是惩治祸乱元凶。不久,栾书消失了,去哪里了?不知道。被杀了?还是被废了?我们都无从知晓,反正到前这一年的11月份,韩厥已经顶替了栾书,成为了晋国的新一任执政大夫。
中行氏与智氏虽然在名义上已经分家,但是在血统上还是一宗。晋悼公提拔智罃为正卿,也算是中行氏的光荣。然而士匄的功勋与资历都不如中行偃,却位居中行偃之上。这应该是晋悼公为平衡世卿而做出的调整。如果荀氏家族的智罃与中行偃一起率领着晋国最为精锐的中军,就可能具备左右君权的实力。悼公刻意设置范氏(士匄、士鲂)与荀氏的权利交叉,便于自己操控国政,又可以继续压制有弑君案底的中行偃,长期观察。
折叠编辑本段 == 升任执政==
公元前560年,正卿智武子荀罃以及下军佐彘恭子士鲂几乎同时寿终正寝,晋悼公裁撤新军,是八卿重新编制回六卿。按照常规,中军将智武子死后,就该由中军佐范宣子士匄执政。但是悼公却又撇开士匄,直接提拔上军将中行偃为正卿。
巡檢員、waterh
17,999
次編輯